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乙己多元解读热的再审视


  大名鼎鼎的孔乙己,从他诞生起,直到上世纪末,对他的解读及伴随的评价,基本上是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分歧。但从世纪之交开始,对孔乙己的解读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在《对孔乙己走红的理性思考》一文中,笔者从文本的解读学价值以及新的教育理念角度,简要分析了近几年来出现的对孔乙己多元解读热的现象,本文则从社会文化背景的渗透意识角度来透析这种现象及原因。
  
  一、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解读——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孔乙己形象
  
  孔乙己诞生的年代,落后、衰败、腐朽的古老封建历史文化开始解体,现代文明意识已经冲击着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在这新旧文化交替的转型、过渡期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错综复杂,往往出现一些说新不新、说旧不旧,又跟不上新时代步伐,被社会淘汰掉的残渣余孽,但是他们还生存在这个空间里,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孔乙己就是这道“风景线”上的一个“畸形儿”:是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落伍者和牺牲品的形象;处在黑暗的十字路口的彷徨看不到光明前途,对社会又无用的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是病态社会中异化了的小人物可笑、可怜、可叹又可悲的形象;是一位人格被社会扭曲变态的小人物的形象;当然他还是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相信稍微有点历史文化知识的解读者在解读这篇小说时,对孔乙己的态度和作者的态度是一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既批判又同情),都是遵循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规律,在它的框架之下对鲁迅先生的原意进行合情合理的解读,那就是对受封建文化思想意识深远影响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我们也正是基于这一历史文化视野,才做出了对他的形象进行了多元化、复合体的解读和评价结论。
  总之,这时的孔乙己,是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原始孔乙己形象。
  
  二、现代大众世俗传媒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变态的、走红的孔乙己形象
  
  近几年来,一些教师由于受社会上的一些腐败风气和一些“口头上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活生生的典型案例的影响,加上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各种以此为题材的影视文学的“狂轰滥炸”,还有近几年来社会上的“戏说”“大话”之类娱乐文化的兴起,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阴暗角落里的不干净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进了校园,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校园这块纯净的土地。还有教师的地位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人自己的愿望及要求得不到实现,因此便以孔乙己为影子,把现代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借孔乙己的名义发泄了出来,以排遣自己内心的那股愤懑之气,这实际上是自己内心不平衡导致心理失调的缘故。所以出现了孔乙己中举后回咸亨酒店喝酒聊天以及经商、发财之后生活腐败堕落包二奶等现代的情节内容,是一个典型的现代腐败分子,它把“借孔乙己令人发笑的语言,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借孔乙己令人落泪的生命归属,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给冲淡了。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生活在新的社会当中,社会上的各种良莠不齐、复杂多变的传媒文化和时尚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各种行为规范。在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里,不仅仅是一些健康的、有积极意义的各种文化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还有一些不健康的、庸俗、消极、无聊乃至颓废文化思想和行为也在支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二者融合为一体之后,使学生的行为、心理和精神世界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各种不良习气开始滋生、抬头和泛滥。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上,言论偏激,好钻牛角尖,灰色情调比比皆是,加上现在对创新教育理念的片面和扭曲变态的理解,造成了学生变态和错位解读孔乙己的现象。如果这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得不到治理,那么学生对这种解读的兴趣就会有增无减。当然,这与教师的误导和倡导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这时的孔乙己,只剩下了一个躯壳(因为新情节是从原始文本中想像引申出来的),他的骨肉和灵魂早已离开了原始文本,进入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之中,经过现代人的重新梳妆打扮,成了一个变态又很走红的“新孔乙己”形象。
  
  三、现代法制文明社会背景下的解读——叛逆的、觉醒的孔乙己形象
  
  由于现在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人们越来越从法律的角度来解读孔乙己,于是,一个现代法治文明社会中的“新”孔乙己出现了:1.孔乙己向法官递交申诉状,为自己伸冤;2.孔乙己告状;3.孔乙己在杭州打赢了官司。这三个例子,具有很大的共同性:从学生的习作,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再到教师的下水写作,都用自己违法的行为(侵犯鲁迅作品人物的名誉权)把“孔乙己”这一现代公民请到了法制大舞台的演播室中,在导演兼主持人(指学生、教师)创意之下,表演了一段孔乙己的“新”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冒牌货。说穿了,是把自己的现代法律思想意识或者自己在平时得到的不公正待遇、心理失衡等怨气迁移(或强加)到孔乙己身上,让孔乙己来做替身(或替死鬼),借他的影子来替自己说话,这些看似合理的情节,实则经不起推敲。因为我们解读的是经典文本,而不是读新闻(或通讯、报告文学)等纪实性作品。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其能久经历史的考验和解读者对它的严肃审视,对后世有广泛影响。每一位解读者都从经典文本里汲取着精华,长久地影响着自己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并了解那个年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芸芸众生图。而像孔乙己的这些种种错位和变态解读,已经“走调”了。谁都知道,走调的音乐令人恶心、反胃。同样,“走调”的经典文本解读也同样给人这种感觉。
  所以,此时的孔乙己早已脱胎换骨,连其躯壳也不复存在了,是一个假冒孔乙己之名的现代人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形成了一个觉醒的、反叛的但又是错了位的“假孔乙己”形象。
  有人说:“当精神产品客观化后,它便有了独立的意义,有了与创造者的意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离,这就为解释提供了广阔的余地。”这个见解无疑是对的,可问题是,我们的一些解读者却把它绝对化和泛化了,没有从原始文本中所呈现出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去开拓文本的价值内涵和有效信息,结果导致变态、走红、叛逆、觉醒的“新”孔乙己的诞生。这些“新”形象,类似于泰国的曼谷和芭堤雅漂亮的人妖表演,感觉是好像人吃了苍蝇,令人恶心呕吐,但又吐不出来,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推荐访问:再审 解读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