以村镇为舞台,,唱好山区文化戏


  [摘要] 贵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夜郎历史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需要大量乡土文化人才在亦工亦文、亦农亦文的现实条件下就近抢救和发掘。否则,贵州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宝藏将在激烈同化的现代文明里泯灭和消逝。
  [关键词] 贵州基层文化文化人才
  贵州,座落在云贵高原北部的省份,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0%是崇山峻岭,贵州4000万人民中有80%的人群就生活在这磅礴如海的苍山之中,40%的村寨目前仍然是靠泥泞崎岖的乡村小道与外界连接。一些深山百岁老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县城。一生奉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知汉魏的农耕生活。甚至在偏远山区还能见到一些洞穴而居的现代“山顶洞人”。现代的高速公路、广播电视、互联网络也没能辐射进他们的生活。聚居在贵州的14个民族中,多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简单文字的民族,其文字水准也只徘徊在仓颉时代。因此,同样是高原山区、同样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内陆省份,贵州发展山区基层文化事业的难度和压力比任何一个西部省市都显得格外沉重。
  2011年3月,文化部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全国第一期省级文化馆师资培训班”,笔者作为贵州唯一的学员参加了培训学习。学习活动中参观了北京市朝阳、西城、丰台、大兴等区文化馆、街道文化站的建设,看到了现代的、新兴的主流文化在大都市基层的普及发展,直观地感受到贵州群山中的那些乡镇村寨文化现状,与大都市明显地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从参观中所反映出的共性问题也让我们增加了发展贵州山区基层公共文化的现实压力——在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发达的大都市、省会中心城市建设基层文化队伍尚存在编制、经费、人员素质、场馆硬件设施的制约,那么,对经济居全国之后,历史文化与全国大中城市存在巨大地域差距的贵州山区,既是“经济洼地”又是“文化洼地”,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过程更复杂,制约的因素更多更严重。我们不仅要克服共同的编制、经费、队伍的困难,还要克服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空间障碍和解决温饱与发展文化的思想障碍。在城市里做基层文化工作难,在贵州山区做基层文化工作更难。单是山区的交通条件,就令多少文化人暗叹《蜀道难》。笔者每次陪同省外同行下乡采风、选调节目,他们一看到进村寨经过的那些悬崖峭壁和崎岖山路,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尖叫、心跳不已。可见,山区贵州的基层文化组织所开展的每一项文化工作、推出的每一个文艺成果,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身居中心城市的文化工作者在审视这些山坳里、地缝里、先天不足的环境里培育出的文化成果时,除了对文化活动内容的认同之外,更多了一份对基层文化工作者工作艰辛的感动。多年来,贵州全省3000多名基层文化干部为发展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常年奔波在绵绵的群山之中,攀越悬崖峭壁,有时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手拉着手穿越古道沟壑,用坚实的双脚踏遍村村寨寨,在简陋的灶坑旁、篝火边与山民谈神话、讲传说、发掘失传技艺……每一件文化成果的取得,付出的时间、汗水与艰辛都要比兄弟省市的同行们多几倍。历届“群星奖”活动和贵州“首届农民艺术节”中获奖的作品,都是这些编创人员常年蹲山沟走村寨的结果。这些出自大山深处的文化作品,就象生长在峭壁上的花木一样,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在西部地区的创作节目展演活动评比中,我省的获奖节目不胜枚举,享誉省内外。
  但是,贵州山区乡镇的基层文化队伍是什么状况呢?据笔者所知,在省会贵阳所辖的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专职人员平均有1—2名,地州市县(区)所辖城关镇,文化专职人员依托青年团组织尚有1—2名,城区以外的山区乡镇80%没有文化专职人员,更没有文化站、图书室、影剧院。偶尔看一次露天电影都象重大节日,惊动方圆十几里的村寨。一些村级群众自治组织近年来在帮扶活动中办起了“农民书屋”,但书屋钥匙常常束之高阁、无人专管。村级文化更是人才匮乏。
  经济落后导致文化事业滞后,文化的落后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贵州县以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贵州省“十一次党代会”构筑“精神高地”的要求距离尚远,发展贵州基层公共文化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此,笔者根据学习十一次省党代会的相关内容和贵州省目前省情,对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拓展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提几点浅陋的建议,且当引玉之砖。
  一、以人为本,不拘一格网罗文化人才。在乡镇一级政府建立乡土文化人才库,由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定期或不定期给予业务培训、经济资助、奖励表彰。
  在生产力中,人是最主要、最活跃的元素。文化事业也是一样,必须拥有一大批对文化事业热爱、有专长的人才,文化事业才能得以传承发展。在目前贵州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完全靠增加机构编制来改变基层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的现状是不现实的。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不一定都要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应当将基层文化队伍建立在广大工农群众之中,建立在社区街道、乡镇村寨的男女老幼之中,甚至社区乡镇离退休人员当中。县级以下文化专职人员的任务,就是培养、发现、管理辖区内各类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建立人才档案,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组织培训,利用省市县各级庆典、节会活动组织展演,发掘群众的参与热情,挖掘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基层文化(专业、业余)工作群体,在辖区内营造热爱文化事业的良好氛围。这就是我们基层文化工作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各类文化人才就会如雨后春笋般被发现、并培养成为本土的文化工作骨干队伍。
  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是要各类文化人才参与才能发展壮大的。对于基层文化队伍人才的遴选、职称的评定,应不受职业、年龄、学历、户籍的限制,只要他有一技之长,有事业心,他就是我们文化建设队伍中的一员。即使没有专长,但有组织能力、在群众中有号召力,乐于奉献公共文化事业的,我们也应当积极吸纳。公共文化事业也是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群众的参与热情不可低估。只要提供平台、给予平等机会,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全社会所迸发出的热情往往超出圈内人士的想象。一些社会人士对文化艺术事业追求的执着和敬业精神,有时连专业团队的人也自叹弗如。

推荐访问:村镇 山区 舞台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