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骏院士的航天人生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hja/shja201701/shja2017010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hja/shja201701/shja20170103-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hja/shja201701/shja20170103-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hja/shja201701/shja20170103-4-l.jpg
  沈荣骏,航天系统工程战略科学家、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立志航天
  “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应该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贡献。自从踏上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道路,50多年来我亲历见证了共和国航天发展的全过程,我的命运与祖国航天息息相关,我热爱祖国的航天事业,我紧密关注着祖国航天的跨越式发展,航天早已成为我人生的永恒追求。”沈荣骏怀着对航天的深厚感情说出这番言简意赅的感言,因为沈荣骏的人生之路与中国航天事业同时起步,同时发展,同样辉煌。
  1958年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正式为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授予部队番号,并经总参谋部批准,基地使用“东风”为代号。就在此时,沈荣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解放军测绘学院的學业,被选送分配到刚刚组建的导弹综合发射试验基地。
  当沈荣骏激情满怀地来到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导弹发射基地时,那里仅仅是荒漠戈壁上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祖国的导弹发射事业以及以后屡创奇迹的航天发射基地正在这里诞生。事业需要有志青年,也为有志青年提供了用武之地。他们这批随祖国导弹事业发展的创业者一来到这里,便立即投入到当时由苏联专家指导下与基地建设所配套的发射场、导弹测量控制、通信保障等各个系统的建设行列。沈荣骏报到后被分配到基地测量部,首先接手苏联援助中国测量仪器的验收工作。对于刚出学校门的年轻人,接触的每一台设备都有一种新鲜好奇感,对苏联专家讲解的专业术语充满了神秘感。导弹是什么?没听过!导弹怎么发射?没见过!对导弹怎样实施测量控制?不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越是高深越要搞个水落石出,越是神秘越要刻苦钻研搞透彻,这就是沈荣骏活力四射、坚韧不拔的性格。时间不长,航测处领导便让他独当一面负责导弹试验基地所有测量点和发射设施天文坐标测量工作。
  航天测控系统是航天工程中的重要系统,是对导弹、航天器及其有效载荷进行跟踪测量、监视与控制的技术集成,主要对航天器不同飞行段实时跟踪、测量、控制,保证航天器准确无误地按预定计划完成任务。如果把航天器比作“风筝”的话,测控系统相当于控制风筝“风筝线”。航天器发射后进入茫茫太空,测控系统便成为与航天器联络的唯一手段。
  航天测控系统在航天工程中具有三大基本功能:跟踪、遥测、遥控。跟踪是对航天器在空中飞行的轨道位置、速度和方位角等参数进行实时测量并向地面实时报告:遥测是将航天器上各分系统仪器设备的电压、气压、温度等工作状况参数接收后传送给指挥中心:遥控是向航天器发送相关指令,对航天器电信号或物理状态实施控制。
  中国航天测控在苏联的援助下起步仅仅两年时间,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断然撤走了在华的所有技术专家,带走了全部图纸、资料。当时沈荣骏担任地一地型号导弹航区助理员,承担导弹飞行航区测量的总体设计工作,他不仅没有被突然遇到的困难吓倒,而是根据自己在设计中反复比对演算的结论,向领导提出对苏联专家为我国提供的发射坐标系的质疑。他在题为《非匀质椭圆球体发射坐标系》的论文中,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专家制定的导弹发射坐标系,引起了发射基地领导的重视,并以此为依据,组织各方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推翻了苏联专家提供的导弹发射坐标系,于1964年批准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导弹发射高精度坐标系,为中国导弹发射测控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
  1965年,在发射基地初露头角的沈荣骏受命独立编制导弹试验基地七年规划。他正确领会首长意图,凭借自己工作实践所了解、掌握的情况,立足于导弹试验基地的实际,将目光瞄向祖国航天发展的远景蓝图,开创性地提出运用光学测量系统、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无线电连续波测速定位系统、飞行安全控制系统与远洋航天测量船相结合的航天测量控制系统整体构想。这在当时,不仅满足了近期航天任务的测控要求,而且开创性地为我国航天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7年,国家批准了中国实施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发射计划,沈荣骏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原有方案上创造性地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在确保火箭、卫星初轨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增加了单站定轨技术方案,将测量站由18个精简为13个,使航天测控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既提高了可靠性又能满足不同倾角卫星测量要求的卫星测控通信系统总体技术方案。随后,沈荣骏又主持制定了卫星测控通信系统二期工程实施方案,完成了中、低轨道和返回式应用卫星测控网的总体研究设计:组织了C波段微波统一系统测量控制网的建设:针对远程导弹飞行试验高精度测量技术要求,提出了有效的接力式高精度测量带布局方案。结果证明,这种测量控制的精度已经达到了国际航天测控的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沈荣骏还提出: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测控通信系统仅仅依靠设置在中国陆地的测控站是不够的,必须建立海上测量控制站。如果拥有海上测量控制站,不仅能够机动灵活布局设置,而且能够大大延伸测控跟踪距离,有效扩大测控覆盖面。
  实际上,自从沈荣骏在编制基地7年规划提出航天测量船以来,建立海上测控站的思路在他大脑中就一直没有停歇。机遇常常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测量船论证立项的时机终于来临。在方案编写阶段,沈荣骏主笔完成了《研制远洋测量船的必要性及其任务的要求》《远洋测量船使用要求和船上主要设备及其技术要求》《远洋测量船主要关键技术的说明》等总体论证报告,提出将导弹发射场测量船与卫星跟踪观测船合一为综合测量船的方案,为中央批准远洋测量船工程立项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工程论证与实施阶段,沈荣骏主持了综合测量船测控总体方案设计工作,解决了船位船姿和船体变形测量、船载设备稳定跟踪、电磁兼容和标校等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海上浪涌动态环境下保证跟踪稳定与测控精度。1980年我国第一代远洋综合航天测量船“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完成建造下水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海上航天测控的空白。沈荣骏随船出海乘风破浪远赴太平洋参加了中国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任务。当太阳从天边冉冉升起映照着远望号测量船,船上大型跟踪测控天线在阳光的折射下发出耀眼的光彩,当远望号测量船刺破海浪在太平洋上勇猛向前的时候,站在船首甲板上的沈荣骏内心荡击着海浪般的阵阵激情与豪迈。愿望成为现实,梦想已经成真,他眼中天海连为一体的浩渺神奇景色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绘制的秀丽画卷。

推荐访问:院士 航天 人生 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