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

  又到中秋,又见明月!北京的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秋之意、明月之情。   一样的明月,一样的情意,也笼罩着远方的游子、老兵、离家多年的亲人――台湾,浅浅的一道海峡将这种情意隔断。一个个中秋节,已不再是团聚的日子,而成了思乡的时刻。年年月圆,岁岁月缺,倒像是台湾这个游子的路标,记着她一路走来的沧桑与艰难。虽然离家漂泊多年,但始终携带着故土的记忆。这种记忆,慢慢地演化成一种悲情,一种对自己孤儿身份怀着深深怨怼的悲情,而这种悲情下面包裹的却是对文化血脉始终不能忘却的依恋。
  在台湾,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依然是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放假一天,至今,台湾的多数人普遍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其实,这种习俗来自我国大陆北方的移民,是对那种文化血脉依恋的佐证。
  之前,台湾乡亲没有吃月饼的习俗。他们中秋节祭祀的对象也不是月亮或嫦娥,而是土地公。中秋当天吃的或祭祀土地公的食物,主要是圆的,寓意圆满、丰收之意,例如宜兰吃“菜饼”,台湾南部吃糟或蕃薯饼,还有的地方吃肉饼、台湾大饼、状元饼等。现今,一些台湾民众过中秋节时,仍然要祭拜土地公,在田间插上用竹子夹上土地公金做成的“土地公拐杖”,祈求土地公保佑秋季丰收。在台湾南部或森林茂密的地方,农民们在中秋之曰,还有祭拜树王公的习俗。
  另外,台湾至今还流传着一些和女性有关的中秋民俗,很有意思。比如中秋夜祈求长寿:台湾民间相传,中秋夜睡得越晚越长寿,尤其是少女在中秋夜晚睡,会使自己的母亲长寿。还有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园中的蔬菜和葱,就表示她将觅到一位如意郎君。有句民谣“偷到葱,嫁好人,偷到菜,嫁好婿”,就是由此而来。祈求孩子: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中秋晚上,倘能到人家菜园里偷摘到一个瓜抱回家,来年就会生个胖娃娃。
  今天,祭月和拜月则成为台湾过中秋节最为普遍的习俗。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渐渐在民间兴起。到了明清,祭月供品也已形成规模: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同时,街市上还会出售一种“月光纸”,上面印着菩萨、宫殿,还有兔形人在月光下捣药等图案。祭月后,便将这些“月光纸”焚烧。按传统,男的可以参加祭月的活动,但不能参与拜月的活动。因此,在台湾,“拜月”就是妇女的事情了。当妇女们忙着置办各种拜月的物品时,小孩子们也趁机跟着忙活。每值中秋,台湾街市上都会卖一种用来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源于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姿如人形。到清代,“兔儿爷”的功能转变成了“中秋”的玩具,有武士形、商贩形,还有剃头师和裁缝师形等。
  这些习俗的传承,是台湾对中华文化传统民俗血脉的继承,也是对大陆的依恋和期盼。
  中秋节,一个寄予相思的浪漫日子,一个剥离悲情的乡愁时刻。
  中秋节,又见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推荐访问:又见 海上 升起 又见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 一轮明月升起照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