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爪 [台湾女作家大陆行麟爪录]

  4月14日下午,由台湾著名作家邱秀芷率领的台湾女作家大陆参访团一行抵达郑州,开始为期8天在河南和北京的参访和交流活动。本次参访团的成员多为女记者与作家协会台湾分会的成员,几乎清一色具有媒体工作的资深经历,有不少人还曾是台湾主流媒体总编辑、主编、主笔,所以称这个团为“媒体老总团”似也贴切。笔者因全程陪同,于是用一支秃笔录下此行的一鳞半爪――
  
  领略中原文化 相识不如亲睹
  
  对于这些作家来说,中原文化并不陌生,她们中间最年轻的恐怕也年过半百,中间又有不少是大陆籍贯,所以无论是当年书本所学,还是家庭教育,以及后来的作家记者生涯,都决定了她们对大陆比较熟悉。但正像导游小冉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毕竟没有亲眼看一看来的真切。
  小冉大学毕业,学的是导游专业,从业七八年,是个很出色的导游。车行路上,她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根据行程的顺序,把每一个景点的历史由来、景观特点以及参观中该注意的重点讲得头头是道。特别是对历史的讲述,有沿革,有人物,有典故,有诗文,张口就来,令车上这些摇笔杆子的台湾作家赞叹不已。其实这是河南省作协和省台联着意的安排,专门请了一位有水准的导游,难怪河南省台联郭晴会长介绍时说她是河南最好的导游,有她为大家服务,整个行程下来,肯定加分不少。
  我们先到少林寺。拜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同名电影之赐,这座寺院的名声在海外比河南还要大,在国内也鲜少有人不知道它,它的名字已经与中国功夫捆绑在一起。人怕出名猪怕壮,地方名胜何尝不是如此,慕名而至者络绎于途,于是就有了商机,不单精明的商家不愿错过这赚钱的机会,就连寺院主持也与时俱进,引进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名声出去了,钱赚翻了,但寺院晨钟暮鼓的清幽没有了,不知整天看着红男绿女出出进进忙着点大把钞票的僧人们如何还静得下心来坐禅修行?
  参观洛阳牡丹园是应台湾客人的要求后加的项目。因为洛阳牡丹甲天下,因为正是牡丹花开时节,因为都是些爱花的人,如果不看岂不可惜?但由于花期过半,不少花朵已经过了繁盛期,看得并不过瘾。
  牡丹园对面的白马寺很值得一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第一个落脚点就是这里,它也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寺院。佛教兴于印度,盛于中国,又经中国传往东南亚,传向世界。在宗教传播史上是个很特殊的个例,很值得研究。
  龙门石窟,在这里流连的时间最多,大家的感触也最深,临别前还看到了华灯初上的夜景,很是惬意。
  
  从文史馆精美展品 叹河南作家之贡献
  
  一行人来到河南文学院,热情的主人让台湾客人先参观河南文学展览。
  台湾的这些女老总们,大都是学中文的,即便不是,整日舞文弄墨,对中国文学历史也是耳熟能详。没想到中国文学史上历朝历代那么多灿若群星的人物,都出自河南:即便不是河南人,中原这块沃土,也是他们当年驰骋文思的舞台,导演过文坛精彩的一幕。讲解员讲得很仔细,台湾客人看得更认真,不时举起相机把图片和解说词拍下来。“展览内容太丰富了!”“你们是怎么证实这么多作家都是河南人的?”“他的作品我最喜欢读了!”“台湾就没有这样一家中国文学馆。”“应当让文建会的人过来参观一下。”……女作家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着各自的感受。
  沿着参观路线,一行人随讲解员从远古一直走到现代,女作家们在展墙上发现了台湾作家柏杨和痖弦的照片和介绍,眼前一亮,话题又多了起来:怎么没有谁谁谁,他也是河南人呀!谁谁谁也够分量,怎么没有他?……常言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十几个女作家聚在一起是几台戏,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部分内容远不够充实,而对此,台湾作家最有发言权。文学不可能是一方与政治绝缘的净土,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决定了文学发展必然受其影响,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不过我觉得,不妨思想再解放些,毕竟丰富些内容,荣耀的是河南,光彩的是我中华文坛,有容才能成其大,我中原文化的精髓不正在于此吗?
  带着份意犹未尽来到座谈会现场,主人已是虚位已待了。座谈会由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文学院院长何弘主持。开场白后,是双方介绍参加座谈的作家,河南的作家阵容甚是齐整,个个都是在当今文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台湾方面首先由季季老师发言,这位在台湾报界文学副刊耕耘了数十年,被称为“教母”级的人物出场,对台湾乃至两岸文坛发展的现状真的是了如指掌。说到河南籍台湾作家,说到河南当代作家作品在台湾的影响,刚开始时的沉闷拘谨一下子被打破了,在场作家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于是发言争先恐后,每个人都想说几句,到后来真的是欲罢不能。何院长不得不限制每人发言的时间。
  之后,又参观了郑州博物馆。虽然是市级博物馆,这里的馆藏也是相当的丰富。我们常说中国历史五千年,在中原腹地的河南,加上神话传说,竟然可达到八千年,甚至更为久远。而且每一个传说都有出土遗址和大量文物为佐证。参观河南文学馆重温的是中国文学史,参观这里,重温的是中国古代历史。孔圣云,学而时习之,相信每一位都大有收获。
  参观后与馆长座谈,台湾作家直言不讳地提出一些意见,比如应当更好地维持参观秩序,教育儿童不要喧哗等,馆长都一一记下。
  
  雄奇可以感受 历史亦能触摸
  
  到北京的第一天赶上星期日,安排了登慕田峪长城。选择这里,也是为了满足客人赏花的要求。
  “好漂亮哎!”赞叹声不时响起。望窗外,只见或桃或梨,或黄或白,或粉或红,争奇斗艳的花,绽放在丛丛树上,有的开在路边,有的开在山坡,有的从农家小院探出头来,向游人打着招呼。路边怒放的二月兰,更是把蓝色铺了一路,迎接远道而来的台湾赏花人。
  长城以它固有的雄奇迎接着台湾客人。沿着陡峭起伏的山线,它自如地舒展着身躯,直到遥远的天际。因为是休息日,游客还是不少,有呼朋引伴的青年学生,有携家带眷的老外,还有不少军人。季季老师走在下坡的台阶上,一步步有些吃力。迎面过来一群武警军人,从中走出一位小战士,搀着她从坡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来。季季和同行的女作家称赞大陆的军人真好。
  我们边走边聊,感叹古人的智慧,感叹农耕民族面对马背民族入侵的莫可奈何,感叹秦始皇的大手笔,感叹为什么总是暴君为后人留下大的遗迹来。
  圆明园,这是一处想看又不忍看,永远能撩起中国人心中之痛的所在。该烧的烧了,能带走的带走了,只留下些搬不动的石头立卧在那里,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一位台湾女作家摸摸一块雕工精美的石头说,触摸一下历史吧,像是心中有无尽的感慨。大家边参观边议论,骂当年两个强盗的野蛮无耻,闯进别国的家园肆行抢掠;恨西方强权的不知改悔,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指手画脚:骂他 们插手两岸关系,不希望看到两岸和好,民族情感表露无疑。大家的看法惊人一致。这不正是两岸最终必然会走到一起的原动力吗?!
  参观过圆明园展览馆,女士们兴犹未尽,听说还有介绍光盘可买,都跑去买一盘,要带回去与家人细细地咀嚼品味这段苦涩的历史。
  
  京城会老友 不忘结新朋
  
  到国台办参访时,新闻局副局长范丽青已经在会客室等候大家。我在前面一一向她介绍台湾客人,谁知许多她都认识,不但叫得出姓名,而且还十分亲热,见到欧阳元美大姐,更是来了个大大的拥抱。倒是我这个引见人站在一旁显得多余了。这也难怪,范丽青是记者出身,当年冲破台湾当局的封锁,大陆第一批记者赴台总共两个人,她就是其中之一,跑两岸新闻多年后调到国台办工作,担任新闻发言人,虽然成了官员,还是与媒体打交道。她在台湾有相当的知名度,媒体记者更鲜少有人不认识她。如今来的各位几乎都曾是台湾媒体的老总,认识她十分正常,有不少人与她成为好朋友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是朋友,说话也就不必拘泥,会见也就成了叙旧聊天,提各种问题也就更加直言不讳。“丽青我问你,当记者好还是当发言人好?”“大陆的女发言人台湾人更喜欢你哎!”“《旺报》在台湾专门报道两岸新闻,能不能在大陆公开发行?”“两岸‘自由行’什么时候能正式开放?”“有些大陆游客行为不够检点,给台湾一些别有用心的记者提供了夸大渲染的口实,能不能让大陆有关旅行社出发前做做教育,以免发生些不愉快的事?”“两岸媒体互设长驻机构问题卡在哪里?”“世界女记者女作家代表大会明年在台湾召开,能不能准许大陆在职的女记者作家参加?”……好家伙,一个个问题像连珠炮一般,一点都不输新闻发布会。范丽青毕竟有二十几年的历练,只见她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细声细语一一作了解答,说得有根有据入情入理,令人折服,而且政策尺度掌握得非常好。我坐在一旁听她讲话时在想,当年廖公(廖承志)要求我们用台湾同胞听得懂的语言去作宣传,如果我们涉台官员讲话时都像她这样得体,两岸多少误解不会发生,多少难题解不开?
  原定一个小时的拜会不知不觉中延长了半个钟头,照张大合影是必须的,姐妹们又纷纷上前交换过名片单独照过像,才满意地离开。
  东道主、全国台联梁国扬会长与纪斌副会长已在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等候大家。
  台联被称为台胞之家,台湾同胞见到台联的人就像见到家人一样,更何况两年前女作家团到河西走廊路过北京,不少人已经是座上客,同梁会长、纪副会长都认识。梁会长公务繁忙,特意抽时间请大家吃饭。他说,全国台联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接待纯粹是女作家女记者组成的团队,他欢迎姐妹们的到来,并希望常来走动,祝愿各位作家笔下生花。
  这餐烤鸭吃得轻松愉悦,吃得正宗地道,姐妹一个个赞不绝口,上得车来还说口齿留香。
  下午去记协。记者到记协就像回娘家,台湾跑两岸新闻的记者对大陆记协绝不陌生,见到记协台港澳处处长李安就像见到娘家兄弟一样。欧阳大姐更是来了个标准的拥抱,这距离远近就不用饶舌了。
  作家到作协,就是找对了地方。
  鲁迅文学院是大陆作家进修学习的地方。长方高高的天井,四周环着房间,一层是教室和员工办公室,楼上各层是学院宿舍。据介绍,这里开设的多是些进修班,4个月一期,从全国各地方作协推荐人选中择优招收。基本上都是地方作家,有的已经写得有点儿名声。到这里讲课的都是大家,天上地上什么都讲,为的是丰富学员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走进教室,整整洁洁,每个座位上都有学员的名签,女作家们纷纷“对号”入座,“真的好久没有坐在教室里了!”高惠宇抒发感慨。
  大家还参观学员寝室。凡属敞着门有学员的几乎都进去看了看。得知参观的是台湾作家,学员们很配合,一一回答提问。每天都有课,但排得并不很满,有时间自己还可以关在房里写点什么。基本上都是带薪学习,不用交学费,饭费自己交一半。下得楼来,作家们无限感慨,“台湾作家可没这么好命!”
  接下来是座谈,大陆作家来了11位,都是有名的人物,其中有6位是女性,看来作协还是特地做了安排。
  
  温馨的尾声 惬意的回味
  
  参访尾声,天阴沉沉的,下起雨来,淅淅沥沥时疾时缓,像要留客似的。
  参访团来到台湾会馆,这座会馆是一百年前台湾的举人进京赶考买下的一处住所,位于前门大江胡同,历史上几经沿革,到后来已是残破不堪。3年前北京前门地区整体改造,本要拆除,但台湾历史学家王晓波等人上书力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责成规划中予以保护。作为台胞意见的反映方,全国台联从中做了不少工作,落成后全国台联连续在那里举办了几次展览。
  北京市台联副会长叶芳带着经理等一千人特意在会馆门前迎候,车门打开,马上递上一把雨伞,到家了嘛,温馨从一下车开始。进得大门,走进小院,来到二进院的北上房,坐在铺着软垫的中式沙发椅上,捧着服务员奉上的香茶,听叶副会长讲会馆的前世今生:“这里原来是台湾同胞置下的产业,我们是为大陆的、台湾的、海外的台湾同胞看着这个家,我们希望在座的各位也拿这里当自己的家。”在门头匾额上写着“台胞之家”的处所听这番话,感受的还是温馨。
  “中华魂京台情”展览很是吸引人,墙上大量照片和提到的人和事,这些作家差不多都耳熟能详,像汪春源、张我军,钟理和、宋斐如、林海音……都曾经与北京台湾会馆有过丝丝缘分。百余年来,历史上因缘际会,使多少台湾蕃薯仔与京城有了联系,而台湾会馆就是为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提供温馨的处所,为家乡人提供温馨是这里的传统,如今又被一群在京的台湾同胞义不容辞地继承着。
  出会馆,参观大江胡同的“台湾映象”,最留台湾作家脚步的是“邓丽君生活馆”。邓的歌声伴着大陆改革开放曾风靡一时,软绵绵的歌声曾告诉刚从硬邦邦的文革中走出来的大陆人“原来歌还可以这样唱”。邓丽君的歌声至今风靡,似乎永远都不缺粉丝。
  前门大街走走,大栅栏逛逛,同仁堂老店里买点中药,大家好不开心。
  真的要告别了,感谢声不绝于耳,纷纷握手,高雷娜更是要个大大的拥抱。希望通过这些女作家细腻的文笔,把从河南到北京一行8天的所见所闻及内心感受形诸笔墨,让更多的人能共同分享。

推荐访问:台湾 女作家 大陆行 台湾女作家大陆行麟爪录 台湾女作家大陆参访系列 台湾女作家风靡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