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和谐与包容:包容和谐进步

     我们今天讲儒家,讲中华文化,有时觉得好像不够包容,但以我的理解,儒家本来不一定是这个样子的。也许很多人会把今天中国文化的很多问题都归结于传统,在我们把孔子叫“孔老二”的年代,一切的错都是孔子的错。但是近几年不一样了,我们看到孔子越来越受重视了。于丹写《〈论语〉心得》,出版商最后告诉她,盗版的光碟都卖了两千万套。
  《论语》那么火,孔子那么火,儒家那么受欢迎,我们是不是需要冷静一点来看?我们不能把一切好东西都说成是儒家,或者是传统造成的,也不能把一切坏东西都说成是儒家造成的。
  对儒家来讲,真理怎么判断?真理是要自得的,要体会的,光读圣人书还没用,你自己是要提问的。很多人认为朱熹是一个理学家,一个腐朽的人,但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教书的方法是,第一节课首先叫学生辩论,提问题,要大胆怀疑。学问就是这么来的。
  在儒家的系统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拍马屁、拉关系去当官,做一些很不要脸的事,这种人叫做吝性小人。这种人比当贼、比杀人放火者的品格还下作,因为他害的是天下。
  儒家为什么老讲包容?儒家的积极面是鼓励大家去学不同的东西,要尽量认识很多种不同的知识,这个是很多观点对立的学者都共同认为的。
  比如,陆象山和朱熹他们两个对立,但是这两人有一点共同,就是都鼓励弟子要尽量看一些跟自己教的不一样的东西。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课程定得非常广,因为这个人本来就很博学,他要求所有弟子都学子学,连一些跟他们学派不一样的东西都要看。陆象山告诉弟子们,水水相济那是很无聊的,就是你看来看去都是同样的东西,你完全学不到什么,所以陆象山说,使“千古圣贤同席”,千古以来的圣贤,从文王周公到孔子、孟子,如果大家坐一桌吃饭,大家的意见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必然是有不同的,而这个不同是儒家的精髓。尊重不同,尊重差异,要从不同之中学到东西,反省自己,才能够攻错。
  真正讲“同”的是墨家,墨子讲“尚同”,儒家反对墨家的一点就是尚同。儒家认为,人怎么是相同的?人肯定是不同的。《论语・为政篇》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焦循在作注的时候说,攻乎的“攻”是治学问,研究学问,要攻乎异端,就是要好好研究异端,研究异端就可以止住危害。研究它止住的“害”是什么“害”呢?就是孔子讲的“四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个人老困在自己很狭隘的见解里的时候,是一定会犯错的,一定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一定要通过好好研究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才能够打开自己,进入大道。
  我们今天讲和谐,讲中华文明中的和谐、儒家文化中的和谐,那么什么叫和谐?就是和而不同,因为首先有不同然后才会有“和”的出现。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常常把“和”就直接等同于“同”。
  我小时候看杜维明写的一篇文章,说到儒家面对的“明枪暗箭”。明枪指的是陈独秀、鲁迅,这是很激烈的反对儒家的人。这种人来的时候,你直接跟他辩论怎么样都行。但是暗箭难防。
  我小时候在台湾,上面要我们学生好好学儒家,我们每年有祭孔大典。我记得我有个同学,我们当时还很羡慕他,他在台湾念的小学叫大成小学。大成小学,顾名思义是用来纪念大成至圣先师的,而这所大成小学就在台北孔庙旁边。这个学校有个传统,就是每年孔诞,这所学校的学生都要出来跳八佾舞。我们很羡慕这个学校的原因是,这所学校每年有三个多月是不上课的,学生们都在练那个八佾舞。后来才知道他们跳得多苦,大热天的,头上戴着那个冠,穿一身汉服。现在有人提倡穿汉服,你真的穿了汉服,如果在上海遇到7月大热天的时候,你就完蛋了。穿那套衣服,弓着腰,一跳就是几小时,每一步都要走得非常规矩,我那时候就看那个同学苦死了,他最后中暑晕倒,这就是台湾的以前。杜维明讲的“暗箭”就是这种,表面上尊重儒家了,但实际上却把儒家真正的重要的精神给磨灭掉了。我们今天讲孔子,讲儒家,不能忽视关于和谐与包容的思想。■

推荐访问:中华文化 包容 和谐 中华文化的和谐与包容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