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浙籍摄影师对开国领袖的记忆] 两位摄影师去一个偏僻

  开国领袖的脚步,裹挟着历史的风云。即使身躯消逝,他们的精神和形象,也影响着、激励着一个时代。浙江籍摄影师陈希德、石观达先生为开国领袖拍照的情景,事隔数十年,仍然清晰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每当想起来,他们总是激动不已,成为绵长、永恒的回忆。
  
  陈希德:为毛泽东在长江岸边留影
  
  已是耄耋老人的陈希德,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南明街道的美术世家。1940年毕业于新昌中学。1945年随父陈晓棣来到湖北省武汉市,进入父亲开设的“时记照相馆”学艺。风华正茂的陈希德有文化,又肯钻研,不久便成为“时记照相馆”技术上的顶梁柱。1948年,父亲把照相馆交给他管理。自此,陈希德走上了以照相为业的人生之路。
  1958年9月,武汉军区正召开第三届党代会。有一天,刚吃过中午饭,武汉军区“军人俱乐部”摄影室的同志来找陈希德,请他去帮忙为会议拍张团体照。陈希德二话没说,到照相馆带上长条转机等器材就随军区的吉普车出发了,仅半小时就抵达位于武昌姚家岭的武汉军区大院。当陈希德在军区小礼堂外的广场上把长条摄影转机架设、调试妥当后,才被告知:今天毛主席要来与武汉军区党代会代表合影。
  下午2时,毛主席在武汉军区首长陪同下,来到拍照现场。毛主席神采奕奕,身穿灰色中山装,健步向早已列队等候的代表们走去。陈希德这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心情十分激动,但因惦记着自己的任务,只得赶紧凝神于长条转机上。这天阳光灿烂,相照得非常顺利。当陈希德拍完照,收妥相机等设备后,再想仔细看看毛主席时,他老人家已经离开拍照现场了,这令陈希德不免感到有些遗憾。
  就在陈希德第一次为毛主席拍照之后三个月,他再一次领受了为毛主席拍照的任务。
  那是1958年12月28日中午,陈希德刚准备下班回家,长江日报社的摄影记者郭雷震急匆匆地来到他的照相馆里,急切地对陈希德说:“你快跟我跑一趟,武汉市第一届党代会代表要拍团体照。”陈希德连忙带上所需照相器材和他一同前往,来到位于武昌徐家棚的湖北省储备物资管理局三三七处战备仓库。那个地方很大,有铁路直达库区内,然后再分为若干支道直通各仓库前的站台。到那里后,有人告诉陈希德:今天要来的中央首长,将乘专列直达库区,拍照时间初定在下午2时,也许会稍迟些。
  于是,陈希德以最快的速度架设、调试好了长条转机。由于这时恰是冬至之后不久,正处于一年中日照较短的季节,于是陈希德要求照相队伍朝西偏南而立,北靠铁路专线,面对长江,以便万一首长来晚,还可以尽量借助太阳的余晖和江面的反光。
  然而2点钟,首长的专列没有来到,相也没照成。经联络,说专列大约下午4时到。到了4时,大家又排好队形等候着,但专列仍未到,只好又让大家解散,原地休息等待。
  一直到下午5时,首长专列终于开进库区了,这时有关领导才告知大家并嘱咐说:现在要与我们合影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请大家一定要严守纪律,保持队形,不要主动与毛主席握手,不要呼喊毛主席万岁。此刻,毛主席的专列已在照相队伍后面停稳。毛主席身穿灰色长呢大衣,头戴灰呢人民帽,从专列上走了下来,然后由队伍的北端绕到前面来。大家都以激动的目光向毛主席致敬。为抓紧时间,毛主席没有向大家挥手致意,直接大步走向前排正中预先留着的空位坐下。看到毛主席已经坐稳,陈希德就发出口令:“注意!现在开始照相!”随即,陈希德启动了长条转机,这时现场安静极了,只听见照相机齿轮转动的轻微响声。当照完七十二英寸的第一张胶片后,陈希德又发出口令:“请大家原地不动,再照一张。”于是,上足一次发条可以照相二百英寸的长条转机又立即转动起来,将毛主席与四百多位代表的合影再度记录在航空胶片上。
  由于当时光线已不太好,陈希德将光圈打得比较小,而将速度调得比较慢,这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曝光效果。不过,两遍照完花了将近十分钟。当时陈希德清楚地看到,当转机转向队尾时,队头的同志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脸转向了毛主席,但整个队形却丝毫未乱。
  照完相后,毛主席这才站起来转身向大家挥手致意。这时,前排靠得近的同志已跟毛主席握手了,但队形始终未乱。陈希德正忙于抓紧时间收拾照相器材,只得恋恋不舍地把目光从毛主席身上收回来。正当陈希德在整理三脚架时,忽听见对面有人在喊:“毛主席过来了!”陈希德急忙抬头,只见毛主席满面笑容地大步朝陈希德走来,陈希德赶紧起身迎了上去!刚迈出两三步,毛主席就来到了陈希德面前,一边向陈希德伸出右手,一边说:“摄影师同志,你辛苦了!”陈希德紧握着毛主席的大手,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上来。这时,只觉得似乎有道光闪了一下,当时也没有意识到是怎么一回事,陈希德觉得全身心都浸透了一股幸福、激动的暖流……
  事后陈希德才知道,原来那闪光是长江日报社摄影记者郭雷震在一旁按下了快门,从而抢拍了这一令他终身难忘的珍贵历史瞬间。郭雷震后来把这张照片连同底片都送给了陈希德。
  时至今日,已逾耄耋之年的陈希德一直把这张照片珍藏在家中,并一直以此激励自己。“文革”期间,陈希德受到冲击,造反派在陈希德家中把这张珍贵的照片和底片抄走了。好在陈希德有先见之明,他早已将这张照片加印了许多张,并分别藏在家中隐秘的地方。终于,有一张夹在当时为孩子们买的《雷锋日记摘抄》中的照片,躲过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粉碎“四人帮”以后,陈希德将这张照片又翻拍了一张底片。他后来的工作单位启新照相馆,也将这张照片放大了一张,配上镜框后,陈列在店堂里最醒目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中南区军政委会议在汉口召开,许多首长都住在汉口原“租界”内。陈希德的照相馆也位于“租界”内中山大道靠近汉口老火车站,周围环境优雅,馆内照相技术和服务质量也不错,因而许多中央首长都曾举家前来“时记”照过相,还有一些因公到武汉的中央首长慕名来到“时记”留过影,据陈希德先生回忆,他先后为朱德、董必武、徐特立、叶剑英、李先念、程潜、谭政、陶铸、邓子恢等二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拍过照。
  
  塞外江南永存董必武、邓小平的神韵
  
  石观达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大市聚镇溪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困,十四岁就到上海一家照相馆学习人像摄影。1948年至1956年在上海黄浦区照相馆从事人像摄影,后在上海市国际指导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上海分会、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任摄影记者。1961年,为支援祖国边疆建设,他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宁夏,先在《宁夏日报》任摄影记者,后参与创办、主编《宁夏画报》。
  1963年10月,董必武同志到宁夏视察工作,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通知宁夏日报社的石观达去采访。采访期间,石观达以一个普通记者的身份在董必武身边精心选取角度,捕捉精彩瞬间,拍出了多幅难得的照片。
  在董老即将离开宁夏的前一天,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通知石观达:“董老请你去一下。”
  当石观达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董老下榻的宁夏宾馆的房间时,董老高兴地站起来与他握手,并问:“听你口音好像是南方人。南方人到宁夏生活习惯不习惯?”“你的同事中外地人多吗?”“你们经常下乡采访吗?”……
  几天的接触使石观达对董老已没有一点陌生和隔膜感,他无拘无束地回答了每个问题。
  接着,董老亲切地说:“你送我的照片我都看了,拍得很好。”
  董老夫人何莲芝接着说:“董老过去拍的照片已有不少了,这次你拍的照片,有几张他很满意。”
  董老秘书问:“你能不能给董老多洗几张?”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董老说:“要谢谢你了!”
  半小时的见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结束了。临别时,董老仔细地问了石观达的名字。
  董老离开了宁夏,但与一名普通记者的交往并没有结束。
  半个月后的一天,宁夏日报社管收发的老何告诉石观达:“中央办公厅给你寄东西来了!”“中央办公厅怎么会给我寄东西?”石观达打开一看,见里面装着一本虽然普通却有不寻常意义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董老给石观达的亲笔题词:“鉴貌辨色,摄影传神,妙机其微,与物争新――题赠石观达同志,董必武,一九六三年十月。”每个字的每笔每画都写得遒劲有力,很见功夫。短短十六个题字,既有对石观达摄影艺术的评价,又有对摄影记者的殷切希望。小小一件礼物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一片深情!
  时至今日,已退休的石观达还记得当年的每一个细节。提起往事,他仍然十分激动,说:“董老担任着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回北京那么忙,还想着一个普通记者,这太让人感动了!”
  1964年3月8日深夜12时许,石观达刚从报社回家睡下不久,突然报社来人叫他马上到总编室去。社长一见石观达就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来电话,让你带上照相机速到宁夏宾馆向胡秘书长报到。”凭着多年来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石观达猜测十有八九是中央领导来银川视察。到达后,胡秘书长热情地对石观达说:“你先到一○一房间休息,中央领导一到银川,我就通知你。”当时,记者只有石观达一人,文字记者也没通知,他既激动,又感到任务重,根本没上床睡觉,就坐在沙发上等待着光荣任务的到来。
  第二天早晨7点半左右,自治区党、政、军领导乘车到火车站去迎接。石观达和公安厅厅长黎光乘坐一辆车。这时他才知道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等同志到达银川。
  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下车后,满面笑容地与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杨静仁、第二书记李景林等领导亲切握手。接着,小平同志一行驱车经过银川市的主要街道,参观了市容和古建筑面貌之后,又来到了位于银川北郊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宝塔(又称北塔)。小平、彭真同志饶有兴趣地询问了建塔的年代、由来,一边观赏,一边称赞古塔造型别致,风格独特,为中国古塔中所罕见。他们又健步登上塔基高处眺望银川市郊的农田。小平同志高兴地对自治区几位领导说:1925年冬、1927年春我来过银川,当时这里是一片银色的盐碱地和湖泊,现在已改造成大面积农田了,很好。快结束参观时,彭真同志亲切地对石观达说:“记者同志,请你在塔前给我们一起合个影。”老石很快地拍下了这一瞬间。
  在宾馆的会议室里,自治区党委常委和军区首长集体向小平、彭真同志做了工作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小平同志不时插话,关心宁夏的社会主义建设。他说:宁夏是个回族地区,要抓好回、汉族的团结;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尤其要抓好那里的民族、宗教、统战等各方面的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把农业、牧业搞好。接着,自治区领导拿出一张陕甘宁地区的地图铺在地毯上。小平、彭真等同志围在一起,高兴地观看地图,深情地回顾着、畅谈着当年带领红军长征的情况。在这瞬间,石观达抓拍了小平、卓琳、彭真和军区政委手指地图的一幅动人照片。汇报完毕已近下午1点,小平同志要接见区、市两级领导并与他们合影。正当小平同志健步走出大厅来到已排列整齐的人们面前时,石观达将手中的相机熟练地举起并按下了快门。这幅照片也是石观达一生中拍摄得最满意的一幅。画面的前面突出小平同志,右侧紧靠的是卓琳同志,左侧是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杨静仁等同志。人物主次分明,恰到好处地抓住了一代伟人高瞻远瞩的神韵和气魄。
  二十多年后,这幅题为《小平同志在宁夏》的照片,刊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大型画册和各大报刊上。1998年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在专题报道中也介绍了拍摄《小平同志在宁夏》照片的概况。■
  
  (责任编辑/谭玉先)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