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秀党委书记的可持续发展观


  “抓基层、打基础,着眼部队长远发展搞建设。”他抱着这个信念,一干就是六个春秋。
  四季更迭、寒暑交替。在塞北草原他扎下了根,带出一支被誉为“塞外劲旅、草原尖兵”的雄壮之师。
  几年来,他所在部队被四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被沈阳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旅”,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他就是被评为“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的“全军优秀旅党委书记”的沈阳军区某摩步旅政治委员修长智。
  
  “草原狼”成为“动力源”
  
  “我们要继续发扬‘草原狼’精神,敢打敢拼刻苦训练……”5月中旬,该旅“首长带司令部参谋业务比武动员大会”现场,发言者使用的“草原狼”字眼和参赛队员佩戴的一枚圆形臂章引起笔者的注意。
  只见这枚臂章以红色的山峰和绿色的草原为背景,两支突击步枪交叉托起一只凶猛狼头为主图构成,虽然只有巴掌大小,却透着一股子“狠”劲。
  敢用狼头做臂章,这支部队不简单。《沙场点兵》中“野狼团”的影子随即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作为臂章的主要设计者,旅政委修长智解析了这枚臂章的内涵:红色代表我旅源于抗日革命武装,草原突出了驻地的地理特点,步枪说明我旅兵种特征,狼头寓指凶猛顽强的战斗精神。“战斗精神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战时,培养却在平时,是部队工作开展的基础。”在一次训练总结会议上,修长智提出把“草原狼”精神作为培养官兵战斗精神的新载体,培养官兵一往无前的勇气、敢打敢拼的虎气和舍我其谁的霸气。
  2009年,该旅参加军区联合侦察对抗演习,他们扮演“蓝军”角色与三个对手逐次过招,顽强的战斗作风、扎实的军事技能、过硬的战术素养赢得了对手的高度赞扬。一次,部队在大连参加演习,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官兵毫不犹豫地趟过齐腰深、冰冷刺骨的盐池……
  如今,“草原狼”的印记深深地烙在这支劲旅的每个角落。那枚臂章图案成了官兵心中的旅徽,在政工网、授课课件、板报墙报,随时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草原狼”精神教育也作为该旅入伍教育的第一课被确定下来,也成为每次比武竞赛官兵不竭的精神动力,部队全面建设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挪” 用百万专项资金
  
  “这回可以摘掉机关办公楼全集团军最差的‘帽子’了!”2009年初,当得知机关多方筹集了120万元,准备用于机关办公楼改造时,机关干部热烈地讨论起来。
  不曾想,正当营房科的同志忙着准备招标会的时候,一纸通知让他们暂停了下来。他们被告知机关楼改造暂时搁置,立即开始对该旅四号营区战士宿舍内部改造的前期评估。
  “旅里全面建设年年上台阶,机关办公楼仍是那张老旧面孔,该换换了。”一些干部想不通。“我知道大家对机关办公楼改造这件事有看法,但我们要看到基层营连是部队建设的重点……”在旅学习实践活动一次总结交流会上,修长智耐心地说服大家。“四号营区生活条件艰苦,营造一个优越的内部住宿环境,对稳定官兵思想,提高官兵训练热情能起到很大作用。”于是,修长智主动提议将准备用于办公楼改造的120万元资金,用于4号营区战士宿舍的内部改造,党委“一班人”很快达成共识,被官兵誉为“暖心工程”。
  “基层无小事,事事连着战斗力。”修长智告诫自己,要多关注基层的困难、多了解基层官兵的需求,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落在提高战斗力建设的标准上。作为党委书记,他坚持在资源配备上先基层后机关,保证人力、物力、财力向军事训练倾斜,每年把40%以上的党委机动费、80%以上的奖励指标用于军事训练。几年下来,在他的主持下,旅先后筹资2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和装备库室建设,对老旧营房进行整治维修,新建3栋“两官”公寓楼和2栋多功能综合楼,有效地改善了官兵生活环境;同时,针对野外驻训时间增长,官兵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两年内投入70余万元为基层营连购置了多媒体教学箱,开设驻训野战政工室,开通了野战文化“大篷车”,部队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丢下“战斗力包袱”
  
  “这个数字太可怕了!”修长智算了这样一笔账:该旅有一名滞留部队近20年的病号,部队每年分四批,每批两人进行陪护,20年下来陪护的人员已经达到160多人,足足有两个连的兵力。
  由于历史原因,修长智刚到旅里时,全旅滞留的伤病残士兵竟有30多人,严重地牵扯了各级干部抓工作的精力,也成了制约部队快速发展的一个“包袱”。
  如何尽快卸掉包袱?这一问题成了修长智那段时间思考的重点。经过深入调研和亲自走访,他把这些战士分为怕回家后找工作安置难、家庭困难无法维持治疗、不够条件但想评残未能如愿等三种类型。当时,师改旅时间不长,家底费一共53万元,部队建设需要投入的口子多,移交的资金从哪里来?修长智一方面积极同上级军务部门、地方政府和民政部分沟通协调;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节约节能活动,从党委机动费、事业费和旅农场收入中“抠出”一部分经费用来保障伤病残士兵的移交,当年就成功移交6名。
  初战告捷,修长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把目光投向另一个“包袱”——历史遗留的60多名部队老职工。一个旅级单位怎么能用得上这么多职工,为说服安排这些干了大半辈子的老职工离开部队,他路没少跑,话没少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旅已经顺利移交21名伤病残战士,安排48名职工离队,累计投入经费近130万元。
  凭着真抓真干、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几年来,修长智带领机关人员不等不靠,收回被地方人员长期占用土地300余亩,为部队讨回债权100余万元,偿还建筑债务230余万元,一起长达10年之久的涉军积案也得到顺利解决。随着制约战斗力生成的“包袱”一个个被丢下,部队全面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连续被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旅”、“管理先进单位”。
  
  “卫星大学”落户军营
  
  4月21日,“八一学院”为该旅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也标志着远程教育正式开课。在当天的辅导课上,能容纳140多人的主课堂座无虚席,3个分课堂也是人头攒动。因为是通过专用卫星频道播放教学课件,“八一学院”也被官兵形象地称为“卫星大学”。
  为什么一个远程教育能引起官兵如此之大的兴趣?战士的回答是:既是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为退伍后找工作打基础。作为邀请“八一学院”进军营的策划者,修长智说出发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为部队的长远发展做考虑;另一个是为战士退伍后的长远发展做考虑。
  适应本职岗位需要,此言非虚。一次,该旅通信营受领了一部卫星通信设备,几个士官骨干捣鼓了半天也没整明白,原因是对说明书中的一些电子专业术语不理解,导致参数设置错误,还差点造成通信装备损坏。修长智告诉笔者,随着部队装备快速发展,对战士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过硬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很难掌握好手中武器。
  笔者从一份招生简章中看到,“卫星大学”共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法学》、《行政管理》等8个军地共用的专业。此外,还实行“一学双证”制,成绩合格者不仅能拿到专业文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还可以拿到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一学双证”,既实现了学历的升级,又学到了具体的技能,同时也实现了战士入伍就入学的愿望。
  从举办文化夜校、组织自学考试,到后来的军地实用技能培训,再到如今的“八一学院”进军营,修长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部队长远发展才有后劲,履行使命才不是一句空话,因此,始终把提高官兵素质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常抓不懈,官兵能力素质就会渐渐水涨船高。

推荐访问:党委书记 发展观 持续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