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杰:攀登超级计算机最高峰 攀登世界最高峰

     2008年8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主持研制的超百万亿次的“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计算机系统的第二大强国。在此之前,中科院计算所还自主创新,成功研制计算机“龙芯”系列CPU,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结束了我国计算机“无芯”的历史。在计算机领域,很长一段时间,落后的东方根本不能与发达的西方抗衡。而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到!”
  2008年秋,李国杰院士带着成功的喜悦,回到家乡邵阳,出席邵阳学院建校五十周年校庆。其间笔者特约采访了这位邵阳市二中的老校友,他坦诚而谦逊地回忆了他在计算机领域不断攀登的历程。
  
  艰难的求学之路
  
  李国杰早年的人生之路,荆棘丛生。1943年他出生在湖南邵阳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李彬卿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十分关心。李国杰自小聪明好学,心气很高,总想做栋梁之才。李彬卿就对他说:“你是什么材,就做什么用。就像一棵树,如果你这棵树长得不是很直、很粗,做不了房梁,还可以做犁或牛轭。”不仅如此,李彬卿还要求儿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树立一种不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李国杰在邵阳市四中读初中时,数学物理成绩很好,但他觉得最难的是写作文。父亲对他说:“你不是爱看电影吗?看过电影以后,你就把这个电影的故事写出来。”李国杰照父亲说的去写,真的写出了一篇篇好文章。195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二中。然而,正在他立志成才,发愤读书之时,一场政治风波改变了李国杰的命运。1958年李国杰的父亲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邵东九中。李国杰强忍精神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艰苦,更加发愤苦读,各科成绩优秀。可是在参加高考时,他虽考了五百五十六分的好成绩(满分为六百分),但却被录取到了刚组建不久的湖南农业机械化学院。因为他是右派的儿子,再好的成绩也不能上名牌大学。李国杰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由于农机学院当时还在组建之中,李国杰被安排到湖南大学机械系代培。不到一年,学校停办,他被下放到冷水江钢铁厂劳动,当了一名火车维修工。无法预知命运的李国杰感觉自己又被泼了一盆冷水,但他在紧张的劳动之余,仍坚持看书学习。
  成功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1962年6月,厂领导告诉李国杰一个好消息,下放的学生可以继续参加高考。但那时离考试只有一个多星期了。李国杰带着欣喜和犹豫,参加了他的第二次高考,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李国杰回忆说:“这次我能幸运考上北大,多亏了刘少奇1962年提出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政策,北大来到湖南招生的老师是按分数录取的,我至今还深深地感谢他。”
  进入北大后,李国杰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在宿舍的床头贴了一张自己画的“窗口的烛光”,还抄上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诗句,时常提醒自己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北大校内有间小书店,他因为没有钱,很多书都是站在书店里看完的。他虽是学理工专业的,可文学、历史、经济、哲学方面的书,他也看了不少。
  这时的李国杰,以为自己可以专心攻读了,但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大学还没毕业,“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被提前分配下放。李国杰回忆说:“那个时候什么理想也没有了,我只想分到一个县的广播站去管喇叭或是管收音机,因为那与物理有关。”但事与愿违。在那个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的年代,李国杰被“发配”到贵州的一个农场接受改造。夜深人静时,他想起1966年年底与同学步行从北京到延安的途中看到那些为抗日牺牲的无名烈士的墓碑,心里又平静了:“我们有什么理由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
  
  
  有幸结缘计算机
  
  此时的李国杰,很想念家乡。后来他终于调回了家乡湖南邵阳市,在当时的无线电厂干电镀(后改名市计算机厂)。对这个谋生的手段,他无力也无心“造反”。然而,他满脑子的智慧,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出路。是年厂里决定研制台式计算机,当时这种产品还是相当神秘的东西,对于他这个北大物理系的高才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他开始自学、琢磨。由于对研制工作能说出一些道道,厂里就决定他参加搞硬件。这种计算机研制成功后,得到了电子工业部的重视。后电子工业部又决定研制“一五四计算机”和更高级的计算机,从全国各地抽调科技人员组织攻关,李国杰被选派参加研制。从此,李国杰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期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臭老九”被洒上了香水,考研也成为现实。1978年三四月间,李国杰出差北京,在火车上听到了这一令人激动的消息。于是他匆匆上阵,并成功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我国计算机界前辈夏培肃教授。1980年美国普渡大学的一位教授访华,要招一名博士研究生。夏培肃教授对他说:“我想推荐你到美国去读书,你愿不愿意去?”当时他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想法与现在的大学生不大相同,他回答说:“要是两年左右能拿个博士学位就去,如果长了,就不想去,我都三十多岁了。”1981年,在导师的鼓励下,李国杰前往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美国计算机界权威华云生教授。
  
  曙光初露扬国威
  
  1987年初,李国杰从大洋彼岸携眷归来,分配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90年3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成立,李国杰出任中心主任。他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和任务的重大。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莫尔学院的莫克莱于1945年研制成功的,运算速度比当时最好的机电计算机快一千倍,因此赢得了一片欢呼声。1976年,美国一家公司研制的计算机速度每秒二点五亿次。而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的“757计算机”每秒运算仅一千万次,这种计算机已无法走向市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尴尬,深深刺痛了李国杰的心。他暗暗下决心:必须迎头赶上。
  国外计算机公司开发新一代产品时,动辄投入资金几亿、几十亿美元,以一次最大的投入换取最快的新产品周期,我们中国缺资金、缺人员,有的只是年轻学子们的一腔报国热情,李国杰在中心门厅挂出一横幅:“人生能有几回搏。”表达他与同伴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李国杰带领研究开发中心的全体伙伴,进行全“封闭式”的攻关。1993年5月,“曙光一号”成功研制出来了,每秒运算速度为六点四亿次,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94年初,“曙光一号”在长沙经受了一次别具一格的“洗礼”。当时,李国杰得知湖南的邮电管理系统项目正在进行国内招标。为了不错过这次显露身手的机会,李国杰决定从武汉大学软件基地紧急调运一台正在使用的“曙光一号”参加演示。工作人员将未装箱的计算机直接放在一辆小面包车上。不料,车子在途中翻倒在一个大坑里,“曙光一号”也摔倒了。这么精密的高性能机器能否经受这样的摔打?车上的人都忧心忡忡。车子抵达长沙后,随车护送的同志一见到李国杰就十分抱歉地说:“曙光一号可能摔坏了。”李国杰说:“接上电源试试吧。”结果一开机,运行正常,安然无恙。“曙光一号”在长沙引起了轰动。
  
  1994年春节茶话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与李国杰亲切交谈,对他研制成功“曙光一号”表示热烈祝贺,勉励他不断攀登,再铸辉煌。同年,“曙光一号”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随后,“曙光3000”巨型计算机作为向新世纪的献礼又问世了,它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四千亿次,为当时全国之最,与国外最新巨型机的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了。在“曙光3000”计算机成果汇报会上,时任科技部部长的朱丽兰深有感触地说:“前些年,我国一个部门到美国去买计算机,人家爱理不理的,价也很高,而且买到的也不是很先进的东西。现在我们有了高性能的曙光机,外国人对我们客气多了。”著名科学家王大珩参观曙光机之后,感慨地说:“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作用,不亚于两弹一星。”
  
  在成绩面前,李国杰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他认为,虽然我国高端计算机已有较好的基础,研制生产水平也高于欧洲各国,但我国高端计算机在应用水平上与世界科技强国至少相差十年。如何处理好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两张皮”的关系,是我国IT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老问题。
  随后,李国杰领导的计算所按照国家“863”计划的要求,又向新的高度发起了冲刺。2004年6月29日,科技部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实现了每秒十万亿次运算速度的技术和应用的双跨越,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商品化超级计算机,并首次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五百强前十名。” 2008年8月,超一百万亿次的“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它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研制超百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强国。有人打过比方,如果普通计算机的运算是人走路的速度,那么,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就是火箭的速度。
  
  自主创新“龙芯片”
  
  李国杰在研制曙光计算机的初期,我国计算机所需的核心技术芯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昂贵。这位科技界的勇士,下决心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芯片。他率领计算所的科技斗士,向这一关系中国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发起进攻。2001年,计算所开始研制CPU芯片时,网上有人嘲笑:美国几十亿美元的投入,有几千上万人在做芯片,你们投入只有几千万,几十个人在做,你们也想做出芯片,无异于小孩子“玩过家家”。李国杰面对困难,在有些人看来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辟蹊径,决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就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中科院计算所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宣布:“龙芯”一号研制成功了。中国人曾经视为禁区的通用CPU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中国的“龙芯”人,在欢庆成功的同时,又发起了对“芯片”研制新的攻关。面对进口芯片的昂贵,把降低制作成本作为新的攻关目标。要让中国的大多数人买得起计算机,这就是创新要为民。2007年,龙芯2F研制成功了。其性能与进口同类型芯片相当,但能耗只有三到五瓦,为进口芯片的十分之一。龙芯2F一经面世,就深受用户欢迎。
  随后,李国杰又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他同一些专家共同研究,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全世界最大的信息网络,名叫“龙网”,要在中国实现近八亿人上网。建立龙网的目的,不是用来发点短消息、QQ对话或网络游戏之类,最主要的是用来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通过网络提高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龙网要简单易用,使用方便。现在计算机科技勇士,正向这一宏伟目标奋进。我们相信,实现这个梦想,不会很遥远。
  
  父慈妻贤助成功
  
  李国杰留学美国,父亲多次写信敦促:“你的根在中国,学成一定回国,报效祖国。”李国杰遵照父亲的教导,谢绝美方多次许以高薪、要职的聘用,于1986年底,携眷从大洋彼岸回到祖国,当他在春节回家探亲时,他的父亲已辞世数月了。面对父亲的遗像,他悲痛不已,责怪母亲为什么在父亲病重时不早告诉他。母亲含泪说:“你父亲不准啊!怕耽搁你的科研!”
  
  李国杰的爱人张蒂华,1966年分配到邵阳市无线电厂工作,后与李国杰结为伉俪。李国杰深情地说:“我读研究生时,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我把家务全部交给了爱人,她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他1978年在参加研究生复试途中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事从来万般险,自古瓜儿苦后甜。”过去的苦读换来以后的甜。李国杰的人生道路验证了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
  有人觉得很奇怪,一个院士的妻子,文化程度却只有高中水平,差距太大了吧?李国杰却平静地说:“感情不是靠文化程度决定的。”他认为自己的妻子称得上真正的贤妻良母,整天为孩子操心。现在儿子已经学成参加工作,女儿在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李国杰到美国出差时,去看女儿,谆谆教导她,学成之后,要回祖国工作。女儿遵照父亲的嘱咐,也已回国工作。
  李国杰深情地说:“是父亲的教育和妻子的辅助,才使我有了今天的成就。儿女的成功也让我感到欣慰。”■
  (责任编辑/谭玉先)

推荐访问:最高峰 攀登 计算机 李国杰:攀登超级计算机最高峰 攀登超级计算机最高峰 攀登全球超级计算机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