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海归科学家束星北


  束星北毕生追求真理,辛勤耕耘播种,被后人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中国知识分子中的骑士”“中国雷达之父”。在束星北家乡扬州市邗江区档案馆,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档案,既有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竺可桢、苏步青等人与束星北的通信,还有束星北自己在1969年“文革”期间所写的自传、《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里》文稿,更有许多关于束星北的历史照片、学术著作和束氏族谱等资料,弥足珍贵。
  海外求学
  束星北出生在扬州市邗江南域——江洲头桥。束家为开沙望族,其父束曰璐因与南通张謇兴办实业,常住南通,束星北兄弟两人随生母郭氏在老家度过童年。
  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受教于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束星北9岁入大桥小学读书,接受新式教育。
  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虽然家庭富裕,身在异国的他克勤克俭,矢志苦读,谢绝长辈的经济资助,居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支撑学业。
  束星北年轻时喜爱看科幻小说,他一直崇拜和仰慕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大学读书时,有一本讲“四度空间”的翻译小说,引起了他很大的幻想和对相对论的追求。
  据史料记载,束星北是我国有幸与爱因斯坦相识,并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屈指可数的几位科学家之一, 1927年7月,因仰慕爱因斯坦大师,束星北带着两篇论文离开美国,途经日本、朝鲜、苏联、波兰,辗转到达德国,在柏林拜见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邗江档案馆收藏着一篇署名束星北的文章《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的日子里》。这篇文章刊载于1979年3月9日的《光明日报》,由报社记者宫苏艺在采访束星北本人后据其口述整理而成。束星北回忆了自己1928年5月去柏林大学拜见爱因斯坦的经历,“爱因斯坦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气的大教授了,我不过是20出头的毛孩子。爱因斯坦个子比较矮小,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高大。他穿着很随便,领结打得也不够工整。”
  在束星北的表述中,爱因斯坦热情地帮他安排一个研究助手的职务。“就这样,我开始了在爱因斯坦研究室的工作”。束星北说,在这期间他“主要是继续研究我所感兴趣的问题,向爱因斯坦请教”,“每一次,他都进行耐心而详细的解释”,“这些教诲对我以后的思想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种族歧视,爱因斯坦处境日益困难,科研工作也受到影响,束星北无奈之下离开了柏林。爱因斯坦介绍他到英国投奔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惠特克和达尔文。随后,又师从剑桥大学世界一流的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参与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全过程的推导,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30年8月,束星北转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当研究生兼研究助教,并于1931年8月再获理学硕士学位。
  束星北在海外游历多年,一直怀念故土,深知灾难深重的祖国急需科学技术。1931年9月,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怀抱。
  命运多舛
  20世纪30年代,束星北不仅在自己的专业上造诣颇丰,而且对国际上刚刚出现的激光、无人驾驶飞机、雷达、袖珍发报机等等,都有着潜心的研究。
  束星北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性格,他把对科学的执著贯注于社会生活中。抗战时期,他放下正在进行的理论研究,到国民政府军令部技术室研制武器,中国最早的雷达就是他设计与制造出来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要求他填表加入其组织,否则就以停发奖金作为制裁。束星北不仅自己严辞拒绝,还要求他的学生行动一致,并且拆除了已安装完成的雷达,以至遭到国民政府军令部的囚禁。
  据档案记载,束星北由于1940年代为国民政府工作的这段经历,1955年全国肃反运动中,被列为重点对象,受到严密监控,随后在全校大会上遭到批斗,并遭抄家、逮捕,全家受到牵连。在反右派运动中,束星北又被划为“极右分子”,再度定为“反革命分子”,遣送至青岛水库工地劳动改造,强制进行劳动教养;两年后“安排”到青岛医学院的门卫室,专职打扫学校的公厕……
  束星北的女儿回忆说,“文革”期间1971年1月的一天,前一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束星北的女儿回家探望父母。她远远地看见一个人正佝偻着身子扫雪,一身黑棉衣棉裤,在漫天皆白的世界里很是醒目。她马上就意识到那人是父亲,走过去发现果然是他。走近时她才发现,路两旁的雪地上竟是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和演算符号。父亲常在他清扫过的学校操场或球场上“做作业”,常常把操场或篮球场写满,然后擦掉,擦子就是他的大扫帚。
  1979年底,束星北头上的“帽子”被彻底摘掉,可此时的他年逾古稀,人生和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已荒废殆尽。平反之后,他被聘请到青岛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任研究员,以古稀高龄实现了转行,在海洋学界发表了多篇轰动一时的论文。1983年10月,束星北病逝。家人按照其遗嘱,将遗体捐献给青岛医学院,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人淡忘……
  师生情愫
  束星北在回国后的漫长岁月里,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即使身处逆境,也是尽心尽力。束星北曾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兼任上海暨南大学、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束星北与王淦昌、苏步青等科学界的爱国志士云集西南联大,为祖国的抗战和未来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诸如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吴健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胡济民、程开甲等人,都曾受教于他。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曾多次表示:“我一生最重要的机遇,是在很年轻时能极幸运地遇到三位重要的老师,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束星北老师的启蒙,吴大猷老师的教育栽培和费米老师的正规专业训练,都直接地影响和造就我以后的工作和成果。我的一生和他们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我最早接受的启蒙光源,就是来自束星北老师。”
  1972年10月14日,李政道第一次回国,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他,希望他能为解决中国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介绍一些海外有才学的人到中国来讲学。李政道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李政道很想见老师一面,可是未能如愿。于是,他给当时在青岛医学院接受“劳动改造”的束星北写信,信中提到:“先生当年在永兴湄潭时的教导,历历在念。而我物理的基础,都是在浙大一年所建。此后的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束星北在当时遭到错误对待的境遇下,依然在给李政道的回信中這样写道:“你这次回国,当能看到祖国经历的惊天动地的变化,28年前那种国内卑污、国际受辱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还矣!”表达了他热爱新中国的强烈心声。
  束星北之子束越新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有人认为,我父亲如不蒙冤或一直在国外,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在我们的心中,他既是继承传统中华文化的学者,又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受益者。他深深地热爱着生他养他的中华大地和人民,他一生侠肝义胆,嫉恶如仇,他是一位永远受到尊重和怀念的爱国的、正直的科学家!”
  2017年,“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对祖国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政府启动束星北旧居修缮工程。
  束星北旧居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头桥安帖村,始建于1906年,为束星北母亲陪嫁房产,是束星北出生地老宅。束星北在此度过童年时光,至1926年出国前一直生活于此。如今这座旧居已成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目前,旧居已修缮完毕,整体采用青砖灰瓦,门檐、砖雕、门当等全部沿袭古典建筑样式,外观古朴端庄,内庭敞亮雅致。当地政府拟在此设立“束星北纪念馆”,陈设相关史料,以展示束星北献身伟业、科学报国的闪光足迹,并将其全力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参观、学习和缅怀。

推荐访问:命运多舛 海归 科学家 束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