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化成必然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可概括为节能化、新能源化、电动化、轻量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网联化、无人化、自主驾驶化、合驾化和地空一体化。
  节能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本使用要求,要不断提高车辆本身从能源到车轮的转换效率;新能源化是新能源汽车车用能量来源的基本要求,主要使用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基础,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根本取向;轻量化是新能源汽车设计、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在整车产品上的综合应用体现;个性化定制是新能源汽车整车行业发展呈现出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特征;智能网联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技术方向,是互联网+汽车的高端形态;无人化、自主驾驶化、合驾化和地空一体化是新能源汽车从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从单独驾驶到联合驾驶以及由地面行驶到低空飞行的必然要求,它会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更加自由、轻松和安全。
  未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增程式电电混合动力汽车、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电动汽车(配无线充电技术)以及合驾的电动飞行汽车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在新能源汽车多样化发展背景之下,纯电动汽车实现了使用方便、零排放的优点,然而它的最大问题还在于电池技术。
  锂电池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锂电池重量大,一辆轿车的电池动辄重达六七百公斤,而一辆公交车的电池达到了上吨重。此外,锂电池一次充电续航距离相对较短,废旧电池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都是锂电池的致命弱点。
  近期,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公开发表文章质疑锂电池发展过快过热。在新能源轿车的几何级扩大浪潮中,几乎一切取得政府补助的新能源轿车均以锂电池为根底。随着电动汽车的迅速遍及,电池能量密度带来的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同时,迅速扩产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加。
  依据现有产能统计,2016年,锂电池行业仍求大于供;到2016底,基本到达供需平衡;到2017年年中,开始供大于求,整个行业的淘汰赛也将随即展开。
  锂电池产业并没有显着的技能壁垒,对电池安全性影响较大的是原材料挑选、出产技术精度以及后期检查规范的安稳性。若安全方面存在现有技术不可弥补的致命短板,那么,整个产业也就到了适当放慢发展脚步的时候。尤其是众多企业一窝蜂地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其中掺杂着许多非理性的转型、跨界和盲目扩张,不合理政策所刺激出来的消费需求更可怕。
  节点技术尚待突破
  目前,从安全、成本和服务角度来考量,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这一点可以从不断推高的售价、对政策补贴高度依赖的市场、接二连三的自燃或起火事件、潜在的消费者维权预期(等不到8年10万公里,电动汽车消费者就会集中维权)、虚标续驶里程以及车载电源性能衰减等方面得到验证。
  表面上看,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障碍在于车和桩的匹配问题。而深层次原因在于行业瓶颈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解决动力电池的技术开发、一致化生产和科学合理的成组使用等问题。
  首先,电力技术需要有革命性进步。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点是克服PWM技术缺点的下一代的柔性能量变换和传输技术。
  其次,要在高速化永磁电机及传动一体化(集成驱动变速箱技术)、双转子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柔性双向逆变充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不燃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并且可快速充电电池技术、固态电解质电池技术、动力电池成组与功率(或能量流)管控技术、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或辅助驾驶)技术、3D打印电动汽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整车轻量化技术等关键点上获得突破。
  莫让新能源汽车“停摆”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传统汽车工业转型、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以及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新能源汽车已经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从整个产业链重新调配到同行业与跨领域企业合纵连横,再到行业水平型分工的演进以及整车企业核心职能的剥离,乃至商业模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出现了深刻变化。
  从车辆效率、系统构造、电子信息化或智能网联化和对能源结构的可调性等角度来看,汽车电动化已经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取向。
  为了不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停摆”,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和产业途径,更需要从研发、生产、购买、使用、补贴、监督和服务等方面做好研究和决策工作,进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适合技术发展的政策体系,真正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推荐访问:化成 趋势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