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也是一种选择]放手也是一种选择作文

     从大工业时代来临开始,“现代性”成为一个时髦的概念,“快些!再快些”也随之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哲学,甚至也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哲学。然而,面对精神压力过大、“过劳死”等现象,如何选择发展速度和生活节奏,才能使社会更健康地发展,使人们更幸福地生活,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慢生活”是一种技巧,同时也是一种健康、积极和自信的态度。
  怎样过“慢生活”?
  首先必须予以澄清的是,“慢生活”并不是支持懒惰,也不是要拖延时间,更不是一味地不讲效率,或为竞争力低找借口;“慢”是为了确保发展的方向和平衡。
  从个人生活质量的角度考量,“慢生活”是一种应该上升到哲学高度认识的生活主张。约翰・列侬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如果一切以速度至上,以效益为第一,唯恐机会和金钱稍纵即逝,这样的“快”,使人们变得麻木,将对周围的事物失去探究的兴趣,失去鲜活的体验,乃至失去好奇的能力。而对生活的感动和体验,才恰恰是生活本身。列侬所谓“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便会远去”的逻辑正在于此。
  因此,就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国人的普遍生活状态而言,或许我们应该以相当大的勇气抛弃对“快”的崇拜,甚至从根本上颠覆“以快为先”的社会哲学。比如,某座建筑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我们不应再感叹真是“深圳速度”,而应该多考虑一下“这建筑是否质量过硬”;比如,对某些教授学者几年内出了多少著作,我们也不必忙着惊叹于其“多产”,也应该多去想想“这些著作到底有多少影响力、多大的社会价值”;再比如,地方发展的纲要也不要再一味以“快”为核心,更应该制定营造出如何提高民众“慢生活”质量的指标和效果。如适当地把“阅读书籍量”、“人均每周运动小时”、“某种‘慢生活’活动参与人数及比例”、“民众的生活压力指数”等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重要标准。
  “慢生活”是一种技巧。
  “慢生活”是一种技巧,同时也是另一种健康、积极和自信;“慢”下来一些才能获得生活的真谛,整个社会的节奏才会有效地放慢下来。当然,单就个人而言,中国人之所以越来越崇尚“快”,甚至习惯于“疲于奔命”,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说,这与传统有关,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所崇尚的读书人要“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庄稼人要“黎明即起”、“昼出耘田夜绩麻”,官员要“夙兴夜寐”、“周公吐哺”等,便可视为“快生活”的基因。再譬如,这也与当前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对未来的不安甚至恐惧心态,牢牢地将许多中国人绑在了全速前进的列车之上,形似一个个因高速旋转而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的“陀螺”。所以,要真正让人们接受“慢生活”的状态,或许需要一种哲学的启迪,一种文化的熏陶,一场全社会的反思。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昆德拉曾经在书中的追问。他感慨道:“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里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确实,大工业的浪潮让“慢”成为一种奢侈,然而其所带来的“快”却又让人们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慢下来,让工作真正变成一种享受,让感情真正进入心灵成为一生一世的追求和慰藉,改变因为太快而身不由己、来不及思考的“陀螺”态,是在这个浮躁时代保持一份清醒、一份独立和一份幸福的重要秘诀。也许,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首先,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其次,“慢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更稳固、更妥帖、更持久的发展;“慢生活”是一种技巧,同时也是另一种健康、积极和自信;“慢”下来一些才能获得生活的真谛。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