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在乡村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zxy/xzxy201603/xzxy20160306-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zxy/xzxy201603/xzxy20160306-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zxy/xzxy201603/xzxy20160306-3-l.jpg
  摘 要: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建设让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要让中国美,关键是要乡村美;要让乡村美丽,关键是要让农业的生命力在乡村得以延续。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青山绿水,还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途径,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唯此,才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 美丽中国; 乡村; 现代农业; 农民合作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3.006
  一、“美丽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安居乐业是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美好社会的魅力之体现。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起源于定居生活和农耕生产,它使人类逐渐走出了渔猎而食、随遇而栖的丛林生活,并在原始公社制度下形成了以氏族为单位的早期村社聚落(如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文明)。而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载体,乡村、城市和国家都是定居生活的延伸。如果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定居是以水草丰美、动物繁盛的处所为选择,工业文明时代则是以工商业发达、资本聚集的场所为选择。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1]178-179伴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商品供给呈现爆炸式增长,使人类的消费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这一时期,人们期望安家落户的地方,除了就业、收入和个人发展机会的考虑之外,还包括对下一代的教育、自身的社会福利与基本保障、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衣食出行的便利、社区治安与卫生、人际关系等因素。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世界性难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濒临枯竭、农业污染与粮食短缺、人口与就业以及贫富分化等所谓“人类困境”①现象,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各国的必然选择。为此,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号召全党、全国以“美丽中国”为宏伟目标,努力将中国建设成为地球上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
  一般来看,“美丽中国”首先体现的是自然环境美。因为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地球生态系统长期进化和发展的产物。人类离不开大自然,必须在大自然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没有美好的生态环境不可能有人类美好的生活。但人之于自然的依赖不仅为大地、阳光、空气、花鸟与山水景观,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要素均须取自大自然,包括食物、衣料、能源、建材和所有的工业品原材料等。在这里,大自然会由于人类的过度索取致使生态恶化,也会因为人类的善意维护和适度改造而美好。所以,中国能否建设成为人类在地球上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关键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相适与和谐的关系。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1]230没有良好的社会文明环境就没有美好的自然环境,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不会有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反映。说到底,人与自然之间的相适与和谐,主要取决于人与人之间,以及每个人自己的身与心之间,是否撑起一片和谐与美丽的蓝天。如上所述,“美丽中国”的内涵绝不仅囿于自然环境美,它还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个人的身与心之间相适和谐的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美丽中国”作为党的十八大为我国未来发展所提出的美好愿景,凝聚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由此出发,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为了让人民在自己国家充分享受蓝天白云与地面清洁卫生的生态环境美,百业俱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共富美,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的社会和谐美,爱国、敬业、诚信的百姓文化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美。简言之,就是将“美丽中国”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在乡村
  按照地理学的分类,通常将凡有固定人口聚居的各类空间场所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乡村和城市。人类先有乡村,后有城市;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其中,乡村是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落形式,它由农舍、牲畜棚圈、水井、田园绿地和狭窄道路等要素构成。人口相对稀少是基本特点,田园风光为其一大特色;城市则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人口数量大、密度高,建筑林立,街道交通纵横交错,有较多的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3]56-57显然,两者各具功能、各有不同的景观特色,但又互为依托、彼此共存。笔者之所以说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在乡村,主要理由基于以下几点:
  (一)在中国,乡村地域分布最广、覆盖面积最大、承载人口最多,没有“美丽乡村”就谈不上“美丽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仅陆地面积有九百六十余万平方公里,排世界第三。除去约占全国总面积近半的沙漠、戈壁、沼泽、冰冻高原和干旱地区之外,在这片幅员广大、地形多样的国土上广泛分布有535万多个自然村落、70万个行政村②,其生产和生活用地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4.8%(其中,耕地占总面积的14.3%,林地占26.7%,园地占1.5%,牧草地占23.2%,其他农用地2.5%,建设用地40%,未利用地27.9%),③占全国目前可利用土地总量的75.31%;[4]307-31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④由此可见,无论从土地面积,还是从人口数量,乡村都属于中国的绝大部分和绝对多数,没有“美丽乡村”就绝对谈不上“美丽中国”。

推荐访问:主战场 中国 乡村 美丽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