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用透明导电氧化物


  摘要:人们还在继续寻求一种用于平板显示器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氧化铟锡(ITO)替代品。本文介绍了一种实用的形成氟掺二氧化锡(FTO)高精确度图案的解决方案,使得FTO在PDP中成为一种很具吸引力的ITO替代品。
  关键词:氧化铟锡;氟掺二氧化锡;透明导电氧化物;等离子显示器
  中图分类号:TN391 文献标识码:A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被广泛地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以及作为平板显示器(FPD)、电磁屏蔽窗户、触敏控制面板、冰箱中的低辐射窗户和冷热反射镜等的前电极(如图1所示)。氧化铟锡(ITO)是标准的透明电极(TC),被广泛用于当今生产的所有平板显示器(FDP)中。然而,铟是一种从土中提取的相对少见和昂贵的元素;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成本较低的替代品。
  
  Displaybank公司最近分析了ITO市场,结果如图2所示。对于两种最常见的FPD技术(LCD和PDP)来说,替换标准是不同的。因为有源薄膜晶体管(TFT)板上的TC是在液晶显示器的晶体管沉积上去后再沉积上去的,所以高温条件是不允许的。Miniam[2]和Osono等[3]描述了几种替代液晶显示器有源板中ITO的方法,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工业上能够接受的解决办法。
  
  另一方面,对于PDP,TC是在所有其他工序之前就直接沉积到玻璃表面的,只要不超过玻璃基板的退火温度,因此,高温处理是被允许的。高温下(约600℃)的化学气相沉积可以用做生产玻璃时玻璃上TC的沉积(见图3)。
  
  一般来说,通过溅射沉积的ITO层成本占PDP的TCO层成本的80%以上,和PDP玻璃基板的成本处于同一个水平。这在几年内还可能增加,因为铟短缺将会危及到ITO的供应。对于那些看到市场压力每年拉低平板电视价格大约30%的平板显示器制造商来说,这也不是一个好的前景。制造商需要认识到通过节省成本来配合这些减价,还有一个可能的办法就是降低TCO材料的成本和TCO沉积过程的成本。
  对于PDP来说,用二氧化锡(SnO2)来替换ITO是一个可能的选择。多亏了本文中描述的新型专有湿化学工艺,二氧化锡现在可以准确地以放电电极的形式组成图案。和ITO相比,氟掺二氧化锡(FTO)具有特别低的电阻,并且可以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浮法玻璃生产线上沉积(见图4)。通过在600℃凝固沉积到玻璃上,需要用于实现低电阻的退火成本也降低了。Dong-Ki Min和Sae-Young Kim[1]和T. Ishida等[4]详细描述过这个工艺,并且很成功地得到了证明。二氧化锡已经被忽略掉,因为它不能像ITO那样容易被光刻成图案。
  
  本文介绍了一种形成FTO高精度图案的实用解决方案,使FTO成为ITO在PDP和其他一些用途(如触摸屏和太阳能电池板)里作为玻璃表面上透明电极的一种很具吸引力的替代品。
  
  TCO基本理论
  
  虽然导电性和透明度通常是相互排斥的属性,但是对TCO来说显然并非如此。那么,在TCO这种独特的性质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TCO的高视觉透明度是高电子带隙Eg值的结果(见图5)。对于TCO来说,该数值高于3.0eV,相应于400nm蓝光光子的能量。所以,可见光子(能量介于2~3eV之间)不能从价带(VB)激发电子到导带(CB)中,因此能够通过它。
  在另一方面,电子从施主能级到CB(对于n型TCO)或者空穴从受主能级到VB(对于p型TCO)产生一定的导电率。
  在FTO中,氟对应于施主。对于二氧化锡(SnO2),带隙是3.6~4.0eV。
   紫外光因为能量高于带隙能量Eg而被TCO全部吸收,而可见光可透过。在大多数应用中使用的是n型TCO,因为它们在透过率为80%或以上时表现出最高的电导率。在半导体中,空穴迁移率远低于电子迁移率,这解释了为什么n型TCO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如FTO和锑掺二氧化锡(ATO)。
  
  
  FTO的特点
  
  · FTO在玻璃生产时在浮法玻璃生产线上沉积,和溅射ITO相比,是一种低成本工艺。
  · 浮法线上的高温沉积(约600℃)消除了任何有机物污染,所以PDP镀膜玻璃不需要沉积后烘烤。
  · 凭借表面的化学改性,高温CVD保证了优越的薄膜粘结力。
  · FTO的莫氏硬度是6.5,玻璃是6,ITO是5。如果FTO膜被剃刀刀片刮过,钢铁将在FTO表面上划过而不会损伤它。比玻璃更硬的薄膜允许直接电接触,并且消除了加工过程中的划伤,从而能够提高成品收率。
  · 当把FTO在570℃~580℃发射到PDP前板时,FTO的电阻率几乎不发生变化,这和ITO相反。例如,在580℃发射到PDP透明介质层后ITO膜的电阻率由30Ω/sq.上升至90~100Ω/sq.,而对于FTO相应的变化小于10%。因此,在PDP上加电介质釉后,100Ω/sq.的FTO层能够以相似的电阻替代30Ω/sq.的ITO层。
  · 对于FTO来说,玻璃和膜的净可见光透过率为86%,而更厚的ITO膜为84%。
  · 因为在室温蚀刻使用的盐酸浓度可以比目前用于蚀刻ITO的盐酸浓度低很多,所以没有盐酸薄雾问题存在。
  
  湿化学蚀刻FTO图案
  
  在通常情况下,PDP中的线宽及间隔误差距控制必须在TCO误差距大小准确度3%(3-sigma)以内,因此±1μm的边缘精确度是需要的。图6所示的是新蚀刻工艺应用在FTO上的结果。室温下,蚀刻时间不到1min,工艺中使用的是良性、低浓度、低成本化学品,并且很容易实现自动化。
  在图6中,6μm和12μm的蚀刻线和间隔(下)与最初的光刻胶原图(上)做了比较。如果把抗蚀剂边缘和蚀刻结构叠加,相差会在0.1μm以内。这是我们蚀刻过程中进行特别渗透控制的结果,将在下面的一些细节中解释。
  
  对于1.5μm厚的S1818光致抗蚀剂(Rohm & Haas),底切(undercut)只有0.9μm。当使用厚干胶抗蚀剂(DFR)(例如TOK)时,底切约为3.0μm。
  
  新二氧化锡蚀刻工艺的特点[9]
  
  FTO的蚀刻引入了一个新的问题,这在使用ITO时并不存在。通过使用强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包括ITO)能被还原为金属。FTO不能按这种方式被还原。
  但是,如果把锌颗粒加到酸中,FTO就能够被蚀刻,因为电子从锌转移到了FTO上。在这众所周知的过程中,因为那些来自锌的电子,FTO表面带负电荷;然后它会吸引H3O+离子并且把它们还原为H原子,H原子扩散入晶格把Sn4+还原为金属锡,进而分解(蚀刻)FTO。
  该电化学过程也可以被描述成酸性电解质中以Zn为负极和FTO为正极的多个短回路1.3V电池组的行为。多重电池重叠的蚀刻区域保证了未被覆盖的FTO的完整蚀刻。
  但是,在刚描述的标准FTO蚀刻工艺中,那些扩散到抗蚀剂下面的H原子能够造成激烈的、不均匀的底切,最终导致了边缘精确度完全不能被显示行业接受。
  在我们的新工艺中[6],通过向电解质中加入金属离子(如Fe2+)控制原子氢的扩散,所以随着H原子的产生金属被沉积在FTO上。电镀层的形成使电池行为继续,但减慢了H原子扩散进入晶格(渗透控制),从而控制底切。

推荐访问:氧化物 导电 透明 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