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台两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比较


  摘要:在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分析工具,从“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状况”四个方面比较浙江产业集群与台湾产业集群的差异,并对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产业集群钻石模型
  一、引言
  纵观各国成功的中小企业可以发现,凡是发展好、生命力强的中小企业大都不是零星存在的,而是以集群的方式相聚而生,并在强大的集群效应中受益匪浅。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形成了众多以小商品生产和零配件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使浙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而这一非凡的业绩正是由资源缺乏的中小企业所成就的。与此同时,台湾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服务外包行业,在岛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网络,这样的组织无论是在刺激出口、增加财政收入还是吸引劳动力就业、提高岛内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方面,浙江与台湾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异质性,本文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分析基础,通过对浙江与台湾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竞争力水平的比较研究,为促进浙江省产业集群竞争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二、浙、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一)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概况
  浙江省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温台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辐射到绍兴、宁波地区,而后扩展至金华等地,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基本遍及全省,形成了“小企业、大集群”的浙江经济发展模式,共涉及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8个工业门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数量不断增多,实力逐步提升。到“十一五”末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产业集群区的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产业集群。从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看,基本上以市场型集群为主,中心—卫星式集群不多,缺乏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市场竞争过度,产品科技含量低,总体上在全球分工的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
  (二)台湾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概况
  台湾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在这一时期,台湾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集中岛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成熟的技术大力发展岛内制造业,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趋势,台湾地区在已有的资本和产业积累优势的基础上,抓住国际环境中的有利机遇,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代工产业转变为资本密集型的重化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环境和岛内产业发展规律的影响,台湾开始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岛内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罗哲,2011)。1990 年制定的《国家建设六年计划》确立了电子、通讯、半导体、资讯、精密仪器等十项技术层次高、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因其产业特征催生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体系,如新竹科技园区、台南科技园区、内湖科技园区等,对台湾经济影响深远。
  三、基于“钻石模型”的浙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比较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至今仍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一种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方法(高雪莲,2010),其逻辑框架和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区域层面(陆立军,2010),本文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分析比较浙江台湾两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水平。
  (一)生产要素
  浙江是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初级廉价劳工,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以及外来人口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在资金方面,据统计,浙江的民间资本规模8300多亿元,资本资源相对充足,但很多资本在浙江产生,却流向了全国,一方面实体民营经济嗷嗷待哺,另一方面民营资本没有出路。在2012年两会上,浙商代表也因融资难的问题而大倒苦水:一方面,银行利润高得不好意思公布,另一方面,企业融资的利息和其他成本高得不堪承受。基础设施方面,浙江省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电信设施、高速公路、电力建设等在全国是比较先进的,这对省内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从陆域资源来看,浙江省是一个资源能源小省,但是如果把眼光转向海洋,浙江则拥有其他地区无法匹敌的丰富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赖于大量的一般劳动力和天然资源的投入是不可能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缺失,产业集群的升级使得经营管理、设计、研发、物流等各类人才需求开始旺盛。而观测我省各类人才的分布结构,主要流向政府部门、科研究院所以及城市服务领域,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极为不利。
  台湾岛自然资源贫乏,台湾岛内工资、地价较高,原料大都从岛外进口,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三次产业升级,岛内具备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高级人力资本如技术研发人员和国际性管理人才丰富,但是产品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受制于其他国家,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台湾中小型企业能在全球的产业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要素是“内部和外部知识链的协同演进”(高雪莲,2012)。浙江要突破发展极限,就必须树立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统一大市场的观念。企业只有走出去融入GPN(Global Production Net,全球生产网络),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需求条件
  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拥有常住人口5442.69万人,省内对汽车、建筑及装潢材料、数码电子等需求旺盛,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而纵观全国需求市场,大部分地区仍不发达,居民对商品的消费更侧重于价格因素而不是品牌设计和文化。因此,浙江省大部分中小企业集群组织考虑的仍主要是如何降低成本,品牌意识比较薄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挑剔的高消费群体也将日渐增多。

推荐访问:两地 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