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流通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的演化分析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ltj/zltj201801/zltj20180109-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ltj/zltj201801/zltj20180109-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ltj/zltj201801/zltj20180109-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ltj/zltj201801/zltj20180109-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ltj/zltj201801/zltj20180109-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ltj/zltj201801/zltj20180109-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ltj/zltj201801/zltj20180109-7-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ltj/zltj201801/zltj20180109-8-l.jpg
  摘要:在对流通业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前提下,以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采用投入产出法计算流通业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相关指标,对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历年相关数据,揭示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的演变趋势。从产业关联视角看,流通业在中间需求结构方面呈现出中间产品属性逐渐减弱、最终消费属性逐渐增强的趋势,但目前其中间产品属性仍高于最终消费属性;在中间投入结构方面的演变趋势呈现出行业分化的态势,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投入率逐渐递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逐渐递增。从产业波及视角看,批发和零售业的拉动作用与推动作用均呈现出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流通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呈现出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推动作用减弱的趋势。针对流通业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政府和企业应借助新技术创造新业态、挖掘新需求,顺应产业融合趋势,调整流通业产业结构,释放流通业发展潜力。
  关键词:流通业;投入产出表;产业关联;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1-0075-10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综述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衔接和黏合作用日益突出,理论界先后提出流通先导产业论[ 1-2 ]、流通基础产业论[ 3-4]、流通战略产业论[ 5 ]。特别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由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共同推进的新常态阶段,愈来愈鲜明地呈现出换挡期、阵痛期和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亟需新动能带动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而流通业作为完整经济体系的中间环节,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高,且与居民消费联系紧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6 ]。同时,在全球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一国流通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该国的国际竞争力[ 7 ]。新常态下流通业的增长速度、需求结构、市场空间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8 ],科学合理地定量分析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并对其产业关联效应的演变趋势进行系统分析显得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对流通业关联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已经由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变为以应用投入产出法等实证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克莱密斯(Clemes)等[ 9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流通业能够通过提高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贝当古(Betancourt)等[ 10 ]通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发现流通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流通业在GDP中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升,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奥尔德森(Alder? son)认为,流通业效率的提升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同投入下可以获得更大的产出,提高社会报酬水平[ 11 ]。石明明和张小军[ 12 ]通过灰色关联法对流通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进行分析,认为2001年以前我国流通业的发展由其他产业推动,2001年以后流通业与其他产业进入相对独立发展的新阶段。赵霞[ 13 ]在研究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时指出,流通业对制造业的后向拉动作用和前向支撑作用均呈现出增强趋势,且前者明显强于后者。王笑宇和廖斌[ 14 ]从对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再认识视角出发,采用投入产出法对其属性和特征进行了定量刻画,认为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余典范和张亚军[ 15 ]通过投入产出法对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进行实证测算后,认为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要强于制造业,但服务业中的流通业溢出效应相对还比较弱。孙金秀、孙敬水[ 16 ]通过构建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性评价指标体系阐述两者之间的协同机制,并指出两者之间的良性协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赵霞[ 17 ]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流通业对第一产业增长贡献最大,对第二产业的增长贡献最小。李杨超、祝合良[ 18 ]根据2010年投入产出表从流通业的分配结构、投入结构、中间需求、附加值等角度對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是影响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王晓东、周旭东[ 19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流通业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测算,发现流通业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需求因素,扩大内需可以有效提升流通业的增长水平,而制度因素对流通业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因此,在选择刺激内需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已有较多的文献定量研究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但还没有文献系统阐述流通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的演变趋势。
  本文在对流通业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前提下,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以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为切入点,首先对最新的2012年流通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历年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探究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的演变趋势,力争为中国流通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二、投入产出法与数据说明
  (一)投入产出法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最早在研究经济体系各个产业部门相互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时提出了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将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用矩阵表的形式描述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中蕴含了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间的供求、投入产出等关系。通过投入产出法对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进行相应测算,能够揭示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所存在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本文选取如下指标对我国流通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进行分析。
  中间需求率:指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某一个产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所提供的中间需求与该产业部门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提供的总需求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推荐访问:投入产出 波及 演化 关联 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