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融合,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以“核心竞争力”概念为理论基础,融入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而推动中职生核心素养的渗透,激励学生终身学习,形成自我“核心竞争力”的良性驱动以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187-01
  1.“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1990年,学者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并指出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其中,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被定义为“企业内部的积累性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关于“如何协调(coordinate)多种生产技能(production skills)和整合(integrate)多种技术流(streamsof technologies)的问题”,虽然两位学者只是提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但为后来者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探索打下基础。
  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在我国得到学者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刘瑞波针对国内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局限,提出“尽快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体系,有意识地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竟争力壁垒,从而保持自己的差异化或领先优势”的建议。综合“核心竞争力”的各类表述,它都是一种“关键的、独特的、持续的(积累的)”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及能力之优化组合,一种不断推动其在竞争中求创新、求改革、求可持续发展的内源动力。
  其实“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也被成功引入教育领域,并可以更具体地践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之中。
  2.“核心竞争力”理论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1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外部环境中定位“核心竞争力”
  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中等职业学校需从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中定位自身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中等职业学校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撑与财力保障,是形成学校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公布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认定。因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企业准人标准息息相关,政府对行、企业用人准人标准的政策也势必会影响中职学校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定位。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应把握变化中的“不变”,即分析潜在的风险,抓住新机遇。
  此外,中等职业学校可依托行企业、职教联盟(集团)、职业技能大赛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搭建的平台,进一步深化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巩固该类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从而打造本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品牌”,形成“优生源、好就业”的良性循环。
  2.2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内部条件中定位“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做为一种不断推动其在竞争中求创新、求改革、求可持续发展的内源动力,要求中等职业院校分析自身的硬件设施条件、师资力量、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等人才培养的内部条件。例如,信息技术类中等职业学校面对新兴“物联网”技术,需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融入新的“物联网”应用技术,进行师资技术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从而最先挖掘新的人才培养竞争优势。因此,有意识地从内部优化资源,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才能保持差异化人才培养的领先优势。
  3.“核心竞争力”理论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1 “核心竞争力”理论帮助定位,激发潜能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应用,要求分析学校的内外部条件与资源,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预判潜在的竞争“对手”与风险,把握新的机遇。因此“核心竞争力”理论能帮助不同行业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定位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激发其优化内外资源配置的潜能,创建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核心竞争力”理论助力“品牌”效应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持续性,一旦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養树立起“品牌”,不仅有助于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也间接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人才引入与技术进步。“品牌”效应对学校教师研究能力与指导能力所提出的要求,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进一步丰富学校内外部资源。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