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与民国时期华北职业教育现代化(1917—1937)


  [摘要]1917—1937年,是华北地区职业教育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黄炎培通过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教育团体,在公共网络与私人网络的相互交织中,调动相应的社会资源,通过考察山西、直隶、河南等华北各省职业教育及社会经济状况,制订通过华北各省市的职业教育计划及实施、改进方案,对华北职业教育进行直接统筹规划并提出建议,促进了华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长足进步。
  [关键词]黄炎培 民国时期 华北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8-0092-07
  民国时期的华北地区,包括京、津、冀、晋等省市全部及豫、鲁、察、热四省部分地区。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西学东渐的速度加快,华北地区的传统教育也先后遭遇到危机,“中学”受到“西学”的猛烈冲击,有识之士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努力建立起适应世界教育潮流、符合中国“富国强兵”目标的新学制。京师、直隶、山西、天津等华北地区的实业教育成效卓著。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改革在官方、民间的关注下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异军突起,成为影响深远的一股力量。黄炎培这位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在华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
  一、1912—1916年的华北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学界的专门范畴,在中国开展得很晚,但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却自鸦片战争以来即已开始。从京师同文馆的外语科技教育,到洋务时期、戊戌时期直至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大力开办以富国强兵为旨归的新式学堂。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兴起了投资办厂的热潮,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成为清末两大社会思潮。近代职业教育的前身是清末学制变革中的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一词最早见诸官方文书,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的《山西农务公牍》。”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团体,则始于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黄炎培早年是“教育救国”的实践者,清末他在川沙的办学实践,成为其职业教育思想孕育的实践来源。1913年黄炎培入掌江苏军政府教育科,统筹全省的教育事业,在深入调查基础上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推广教育的计划,成为他首倡职业教育的先声。在考察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旅途中,黄炎培慧眼识金,独树一帜地提出职业教育的主张。
  在政府层面,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振兴实业,除颁布相应的鼓励兴办农工商业的政策以外,当时的教育部还在《教育令》中将实业教育作为重要组成内容列入教育发展计划。1913年8月,北京政府颁布施行了《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直接推动了华北实业教育的开展。张伯苓、严修等华北各地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积极推进各地实业学校的创办,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华北实业教育的发展,实业学校的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1915年华北各省市甲种实业学校数30所,在校生数3770人,毕业生数747人,办学经费107344元”③,其中,“河南甲种实业学校最多,达16所,在校生数1510人”,山东、直隶、山西位居其后。华北“乙种实业学校数81所,在校生数2901人,毕业生数451人,经费88045元”④,女子职业学校华北开展较晚,见效不大,至1915年,“仅京师开办1所,在校生65人,毕业生51人经费14400元。”⑤
  1916年,“新增京师甲种实业学校1所,在校生数50人,并在女子中学附设职业班学习缝纫,在校生40多人,毕业生29人。”⑥“京兆第一中学内设工艺传习所1所,设化学、金工、木工、职工四科,分2班,在校生数 100人,经费12364元。”⑦“大兴县黄村前顺天农业学校设乙种农业教员养成所1所,设农学、蚕学两科,分2班,在校生数100人,经费13980元。”⑧“武清、通县、顺义三县设县立乙种实业学校3所,武清为乙种农业學校,在校生数40人,经费1258元;通县为乙种商业学校,在校生数50人,经费15984元;顺义为乙种农业学校,在校生数40人,经费1100元。”⑨
  山西的职业教育在清末已有若干发展,民国成立以来,实业学校数量呈显著增长的趋势。“山西甲种实业学校5所,农校3所、工校、商校各1所,经费13200元。其中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在校生数220人。”⑩“在小学堂附设乙种实业学校61所,在校生数2277人,经费29280元”11,已形成一定规模。“山东共有省立职业学校6所,在校生数430人,经费35000元;私立职业学校65所,在校生数2485人,毕业生259人,经费84761元。”12“河南共有省立县立甲种实业学校13所,在校生数854人,经费35913元;县立乙种实业学校49所,在校生数1920人,经费42619元”13;“私立乙种实业学校1所,在校生数20人,经费533元。”14热河、绥远、察哈尔等省区的教育在清末分别归属直隶、山西两省,民国初年改为特别区域后,因经费支绌、财政困窘,其实业学校的发展均停留在纸面上,并未付诸实施。
  1915—1917年,“全国甲种实业学校增加13所,乙种实业学校增加131所,其中山西增加最多,居全国第一,浙江次之,河南第三。”151912—1917年,政局较为平稳,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教育界人士等各界力量的推动下,华北地区的职业教育较之清末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后,由于军阀混战,华北实业教育开始进入动荡起伏的时期。
  二、黄炎培与1917—1926年的华北职业教育
  1917—1926年,华北的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状态。京师、直隶、京兆、山东、河南等地陷入军阀混战,职业教育发展陷入低潮。山西则因相对封闭,阎锡山借助举办两次全国性的教育会议,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全国开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炎培对此予以了关注并大力支持。
  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其从事职业教育的标志。次年,他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本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6的宗旨,通过江苏教育会、中华教育改进社、全国教育联合会等教育团体,在东南地区宣传、推广职业教育。

推荐访问:华北 职业教育 现代化 民国时期 黄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