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转身――邓亚萍]邓亚萍

  邓亚萍是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次数最多的女选手。十三岁就夺得全国冠军,十五岁时获亚洲冠军,先后获得十四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八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冠军的运动员,并获得四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1997年后,仍稳坐世界乒坛头把交椅的邓亚萍急流勇退,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和剑桥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她参加北京奥组委评估团工作,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现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完美转身。
  
  梅花香自苦寒来
  
  尽管乒乓球的世界并非像篮球、排球那样是高个子的天下,但对身体的要求也是苛刻的,讲究反应敏捷,身高臂长。可以想象,身高仅有一米五五的邓亚萍若是想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是多么的困难!
  邓亚萍七岁进入了业余体校,技术进步很快,九岁进入了河南省体工大队乒乓球集训队。在体工大队训练半月后,教练认为她“个子低、胳膊短,没发展前途”,被劝退了。邓亚萍被深深地震动了,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暗下决心,一定要以超人的毅力弥补生理上的不足,强烈的自尊心驱使邓亚萍更加刻苦地训练。
  曾几何时,几乎被所有人都忽视的邓亚萍却站在了世界乒坛之巅,与她那一米五几身高极不对称的是胸前的十几块金牌。这一切,都是她用汗水铺就的。
  邓亚萍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她四岁半就站在了墨绿色的球台前,那时,她还没有球台高,脚下还需要垫上一块木板。在她的童年世界里,一切皆以乒乓球为中心,训练场上,她争分夺秒,回到家中,她对着墙壁较劲,以锻炼眼力、手感,反应的敏捷程度。
  小荷才露尖尖角,十三岁那年,她已经开始和世界冠军对垒。这一幕让人回味至今,1986年10月31日,在郑州市举办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激战正酣,邓亚萍挺马跃枪,迎战世界冠军耿丽娟。
  耿丽娟成名已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场一面倒的比赛。但耿丽娟并不轻松,比赛一开始,她就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那虎视眈眈的目光,凌厉的扣杀,刁钻的球路,都让她暗自惊心。
  作为沙场老将,耿丽娟在寻找着对手的破绽,按常理判断,对手身材矮小,自然照顾面窄,防守宽度不够。于是她拉开架势,大角度地调动对手,力图打乱对方的阵脚。
  观战的邓亚萍的教练却是会心地一笑,早在邓亚萍走上乒坛之路伊始,她就意识到了自己先天的缺陷,其对策就是以勤补拙,化所短为所长。平时在训练中,不仅是腿上绑着沙袋,身上还穿着沙衣。她的父亲邓大松也要求女儿苦练步伐:别人跑一步,你得跑两步。如此魔鬼式的训练,让邓亚萍开始了化蛹为蝶的过程,一旦脱下了沙衣沙袋,只觉得身轻如燕,指东打西,无不如意。且看她在比赛场上,如精灵一般,进攻时狂风暴雨,防守时天衣无缝,耿丽娟的球路尽管刁钻古怪,却硬是撕不开邓亚萍的防线。
  既然立于不败之地,胜负的结果已是板上钉钉,邓亚萍一战成名,从此而一发不可收。不久她就进入了国家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拼搏。
  在国家队,邓亚萍的训练强度堪称全队之首,每次进训练场,她都是带两双鞋,因为中途她就大汗淋漓,汗透衣裳,双脚就像是从泥水里�过一样。她每天击球量达到万次以上,为练好一种发球,她可以连续上千次地重复某一个动作。国家女队主教练张燮林也忍不住感叹道:邓亚萍心理素质之好让人想不到,她的肯吃苦、能吃苦也是让人想不到。
  梅花香自苦寒来,邓亚萍到了收获的季节。
  
  站在乒坛之巅
  
  有人很喜欢看邓亚萍打球,都说那是一种享受。这并非因为她打球最具观赏性,而是她的那种自信,那种与生俱来的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霸气,这股霸气让她在乒乓球世界里所向无敌。
  有人曾分析过邓亚萍身上这种超乎寻常的自信,那就是巨大的心理优势,邓亚萍四岁半上台打球,这本身就创造了两个优势,其一是训练早,出成绩早;其二则更重要,即她的对手总是大她四五岁的女孩,年龄悬殊,起点却一样,加上名师指导,训练刻苦,总是能打败对手,这就造成了能力上的优越感,造成了心理上的自信。
  这种胜利也帮助邓亚萍完成了对自己身体条件的再分析,她承认个子矮是先天性的缺陷,但也有常人不可比拟的优势,个子矮的运动员看任何来球都觉得低,都有起板的机会,因此她总是敢大胆起板,通过搏杀击败对方。
  能从不利中看到有利,这样的战士是无敌于天下的。
  请看邓亚萍的几场经典战役:
  1990年9月27日,十一届亚运会女子乒乓球团体决赛在中韩之间展开,这是中国首次承办亚运会,其意义重大,邓亚萍的压力可想而知。
  决赛开始了,乔红首战不利,中国队○比一落后。
  邓亚萍接着出战玄静和,只见她气定神闲,一派大将风范,二比一斩落对方。
  第三盘双打中国队负。
  形势严峻,幸亏乔红第四场力挽狂澜,双方打成二比二平。
  胜负的结局将由邓亚萍书写,全中国人的期望都在瞬间背负在她的肩上。邓亚萍出场依然镇定如恒,犹如秋风扫落叶,以二十一比十六先拔头筹。第二局,邓亚萍乘胜追击,很快比分到了二十比十六,手握四个赛点,胜利在望。对手洪次玉也是一位名将,素以顽强著称,竟将最后一根稻草抓住不放,展开了绝地反击。邓亚萍求胜心切,连连失措,转眼间双方战成二十比二十,胜负易手在转瞬之间。
  全场的气氛凝固了,那种压抑,那种担心,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种煎熬。
  此时的邓亚萍心头反而是一片澄静,她审时度势与对方展开对攻,并逐渐加大手上力度,给对方以压力。果然,洪次玉失去了感觉,在加力还击中扣出界外,邓亚萍领先,重握赛点。
  发球间隙中,邓亚萍盯紧对方,刚才洪次玉那一板让她读出了对手的心理语言,洪次玉的紧张已经抑制了技术的发挥,已经准备孤注一掷了。
  邓亚萍的技术和心理在这片刻间得到了新的升华,进入了随心所欲的境地,她开始打起了控制球,挡搓拉扣,无不随心应手,果然,洪次玉乱了方寸,一着不慎,回球出界,一场扣人心弦的大战终于尘埃落定。
  那一年,邓亚萍刚十七岁。
  从此,邓亚萍进入了巅峰状态,夺取金牌如探囊取物,开创了邓亚萍时代。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与搭档乔红在率先拿下女子双打桂冠后,两人又在决赛中相遇,展开冠军争夺。
  乔红也是乒坛奇才,超一流高手,论技战术,与邓亚萍在伯仲间。但她却怵邓亚萍,那是一种心理上的畏惧。她是这样评价邓亚萍的:“神了,她打球好像没网子,板板有,打得我们一点没脾气。”
  这场比赛因为是在一对中国选手之间进行,所以场上气氛平淡,比赛过程也没有什么曲折。邓亚萍兵不血刃战胜乔红,捧得奥运女子乒乓球桂冠。至此,她已是女子乒乓球历史上第一位大满贯得主。
  然而在这平淡中,却标志着邓亚萍已经站在了女子乒乓球之巅,正所谓无敌天下,寂寞高手。
  邓亚萍的时代还在延续,四年后,邓亚萍再战奥运,出征亚特兰大,好戏继续上演,首先和老搭档乔红联袂出场,轻松卫冕女双冠军。然而在单打决赛中,遭遇前奥运冠军,台湾选手陈静的顽强阻击。
  这是一场公认的巅峰对决,年长几岁的陈静球技已臻化境,心理素质超一流,技战术水平超一流,虽然就整体水平略逊一筹,但乒乓球比赛瞬息万变,胜负只在转瞬间。
  比赛开始,邓亚萍气势如虹,连胜两局,形势似乎一边倒。
  不愧是前奥运冠军,陈静并没放弃抵抗,她抓住邓亚萍急欲取胜的心理,顽强地与之周旋,竟连扳两局,双方打成平手。
  最后决胜局来临。
  从表面看,现在双方都在同一起跑线,但邓亚萍是由领先被追平,应是锐气顿挫,心理上的优势在陈静这一边。但邓亚萍超乎常人之处恰在于此,越是胜负相搏,关键之争,越是放得开手脚,那种舍我其谁的气势让人难撄其锋。
  决胜局的比分让人大跌眼镜,二十一比五!在世界乒坛最高级别的比赛中,在最关键的场次,竟是如此悬殊,让人感叹不已,震惊不已。这已绝不是技战术水平的差距。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专程赶到了赛场,为邓亚萍亲自颁奖,这是他第二次亲自为邓亚萍挂上金牌,堪称殊荣。有人曾经问过萨马兰奇,为什么对邓亚萍如此青睐,如此厚爱?萨翁回答说:“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完美转身
  
  1997年,仍然稳坐世界女子乒坛头把交椅的邓亚萍有意识地逐渐淡出赛场,所谓志存高远,邓亚萍在考虑着自己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她是这样吐露心声的:“临近退役时,我便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开始了。”
  读书是邓亚萍的首选,她去了清华大学读英语。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这一年,她被选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而邓亚萍在第一次参加这个会议的时候,就遭遇了尴尬,这个委员会有十九名委员,却来自于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按国际奥委会的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英文或者法文的交流能力,然而邓亚萍在这两门语言上完全是个门外人。这种情况,在这个委员会里绝无仅有。因此,无论从自身事业的发展考虑,还是奥委会工作的需要,邓亚萍首先要过语言关。
  邓亚萍的英语基础如何?邓亚萍回答这个问题时很没有底气,连初学者都不够格,老师测验时让她写出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她将大小写一并算上都凑不齐,让授课老师也沉默无语。
  然而邓亚萍没有自卑,当年打乒乓球的拼劲又重现校园,她规定自己每天必须保证十四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说起那一段的刻苦,用头悬梁、锥刺股形容也不为过。因为用脑过度,她的头发整把地脱落;因为不停地诵读,口角都生出火疮。为了加快学习进度,次年,清华大学将她交流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深造,那里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邓亚萍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邓亚萍的态度很诚恳,但语调铿锵:“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差,请您多费心,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
  邓亚萍的刻苦让诺丁汉的师生开了眼,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她的勤奋程度,打球时她的双眼视力是一点五,来诺丁汉不久,因为用眼过度,视力急剧下降,一只眼睛视力只有零点六了。老师也调侃她说:“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就在诺丁汉学习期间,2001年2月,她接到北京奥申委通知,回国参加奥组委评估团工作,同时担任五位申奥形象大使之一。
  这不是邓亚萍第一次参加申奥工作,1991年,经萨马兰奇亲自提名,邓亚萍当选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以邓亚萍与萨翁的忘年交及她在世界乒坛的地位,北京奥组委自然盛情相邀。因此许多人都认为,邓亚萍转型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萨马兰奇的提携和厚爱。
  确实,是萨马兰奇为邓亚萍架起了事业的云梯,然而通向成功彼岸的路程却是艰巨漫长的,邓亚萍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重踏实。比如说,在1993年蒙特卡洛申奥决战时,邓亚萍的几句简短发言都是别人操刀的,她只能照本宣科,自然缺少生动与感情。而在2001年莫斯科申奥会场,邓亚萍已经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抒发着中国人申奥的热诚。一直以为邓亚萍还需要配翻译的萨马兰奇惊喜地带头为邓亚萍喝彩,对着满座嘉宾,忍不住夸奖说:“你们都要学习邓,她不久前还不懂英语,一下子竟能用英语讲演了,而且讲得不错,我们都鼓掌向她祝贺。”
  满堂掌声中,中国的申奥之路也在邓亚萍的助推下一片光明。
  申奥成功后,邓亚萍陆续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如今,她自信满满,作为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
  (责任编辑/谭玉先
  电子邮箱:tyx202@sina.com)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