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路上的数字情结


  始于2002年的国家司法考试,以最初两年分别只有6.68%、8.75%的低通过率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考”。此后,通过率虽逐年递增,但多少人纠结于360分的合格线,纠结于“司考、思考”而沮丧甚至流泪。对于我来说,5年司法考试路上所历经并熟悉的数字,更是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
  2005年,我从部队申请转业。突发奇想,凭着对法律的爱好,很想尝试一下这个所谓的“中国第一考”。于是,趁转业还未安排工作的“待业”期,考前三个月我买来了考试书籍,准备与司法考试来一次亲密接触。随着阅读的深入,一些感兴趣的数字印入了脑海:第一次听说我国古代婚姻成立有“六礼”、婚姻解除有“七出”、“三不去”;了解到“十恶不赦”渊源于唐律的“十恶”、“八议”;知道了古代罗马国家有个“十二表法”;偷笑于司法考试资料中所说的“三国”竟是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第一次仓促应考,考前连书都没能看完,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也没答完,结果可想而知,296分。
  2006年,是我转业到北京市丰台区统计局工作的第一年。面对上年的惨败,面对500多万字的考试书籍,感到通过司法考试对我来说依然遥不可及。这一年,在兼顾工作的同时,考试书籍总算完整看了一遍。最后结果,314分,平庸中略有进步。
  2007年,经历前两次失败的我,纠结于坚持还是放弃?一考友说:“幻想在两三个月内突击通过是不现实的,何况还要兼顾工作。通过司法考试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是啊,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我要坚持考下去。这一年,首都图书馆的自习室是我除了家和单位以外最常去的地方。这一年,单位同事根据统计原理在众多的高校中帮女儿选择高考志愿,北京电视台《数说北京》栏目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解说数据、解读数字,都给了我很大启发。原来,司法考试中对大量数字的记忆,其实也需结合案例进行理解掌握,不可死记硬背。比如生活中常说的诉讼时效1年、2年、3年等,不同的法律条文对这些数字就有着不同的规定。为便于记忆,我把这些数字统计成表格,在对比中加深印象。这一次考完后,对照参考答案,我预估分数在320分左右。而实际查询结果,356分,与合格线360分仅差4分,意料之外的4分之差。
  2008年,也就是从这年起,我对通过司法考试信心大增,相信征服它绝不再是梦想。对新法的关注是每位考生在复习中必须重视的,尤其是当时历经13年起草、8次审议终获通过的《物权法》。在将能考虑到的重点均一一复习之后……可是,因种种原因,这一年考试结果又和我开了个小玩笑,353分,反与合格线差了7分。
  2009年,已经是我参加司法考试的第5个年头。此刻,在复习之前,我必须静心反思:为什么有信心通过,却还是原地踏步,甚至后退呢?一番探究下来,我认为原因仍在于基础不牢、功底不够。这一年,我决定沉下心来,专心备考。考前三个月,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我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晚上封闭到一间小屋学习至10点,休息日全天待在首都图书馆。单位领导、同事也很照顾,安排我在考试前休工龄假,给了我更多复习的时间。这一次,我信心满满!
  然而,就在感觉最具优势的第一场考试中,我却出现了严重失误:由于片面强调准确率,并习惯于全部做完答题后再涂答题卡,以至于最后15分钟提示铃响后我仍坚持做完剩余的答题,并相信10分钟内可涂完答题卡。事实上,10分钟只是听起来很长,那时的我无比地紧张、慌乱,加之监考老师的催促,只感到手用不过来、眼瞧不过来,直至交卷铃声响起时仍有20道题未涂在答题卡上,“1分钟,只要1分钟!我就能涂完这20道题”。此时,懊恼、沮丧的心情滚滚袭来,预测这次离360分的合格线至少会差30分,无论如何是通不过了。到了该查询分数时,自己都没心思去查,只是委托同事顺便帮忙看看。当从电话中听同事一字一顿地说“卷一91,卷二103,卷三99,卷四86,总分379,比合格线360超出19分,通过”时,简直不敢相信!经再次核实,这次的总分的确是379分,悲喜交集的“379”!
  时光虽然无情地飞逝,但有关于司法考试的那些数字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回顾我的5年司法考试之路,其实没有什么经验或智慧可谈,有的就是经历和磨炼,以及一种感悟: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须都要有实实在在的付出!

推荐访问:司法考试 情结 路上 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