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天然气管网遇阻


  《财经》记者日前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反对分拆该公司天然气管网资产并组建独立的国家管网公司的提议,相关改革基本陷于停滞。
  另有接近决策层的人士透露,国家能源局此前为促进管网等天然气基础设施向第三方无歧视开放而出台的《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试行)》,由于得不到三大石油公司的配合,也被搁置。该人士认为,目前需要制定新政策框架来继续推动改革。
  将三大石油公司下辖的天然气管网资产剥离,进而实现第三方无歧视准入,符合政府一贯的改革思路。2015年9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网运分离后,可组建单一国家管网公司,或若干家区域管网公司。而放开第三方准入皆为题中之义。主管机构、行业智库与国际石油公司们均乐见这一改革实施,认为如此才有利于油气行业的发展与对外合作。但目前“两个模式一个准入”均在实施层面遇阻。
  此前,中国石油大学等对行政部门具备影响力的研究机构,都在力推将天然气管网业务从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油气企业中剥离,组建若干家天然气管网公司,并建立对天然气管网的政府监管制度。
  壳牌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天然气一体化及新能源业务执行董事Maarten Wetselaar向《财经》记者指出,政府应鼓励对天然气管网的投资,而最好的鼓励就是放开整个系统。他认为,各地区天然气管网所有者最好是独立公司,既可是国企也可是私企。
  BP石油公司中国区总裁杨恒明也表示,中国油气管网改革中引进第三方准入和竞争,将更有利于市场化进程以及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
  尽管如此,寡头垄断的石油天然气市场格局使这一改革思路前途多舛。
  挪威《上游报》早先曾报道称,中石油反对剥离其管网业务,因为在当前疲软的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环境下,管道业务是其唯一有利可图的部分。中石油未对上述报道予以置评。
  “网运分离”改革推进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决策层始终将天然气管网归于自然垄断,并相信由一家企业拥有和运营整个网络能够实现规模经济,避免重复建设。这一观念也使国内业界、学界对管网改革的最终目标仍莫衷一是。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学者及业内人士指出,根据现代自然垄断理论,中国大部分垄断性行业已失去自然垄断属性,成为人为的行政垄断。

分拆难题


  中国天然气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中。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预测,按现政策情景(基准情景)假设,中国天然气消费2030年将增长到5100亿立方米。201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1932亿立方米。
  天然气的发展高度依赖基础设施,尤其是构成主干网的长输管道,它是连接上游气源与区域市场(城市燃气管网)的核心。2015年,中国新增天然气管道约6000公里,全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超过7.2万公里,形成了以西气东输系统、陕京系统、川气东送、西南管道系统为骨架的管网系统,干线管网总输气能力约为2800亿立方米/年。
管网一直被对策层视为自然垄断行为,因此市场化改革难以启动

  上述天然气管网由三大石油公司各自独立运营,互不连通,且不向第三方开放,因此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管网系统。
  行之有效的第三方准入政策和监管框架是管道改革的核心,而剥离管网、管道独立是真正实现第三方准入的前提。因为如管网仍由三大石油公司掌控,则向有竞争力的第三方气源开放,必然会冲击三大公司天然气的销售。
  由于三大石油公司商业模式大都不够完整和规范——大都未与下游购气方同步签订照付不议销售合同,从而无法锁定用户的稳定用气量,因此在向第三方开放的大势下就很被动,第三方气源的进入会增加自产气的销售难度。“你的管道输送量是一定的,自己的气都卖不完,然后还要让更便宜的第三方进来,是你的话你会愿意吗?”中海油一位长期从事天然气贸易的人士反问《财经》记者。
  对广大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而言,可观的利润使投资建设天然气管网具有吸引力。但专家指出,非油气行业的企业想要涉足这一领域并不现实。因为在垄断市场中,它们难以掌控最关键的上游油气资源和下游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从而毫无议价能力。
  天然气管网的投资建设比石油管线更为特殊,前者在投建前必须先锁定上游的安全气源与下游的稳定市场。原因在于天然气易挥发而不易存储的物理特性,存储和运输成本都很高。
  因此天然气项目向来是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更为复杂。壳牌集团将天然气一体化部门独立成为与上游勘探开采部门并列的四大板块之一,也是基于天然气业务的独特性。
  这对国内民企来说显然是巨大挑战。当前市场环境下,民企灵活、低成本的优势难有用武之地,而缺乏资金与政府关系的劣势却被放大。
  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原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指出,应先放开天然气价格,再实行第三方准入。因为单纯进入管输环节的民企,难以掌控上游气源和下游市场。因此,即使政府制定了第三方准入机制,纵向一体化的垄断企业仍可以偏袒本系统的公司而排挤第三方。
  只有放开天然气价格,才能鼓励更多民企加快对管网和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的投建,因为目前主要的天然气资源依靠进口获得;其次要让上游边际气田的灰色区块阳光化,从而部分开放已形成产量的国内资源。

推荐访问:管网 天然气 分拆 遇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