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政建设


  摘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实施了《宪法大纲》,进行宪政建设:健全了选举制度,完善了代表会议制度,保障了根据地的人权,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培育了社会新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进行宪政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为核心,必须重视宪法的实施。
  关键词苏维埃 宪政建设 民主
  作者简介:孙嘉辰,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281-02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下简称《宪法大纲》)。它的颁布和实施,大大推进了根据地的宪政建设,为以后的民主建设和制宪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政建设
  (一)建立和健全了选举制
  临时政府首先进行了选民登记,用红榜将有选举权的人以及十六岁以下的人员名单进行公布。确定“成分比例”其中“工人占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红军占百分之十至十五,农民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贫民及其它占百分之五。”豍“保证了工人与农民的联盟,并使工人占着领导地位”。豎严格实行差额选举,如1933年福建省的选举,下才溪乡应选代表91人,但却提出了160多人的候选人名单。合理划分选区,以便利群众参加选举。召开选民大会,先由选举委员会报告选举工作,再由乡或市代表会议负责人报告政府工作,最后即依侯选名单逐名介绍表决。
  真正民主的普选制,使群众愈来愈热烈地投入选举运动。根据1932年两次选举及1933年下半年选举情况看,许多地方进行选举时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选民,有些地方除害病的、生育的及担任警戒的人以外老人们也撑着拐杖赶来参加选举大会。例如长冈乡工人以乡为单位开会,到了百分之九十,其余全是因病未能出席;农民分四个村开会,到了百分之九十三。各地平均率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有些地方实际出席人数竟高达百分之九十五。苏维埃依靠这一制度,同广大民众结合起来,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发挥民众创造力的机关。豏
  (二)产生了各级政权机关
  在第一次全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其中全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政权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在它闭会期间的最高政权机关,中央执委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政权机关是主席团。主席团下,人民委员苏维埃,负责全部行政事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政府分四级。省、县、区代表大会是省、县、区的最高政权机关。闭会期间,作为省、县、区的最高政权机关的是各自的主席团。在此之下,组成省、县、区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政权的基层组织是乡苏维埃和城市苏維埃。这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基层政权机关、基层行政机构。
  (三)制定了保障工农民主权利的各种法规
  生存权是人权最基本的内容,为了人民大众的生存权得到维护,规定“没收军阀官僚地主土豪劣绅及一切反革命派财产交当地苏维埃”豐。为了老弱病残的生存权得到保障,颁行了《保护老弱病废条例》,规定政府设法给养孤儿、老病残废者。为了“打碎数千年束缚人类尤其是束缚女子的封建锁链,建立适合人性的新规律”,为了维护妇女的权利,苏维埃政府还颁布了《婚姻条例》、《保护青年妇女条例》等。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以保障劳动人民的劳动权,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劳动保护。为了保护失业工人的利益,闽西苏维埃政府还专门颁布了《失业工人救济条例》,“严格禁止并严厉处罚要工人出钱买工作或从工资中扣钱作介绍报酬的”。豑
  (四)制定了发展经济的方针,促进了经济建设
  苏区的经济主体上是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豒。为此中央政府考察了闽西才溪乡创办劳动互助社的经验后,制定了《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规定了互助生产中具体政策,调整了生产关系,但以个体所有制不变更为前提。制定了《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训令》,犁牛站和犁牛合作社广泛组织起来了,畜力问题得到了解决。各级政府还大兴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等农田基本建设。
  适度发展国营经济。根据战争需要,苏区自行兴建了一批军需工业,以后发展到民用工业,以及公营商业服务业。党和苏区政府的方针是“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并强调“国营经济的经济事业,在目前,只限于可能的必要的一部分”。大规模发展合作社集体经济。“合作社经济是工农劳苦群众抵制商人富农资本剥削、增进工农利益,巩固工农联盟的一种经济组织,一种有力武器,在目前苏区经济问题上占着一个重要地位。”合作社经在苏区有了较快发展,据福建、江西两省17个县1933年9月的统计结果显示,共有股金30余万元,分属1423个各种合作社。为了使苏区的合作社经济健康发展,苏维埃政府先后制定了《合作社暂行条例》、《合作社标准章程》、《合作社工作纲要》等文件,促使苏区的合作社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提倡、奖励私人经济。苏维埃政权提倡和奖励私人经济,这是苏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重要措施。“一苏大”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在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中,就明确规定:“苏维埃对于中国资本家的企业及手工业,现尚保留在旧业主手中,而并不实行国有。”
  党和政府的政策符合了时代要求,大大发展了苏区的私营工商业,繁荣了根据地的贸易。大力开展对外贸易,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设立了对外贸易局隶属于国民经济部,构成了一个对外贸易网覆盖了赤白交界地带,他们沟通赤白贸易,组织了大量的货物进出口。在交易中,党和政府的外贸政策灵活、适当,必要的监督管理的同时,允许私商进行自由贸易。对外贸易局还经营大宗出口产品,对其他进出口货物适当放宽管理,不实行过早的对外贸易垄断,而是以关税调剂商品的输入和输出,对于各种私商寻找德新的商业关系与开辟的通商道路大大鼓励。
  (五)开展文化建设,培育了新型的民族精神
  苏区中央政府在保护人民权利的同时,注意文化教育权利的发展,普及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据1932年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报告,胜利、会昌等十四县共有小学2277校,学生82342人;共有夜校3298所,学生52292人。为了培养干部,建立了“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师范学校”高级学校;还有“红军大学”等军事学校、“小学教员训练班”等教员学校。“中央苏区现在已有大小报纸348种,其中如《红色中华》,从3000份增至40000份,《青年实话》发行28000份,《斗争》27100份,《红星》17300份,证明群众的文化水平是迅速的提高了。”豓除旧布新,禁烟禁赌,倡俭戒奢,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防疫卫生运动,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改造。中央苏区禁种鸦片,1933年2月1日,在《春耕计划》中强调“要铲尽烟苗。”“抗铲者须以纪律制裁。”对于禁赌,中央政府也不手软,一经查获,严惩不怠。为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临时政府于1933年春,开展了防疫卫生运动。要求“使每个群众都能自己管理自己”,“养成他们的卫生习惯”,“注意到别人,注意到公共卫生”。同时还组织了义务劳动日;进行卫生常识教育;组织卫生检查突击队,对机关、部门及群众家里的卫生进行检查,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促使其改正。通过这些措施,在中央苏区冲击破除了群众中的陈腐观念,普及了社会文明,使社会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政建设的借鉴意义

推荐访问:苏维埃 宪政 共和国 中华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