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丹心绘黄河]妙手丹心

     “黄河风”吹过意大利      2006年6月2日下午5时,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一座兴建于18世纪的艺术展览中心高朋满座,作为中意友好年重要组成部分的“2006中国艺术家意之旅国画展”在这里拉开帷幕。此时此刻,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国艺术家代表团成员之一的刘淑琴女士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个来自黄河之滨、以描绘黄河为己任的著名山水画家,不禁为自己第一次代表祖国踏上这片圣土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这次中国艺术家代表团是应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以及罗马、普拉托三个城市之邀前去举办个人画展的。作为中国艺术家造访的第一站,佛罗伦萨市满街的招贴画,已经让对中国绘画艺术充满兴趣的市民提前感受到了刘淑琴笔下那壮美的黄河。也许他们会感到不可思议:一个看似柔弱的中国女艺术家,竟然把黄河描绘得如此雄浑壮阔!但是,整个展览期间,刘淑琴的黄河系列专题确实成为整个画展最大的亮点。人们先是对她充满好奇,要求她现场作画;继而心悦诚服,敬佩不已,纷纷与她拥抱、合影、签字留念。佛罗伦萨市政府和普拉托省督府指名收藏她的《悠悠黄河九月秋》和《势不可挡》两幅力作。罗马市欧洲对华贸易商会则把一幅《黄河》收入囊中。十二天巡回展结束后又回到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馆,刘淑琴的六十多幅参展作品被闻讯而来的当地艺术家和政府官员狂热求购。眼看所剩无几,李润甫总领事紧急叫停:领事馆全部买下,以备日后不时之需。刘淑琴完全没有想到,异国他乡的意大利人如此热情地品读黄河。她暗暗告诫自己,要把这次开阔眼界的“朝圣”之旅当做自己艺术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在有生之年完成对黄河画派艺术的最终追求。
  
  一颗钟情绘画的心灵遇上了一个偶然的机缘
  
  1956年,刘淑琴出生在河南省平舆县万金店乡一个书香之家。父亲作为全村唯一的文化人在城市的一家机关供职,母亲一手祖传的剪纸艺术在当地远近闻名,给了她最初的艺术启蒙。四岁始,她就跟着在村头大清河洗衣的母亲,用树枝在河滩上画小鸡、小狗、大山、老屋……悠悠大清河给了儿时的刘淑琴向往村外美好世界的灵感,载着一个神奇的梦想,沿着千年古道一路东去,汇入黄河。
  
  上小学后的刘淑琴,对绘画的热爱远远超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语文、算术,她经常为琢磨一个似曾相识的画面而走神挨批评。一本作业还没写完,背面已经画满了涂鸦式的写生。父亲看她如此痴迷绘画,就在初中毕业那年,把她送到县城一个很有名气的老画家那里拜师学艺,接受正规的美术知识训练。在这里,刘淑琴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充分展示,老画家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为她日后走上绘画道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1974年,十七岁的刘淑琴作为返乡知青创作的《洪河牧歌》,参加了当年的河南省农民画展,在县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第二年,她创作的《关怀》一路过关斩将,最后闯入河南省美术书法摄影展。县里一位主管文化的领导记住了这个聪慧的小姑娘,当场推荐并把她保送到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美术系深造。这次偶然的机缘,一夜之间改变了刘淑琴的命运。当她怀揣着美好的憧憬,走进这所全省最高绘画艺术殿堂时,仿佛已经叩响了未来的希望之门。
  大学毕业后,刘淑琴被分配到当时的驻马店镇文化馆搞美术创作。那时刚粉碎“四人帮”不久,舆论宣传在形式上仍然大鸣大放。她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在十字街头的宣传栏里,创作出符合形势主题的宣传画。尽管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好”,但她还是尽职尽责地投入其中,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那些类似广告画的宣传中去。尽管如此,刘淑琴却没有放弃自己喜爱的艺术创作。为了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每年她都要到太行山写生,自费到全国各地参观美术展。那时她每月仅六十多元的工资,一年几趟外出参观、写生的花费都是靠省吃俭用挤出来的。一次到北京看画展,她相中了一本价值八十多元的画册,毫不犹豫买了下来,让同行的朋友为她的如此“大方”感慨不已。
  1979年10月1日,刘淑琴创作的《小幻想家》入选河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美展,作品刊登在当天的《河南日报》上,一下子让人们认识了这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才女。不久,她被调到市文化局担任艺术股长,分管电影院、剧院、豫剧团、杂技团等业务部门的工作。这时,刘淑琴刚刚在“高人”的指点下,从“乱画”转为专攻山水。工作性质的变化,一度让她担心过不了这个转型期。白天,繁忙的行政事务搅得她头昏脑涨,穷于应付。晚饭后,她钻进画室一待就是半夜。节假日、星期天更是她集中精力创作的良机。她不喜欢交友,不擅长应酬,相对狭窄的生活圈子,客观上成就了她对绘画艺术的执著。正是凭着这种精神,1985年后的十年间,她几乎每年都有两幅以上作品入选各类全国性美术展。1996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民俗作品展上,她的一幅山水佳作为河南省捧得金奖。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等于勤奋加机遇。刘淑琴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赶上了一个改变她后半生命运的机遇。那是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她听说北京画院准备招收研究生,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征求爱人的意见。不料爱人和亲戚朋友得知后,都以她年龄偏大、孩子尚小、工作稳定为理由劝她放弃。然而,生性不甘寂寞、急切渴望提高绘画艺术水平的刘淑琴最终还是不顾大家的反对,孤身一人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并以优异的成绩拜在我国著名画家、北京画院教授王文芳门下。
  
  亲近黄河,描绘黄河
  
  北京画院的教学模式与正规美术院校不同,它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学生每星期大部分时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培养。正是这种因人施教的教学方式,很快把刘淑琴游离在半专业、半业余之间的潜能挖掘出来。恩师王文芳对这个朴实而又勤奋的女弟子更是悉心传授、关爱有加。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刘淑琴的山水画从入学时的中等水平,一下子步入到全班“超一流”行列。
  暑假期间,学校组织研究生班到黄河写生,这是一次让刘淑琴终生难忘的经历,她第一次看到壶口瀑布,第一次领略到如此波澜壮阔、拍岸惊天的场面。她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着。突然,一个大胆的设想瞬间在脑海里闪现出来:画黄河!以黄河为创作母题,寄托一个黄河女儿对母亲河的全部情怀,并以此作为事业的归宿而奋斗终生。从这一天起,刘淑琴的艺术生涯便与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亲近黄河、了解黄河、表现黄河,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0年,刘淑琴两年的研究生班学习结束了,当她以优异的成绩向王文芳教授告别时,恩师意味深长地送给她一幅题字: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在鼓励她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在刚刚起步的黄河专题绘画探索上不懈地走下去。
  
  刘淑琴点了点头,她要用实际行动回报恩师,证明自己。这年7月,她开始了第一次沿黄河上游的考察活动,从河南、陕西、甘肃一直到青海的三江源头,实地对黄河沿途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进行一次系统的采访写生。清早天不亮出发时,带上两瓶矿泉水、两袋方便面就是当天的午餐。晚上回到牧民家,衣服来不及脱就躺在床上睡着了。高原缺氧,天气恶劣,没有阻挡住她前进的步伐。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她从没想到过退却,即使在因饥渴困顿晕倒在黄河岸边的那一刻,她也没有选择放弃。结束考察回到家里,邻居们已经认不出她来――又黑又瘦,疲惫不堪。然而,她却不顾旅途的劳累,趁热打铁整理此行的画稿、笔记、照片……第一时间给在北京家中的王文芳老师打去了电话,不说辛苦,只谈收获,让对她寄予厚望的恩师分享她此时的幸福和快乐。
  2001年秋季,北京画院首届高级研究生班招生,刘淑琴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又报了名。那些日子,她闭门不出,在家精心创作了六幅以黄河写生素材为蓝本的参评作品,在全国数千人作品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开始了继续跟随王文芳老师为期一年的“再教育”。
  与普通研究生班有所不同的是,高研班实行指导老师单独给学生上课的方式,学员在创作中遇到问题随时可向指导老师请教。按照规定,每个学生一星期要按照老师的布置,创作十幅不同构图的斗方作业。这种超乎寻常的压力,意外地给了有着强烈创作欲望的刘淑琴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黄河写生的经历,为她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王文芳老师的指导下,她探索性把自己的情感、性格、经历融入黄河山水画的创作中去,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引起了校方的关注。在这一年的最后两个月里,她的四幅以黄河为题材的作品,分别被北京画院推荐参加全国性大展并全部入选。其中《黄河》荣获在香港举办的“金丝猴杯东方画艺术大展”特邀荣誉奖;《悠悠黄河九月秋》荣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金奖;《奔涛震石壁》和《九曲黄河不尽沙》分别在中国美协主办的两个全国书画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这些荣誉的取得,刘淑琴顺理成章地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圆了她十几年的梦想。
  一年时间的高级研究生班学业很快结束了,这时,在黄河山水画创作中取得长足进步的刘淑琴又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利用在西安画院读书的儿子放暑假的机会,母子俩一起从黄河源头考察写生直到入海口。上次逆流而上的终点,成了这次考察的起点。当他们刚刚走到青海省玉树县时,本来对高原气候就不大适应的儿子突然患了感冒,嘴唇发乌,呼吸困难,浑身颤抖,病情十分严重。刘淑琴赶忙把儿子送到了县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儿子的病情已经发展到肺水肿,再晚来一个小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她在医院守护儿子五天五夜,家里亲戚纷纷打电话让她中止行程。然而,倔犟的刘淑琴再次选择了坚持。她每到一地所停留的“景点”,往往是那些偏远且人烟稀少的地方,因为那里闪烁着黄河原始的灵性,是她感悟黄河最理想的去处。有时为了选择最佳的拍摄、写生角度,她要在烈日下的黄土高坡、高山丛林间走上一两个小时。强烈的紫外线把脸上的皮晒脱了两层,小腿被山路上的乱刺扎得斑斑点点,鲜血直流。但她硬是凭着超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走完了黄河全程。
  也许这次写生经历,对于刘淑琴来说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创作中,她还时常忘情于“九曲黄河大漠沙,浪涛烽火自天涯”的画面与意境不能自拔,这种难得的体验和感受给了她丰富的灵感和激情。这一年,她创作的黄河山水画全部入选在北京举办的各类画展,其中《大河秋实》荣获“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中日美术、摄影、书法展”金奖。
  
  感受黄河,收获黄河
  
  2004年,已经在北京定居的刘淑琴,开始了自己黄河派画家的职业生涯。两次沿黄河写生、考察,使得她获取了对黄河多面的、立体的感知,这种感知对她艺术地表现黄河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使得她笔下的黄河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时而轻缓悠悠,以优美取胜;时而奔腾咆哮,以壮美见长;时而百转千回,以幽深得意;时而高山流水,以险峻布势,显示出她驾驭笔墨和构图布局功力所达到的高度以及艺术表现上所具备的深度。难怪有一位外国学者评价她是运用西方油画、中国国画和中国草书来描绘、显示中国人精神特征的母亲河画家。
  刘淑琴画黄河重在表现黄河的内在力量,力求在美学上体现黄河的性格。她创作的系列黄河山水《悠悠黄河九月秋》,被一位国内资深美术评论家誉为“境界清新,骨法自然,云气缥缈的山水画风,形成了独有的造型风格”。在创作上,刘淑琴已不为成法所拘,既有细笔工写,又有逸笔草草,精略互动,巧拙相生,笔法恣纵,气韵生动,以大开大阖之势,把黄河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轻易为画家作品题款的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老先生,在欣赏了刘淑琴刚刚创作完的一幅黄河山水画面前沉思良久,老人家似乎透过画中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看到了黄河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情不自禁地潜心斟酌,三易其名,最后欣然在上面题写“心潮”二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十几年默默而艰辛的付出,刘淑琴大器晚成,在近知天命之年,赢得了社会的进一步承认。2004年,她应邀参与创作由著名画家石齐先生策划的千米长城画卷。2005年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黄河山水《九曲黄河动风雷》。2006年6月,被文化部选为代表团成员,携六十余幅作品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中意文化年画展。同年8月,应韩国国家电视台的邀请,在黄河壶口等地现场作画,作为该台制作的中国黄河系列专题片的组成部分。同年9月,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筛选,约定刘淑琴创作《巡天一览大河雄》三十米长卷,搭载我国实验八号卫星遨游太空十五天。随后,这幅由娄师白、文怀沙、林凡、李铎、张海等十二位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题字以及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签名的巨幅长卷,和实验八号卫星搭载的其他物品一起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展。2007年,应邀为中央军委新落成的办公大楼创作的《一声浩气万古流》巨幅黄河山水画,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赞赏。
  作为一个女画家,刘淑琴从感受黄河到表现黄河,从体验黄河到热爱黄河,最终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定格、聚焦于黄河系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近年来,刘淑琴在绘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她在我国黄河画系中的地位,凸显出她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她大胆提出并创立了黄河画派,成立了华夏黄河画派研究会。从此,在她身边聚集起一批有相当艺术造诣的画家、学者,他们和她一起推进了黄河画派从学术到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形成,在当下众多表现黄河的画系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模式和艺术模式。尽管这种探索目前还显得步履蹒跚,但其精神是极其可贵的。我们期待着刘淑琴和她的黄河画派有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责任编辑/穆安庆
  电子邮箱:muaq004@163.com)

推荐访问:黄河 丹心 妙手 妙手丹心绘黄河 仁心仁术妙手丹心 妙手丹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