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与思考


  摘 要 同业业务支撑了近几年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也使得银行能够维持整体利润的快速增长。同业业务被我国商业银行当做集体性创新发展的方向,背后存在监管趋严、资本稀缺以及“金融脱媒”等原因驱动,而同业业务本身是商业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探索,符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但同业业务的发展改变了银行等传统中介的信用扩张方式,导致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表现及传统监管指标有效性发生变化。未来引导同业业务的稳健与合理发展,需要从宏观制度引导及微观化解渠道两方面展开。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净息差 同业业务 风险
  研究背景
  金融危机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加快,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资产方中同业资产的占比越来越高,负债方对同业负债的依赖也是越来越大。从上市银行资产结构来看,商业银行依托同业非标非标化同业业务是与标准化同业业务相对应,主要指金融同业之间除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回购等标准化业务之外的其他合作业务,目前包括同业理财投资、信托受益权转让、应收租赁款回购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同业往来业务。业务的发展支撑了近几年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也保持了银行业整体利润的快速增长。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符合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而依托理财、同业等创新型业务推进银行的转型发展也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但相对于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仍具有管制利率保护的特点,同业业务面临的是完全市场化的定价与竞争,在中国商业银行集体步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同业业务为转型突破口对金融体系而言是否是一条可持续并兼顾稳健与收益的道路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已有文献多采用计量方法对金融同业市场的发展进行研究,主要从银行间市场批发性资金的波动、银行间市场的有效性等方面展开。本文拟结合危机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调控的背景,在客观阐述近几年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取向探讨同业业务发展的合理性及可能带来的冲击,并就如何规范同业业务的发展作了初步思考。
  同业业务功能的演进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运行环境发生改变,商业银行资产方与负债方同时遭遇“脱媒”,尤其在2011年中国实体经济降温之后,银行利润增长压力凸显。为了规避金融管制,谋求经营业绩持续增长,已经完全市场化的同业市场成为商业银行突破传统业务模式、多元化利润增长的重要平台,而同业、投行以及理财业务等创新型业务已然成为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一个集体性方向。
  首先,金融脱媒中“负债脱媒”导致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同业业务作为批发性资金的头寸调剂渠道对“熨平”金融体系流动性波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深化条件下资金存在的形态会多种多样,但资金频繁切换于存款、理财以及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而言则是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尤其在2011年下半年以后,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全面乏力,在存贷比的“监管红线”要求下,银行存款大战不断升级。从数据表现来看,2011年之后银行存款季末冲高的特征尤为明显,但一旦度过季末存款迅速从银行流走。商业银行依托同业市场调剂资金余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09年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与同业拆借的交易量是89.7万亿,到2011年增长到132.9万亿,这一指标到2012年则增长至188.4万亿。
  其次,宏观调控下商业银行传统授信业务发展受限,依托同业业务创新,商业银行既能实现资本节约、满足监管要求,还能实现盈利水平的持续增长。在中国,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对银行经营至关重要,商业银行所有的经营行为与业务创新,除了利润导向,还有就是监管的导向。2010年以后,宏观调控转向,银行信贷额度收紧,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积极寻找各类业务的创新发展。如已经被叫停的同业代付,是以同业资产的名义为企业提供贷款,对银行而言,既可以逃避贷款额度以及存贷比指标的约束,又能帮助银行节省资本,还能将客户带来的利润最大限度留在银行体系内,这对银行而言是一举多得,这也是同业业务不断膨胀的最初动力所在。同业代付的具体模式,是一家商业银行向代付银行存出一笔同业存款,从而形成自身的同业资产,而受托支付的商业银行计入的却是同业负债,与企业发生的支付行为计入的科目是其他应收款项。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已经实现,但却未出现在任何一家银行的信贷资产中,只是体现为两家银行同业往来的增加,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中也仅视同25%的银行同业类风险资产。在同业代付被叫停之后,商业银行则继续利用其他同业非标业务的创新、表外业务以及通道业务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并维持了盈利水平稳定增长。同业业务蓬勃发展的这几年,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业务创新最为活跃的阶段,充分体现出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再次,受到同业市场规模壮大的影响,同业业务本身蕴含的盈利空间逐步增大,成为银行利润增长的一极。在实际业务运作中,同业资产的投资资金可能并不完全来自行内闲置一般性存款资金,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市场的同业负债,同业业务以短套长的期限套利逐步成为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同时,为了捕捉市场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同业市场中,以往以传统业务为主的部分银行也开始加大同业等创新业务的发展力度,将同业业务授权下放至分行。随着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分层,在同业业务一对一的市场询价交易机制的安排下,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明显的套利机会。
  同业业务发展的利与弊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元化符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改革发展的方向。尽管市场化运作的同业业务未必会改善银行的净息差,但它符合低资本消耗方向下银行集约经营的思路,在金融市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同业业务的蓬勃发展也意味着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途径日渐增多,交易方式和品种也更加灵活多样。
  (一) 同业业务发展的合理性
  1. 同业业务的蓬勃发展是商业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探索与萌芽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同业 思考 利率市场化 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