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差异及产业梯度系数比较分析


  摘要:产业梯度是区域经济水平差别衡量的重要标准,而产业转移的前提就是区域间存在产业梯度。产业梯度存在于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本文探讨了泛长三角区域四省一市的产业差别和产业梯度系数。实证表明,皖赣和沪苏浙存在发展差距和产业层次上的等级差别,双方存在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产业区位商; 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梯度系数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提出“充分发挥安徽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地区的分工合作”,该讲话内容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泛长三角”走到前台的标志性信号。了解安徽和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差异和互补,是实现产业东接的前提。同时,产业梯度是区域经济水平差别衡量的重要标准。而产业转移的前提就是区域间存在产业梯度。产业梯度存在于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系统测算泛长三角区域产业梯度系数,比较分析四省一市的优劣势产业,对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梯度系数的基本含义及测算方法
  
  产业梯度的概念来源于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概念。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梯度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地图上的表示。由于地区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和机遇不同,导致地区发展出现差异,这种经济差异直接体现在了产业上面,进而形成产业差距,而三次产业分类的基础使得这种产业差距直接表现为主导产业的不同。产业转移必须以产业梯度为基础。从总体来看,实行产业转移的地区的产业相互之间需要有良好的互补性。只有当这种产业梯度建立起来时,较为发达地区的企业才能带动较为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
  戴宏伟最先用区位商(LQ)和比较劳动生产率(CPOR)的乘积来衡量区域产业梯度水平,并称之为产业梯度系数(IGC),用公式表示为:
  IGC=LQ*CPOR①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与显性比较优势系数RCA的原理相似,是通过测定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相对比重,来反映该产业在更大范围内是否具有相对优势的一种分析工具。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区位商较高的产业占的比重越大,意味着该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越高。产业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某一部门产值在本地区的比重与该地区所属的较大区域内同一部门产值在较大区域的比重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一般来说,区位商大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竞争力;区位商等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均势水平,并无明显的优势;区位商小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竞争力较弱。
  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或收入)比重。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而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其计算公式为:
  
  二、泛长三角四省一市产业梯度系数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于泛长三角四省一市的2008年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为统一口径,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数据进行计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行业特点,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其他矿采选业合并为采矿业,加上制造业33个细分行业,最终确定计算34个行业。表1给出了按照工业总产值计算的2007年泛长三角四省一市产业区位商值。
  上海产业区位商在1以上的行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等在内的16个行业。具体来看,作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符合国际装备制造业全球化、信息化、集聚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形成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要着眼于国情和国内制造业对装备的需要,以整体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国内制造业的现代化。根据市场导向的思路,上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以企业为主体。考虑到上海装备制造业的骨干大型企业仍以大型国有集团为主,所以需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大型新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江苏产业区位商在1以上的行业有13个。除了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外,也是装备制造业,其发展得益于以上海为龙头发展的第二次开放,在产业转移的质量、档次和规划上都有优势。此外,江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纺织、机械、电子、石化和建材工业生产基地,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前列;江苏工业的发展还得益于外资的引入。从外资投向上看,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由于具备在较长时期内拥有巨大的本土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成本等比较优势,因而成为引进外资最早、最集中的行业(4)。但是江苏工业发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江北地区较为落后,缺乏发展力。
  浙江产业区位商在1以上的行业有19个。浙江是我国的纺织业大省,纺织业出口额更是一度超过广东,销售收入、利润指标居全国之首。这归因于浙江对传统产业的持续改造,花大资金引进先进设备。与此同时,纺织和服装行业的百强企业数量从2002年的16家下降到2007年的7家,比较优势下降明显,这符合产业发展趋势。
  安徽的产业区位商在1以上的行业有11个,江西的产业区位商在1以上的行业有9个,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业。采矿业具有明显优势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关。安徽素来是产煤供电大省,煤炭尤为丰富。“世界钨都”、“稀土之乡”之美称是对江西矿产资源特色的形象概括,地下埋藏着丰富的铜、钨、铀、钽、重稀土、金和银等7种矿产,被称为“七朵金花”。采矿业是完全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初级、不可持续行业,要从整合现有资源上下手,并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只能以采矿业作为地方主导产业的地方,需要着手建立矿山产品的市场优势,做强做大品牌,实现产品多元化,建立产业链,建立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为实现以后的产品转型铺设后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维护好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同样具有明显优势,这与当地产粮丰富,劳动力密集有关。较为落后地区的农村人口较多,乡镇企业资金不够雄厚,技术较为落后,所以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是首选。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和江西,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此外,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具有优势同样源于本地丰富的木材资源,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具有优势则在于水力丰富,矿产发电。
  由于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相对收入的差异,即产业间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因此随着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发展中占据的比例逐步增加,经济总量也必将不断增加。表2给出了泛长三角四省一市2007年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结果。
  上表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通过表2,可以看出,上海的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在2以上,第三产业最高,为3.5,这说明上海市的劳动效率最高,相对处于领先状态,以较少的劳动力创造了较高的产值,尤其是第三产业,远领先于其他省份。江苏和浙江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也都在1以上。浙江的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还超过了2,浙江的第三产业处在上升发展阶段,近几年进行了大力改造,提高了技术含量,效果明显。江苏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差不大,产业效率齐头并进。安徽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是最低的,除了第三产业略高于江西,一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没有江西高,尤其是第一产业农业,江西的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已经超过1,江西对于传统农业的改造取得了成绩。

推荐访问:产业 梯度 系数 差异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