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金:一位平凡老台胞的非凡人生】一念之间成就非凡人生

  提到江苏省的定居台胞,不能不讲到年逾八旬的老台胞蔡海金,这不仅是因为蔡老曾经担任过江苏省台联一至四届的会长,更在于蔡老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为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而奔走呼号的执著精神,在全省定居台胞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坐在我们面前的蔡老,精神矍铄,衣着朴素,一身老式中山装,立刻让人想到这是一位有着太多故事的老人。他不善言谈,但谈起如何从台湾来到大陆以及在大陆的经历,他却娓娓不倦,用浓浓的台湾乡音将往事逐一道来,让我们一次次地被触动着、感动着。
  
  成为公派生到大陆求学
  
  1927年5月13日。蔡海金出生在台湾省苗栗县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家里共有10个孩子,他是8个男孩中的第五个。日据时期的台湾,日本侵略者强行在台湾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强制普及日语教育,强制将生活习俗日本化,甚至要台湾同胞将汉族姓名改为日本姓名。幼年的蔡海金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当地人必须要按照日本的方式生活?为什么为数不多的日本人,总是似霸主一般,任意歧视和欺压台湾乡亲?几十年过去了,蔡老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父亲曾不止一次告诉他,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老祖宗就在福建省泉州府的同安县,老家就在大海的那一边。
  1944年9月,日本人要在台湾强征30万青年去大陆和东南亚充当炮灰,当时蔡海金正好17岁,为了躲避征兵,他几经周折选择了去日本读书。翌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宣布投降,他得以重新返回故乡台湾。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后,当局在1946年决定从岛内公派100名台湾省籍青年到大陆的高等院校深造。时年19岁的蔡海金以优异的成绩成为100名青年中的一员。这100人被安排在大陆7个著名的高校就读,蔡海金和其他6人被分配到浙江大学。
  1946年11月,一个未及弱冠的青年,怀揣满腔热情,带着简单的行李,只身一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浙江大学,他选择了学制4年的化工系。这是因为他觉得学了化工将来在台湾一定可以大有作为。当时蒋介石正在发动全面内战,战乱的时局让他难以安心读书。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眼看将要分崩离析。当时台湾来大陆就读的大学生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回台湾,二是留在大陆继续完成学业。蔡海金和其他思想进步的青年一道,选择了后者。他本想完成学业后,回到台湾去干一番事业,可是谁曾想,等他再回台湾的时候,竟然是在近50年以后了。
  
  特定年代他却成绩骄人
  
  1951年2月,蔡海金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电子管厂工作。报到伊始,他有点想不通,自己是学化工的,怎么会被分配到电子管厂来?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到电子管厂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工厂领导对这个来自海峡对岸的青年十分信任,除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他,还在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这让他十分感动。他发奋工作,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此后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都是勤奋地工作,无怨无悔,因而获得了许多荣誉,1956年他作为二机部的先进工作者,还光荣地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他成了人群中的佼佼者。
  可是在那个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年代里,像他这样有着台湾背景和海外关系的人,要想出成绩,不仅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还要比常人承载更多的心理负担。蔡老所在是一座生产军品的工厂因而对工作人员的政治条件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主持工艺材料研究部门的工作已有多年,可是厂领导只是口头宣布请他负责,就是不敢正式任命他,原因就是他有复杂的背景。
  参加工作不久,他就把自己的历史以及家庭情况如实向组织上作了说明。1956年审干时,组织上派了3个人外出调查,结果在全国跑了一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说明可靠,历史清楚。因为有了这个结论。他妻子拖了多年的入党问题才得以解决。
  尽管有了这个结论,但厂里的领导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仍然心有余悸。有些特别重要的任务还是不敢让蔡老参加:海外亲属的书信往来,也要主动接受组织的审查:没有经过组织批准,绝对不能随意和海外的亲属联系。因为这样的原因,父母亲在台湾去世的消息,都是事隔多年之后才知道的。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和海外亲属或不便联系,或不能及时回复来信,常常因此遭到亲属们的误会。在日本的二哥因长时间得不到他的音信,甚至怀疑他是否还活在人间,曾委托有关部门来了解过他的情况。
  讲述这段经历时,蔡老显得很豁达。他平静地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也只能如此。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他对事业对人生的追求,他早有一个愿望: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党组织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发展他入党。与众人有别的是,他的入党是经市委工交部特批的,入党介绍人是厂党委副书记。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像蔡海金这样有着台湾背景和海外关系的人能被吸收入党,应该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曾有位台湾记者。几经转辗来到南京采访。其间,他提出要见一位居住在南京的台湾人,了解―下台湾人在这里的生存状况,有关部门推荐了蔡老。这位记者对蔡老台湾人的身份半信半疑,他先用闽南话试探,几句话后,又突然改讲日语,而蔡老的闽南话和日语都很地道,与他对答如流,而且对台湾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这位记者不得不相信蔡老是名副其实的台湾人。他得知蔡老在这里不仅没有受到歧视,而且生活得很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重用,他由衷地赞叹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政策开明。
  
  带着乡愁返乡已是七旬老汉
  
  乡愁对于游子是与生俱来的,蔡老也不例外。自1946年来到大陆,他就一刻也没忘记过海峡对岸的亲人:能回到久别的故乡去看望亲人,一直是他心中的梦。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乡愁》,只要将其中一句改为“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台湾在那头”,就恰当地表达了蔡老的心迹。
  可是由于当时两岸处于隔绝状态,他不仅不能回台湾探亲,甚至连台湾亲人的音信也要通过远在日本的哥哥和远在加拿大的弟弟迂回转达,这实在是件令人痛苦的事。
  1973年底,刚被“解放”出来的蔡老从报纸上看到来北京参加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的球队中,有一支台湾省旅日旅美代表队,其中教练员兼运动员的名字叫蔡东国,正好是他二哥的名字,他赶紧向组织报告,假如真是他二哥,他可不可以见面。其实,此人正是他的二哥蔡东国。二哥一到香港。就立即请有关部门打听他弟弟的消息。这是蔡老自1946年离开台湾27年后,第一次和自己的家人相见。在北京见面那天,两位血脉相连的兄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互相诉说着27年的相思之苦。之后,他二哥又借到南京比赛的机会探访蔡老的家。二哥得知弟弟在这里工作很优秀,连连 称赞他,“你27年前的选择没有错”。
  1983年底,在二哥蔡东国的安排下蔡老和家中在世的7个兄弟姐妹全部到日本东京团聚。这是蔡老离别故乡几十年后,家人的第一次团聚,那浓浓的手足之情至今令蔡老难忘。当时的台湾乡亲受台湾媒体的误导,对大陆存有许多偏见,蔡老在台湾的一位弟妻怕自己的老公被蔡老“赤化”,特地陪着老公一起到了日本。几天下来,亲情、乡情消解了她的戒意。蔡老告诉我们,那次团聚虽然令他激动,但也有遗憾,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自己的故乡团聚,而是在异国他乡?
  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开始有条件地允许大陆居民赴岛内探亲。蔡老曾多次申请到台湾去探亲。但因蔡老的身份(蔡老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台联会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南京市委主委),一直未获台湾当局批准。直到1997年,蔡老在台湾的弟弟经多方工作,这个申请才被按“个案处理”的方式批准。1997年底,蔡老带着积累多年的乡愁。和老伴一起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当时他真是感慨万千,当年他离开家乡时还只是一个未及弱冠的青年,51年后再回故乡时,他已是个七旬老汉。他站在父母墓前,禁不住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他在墓旁用手绢包了一把乡土,要带回来好好珍藏。他到了新竹的母校,到了母亲的故乡,到了许多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当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景物和儿时的伙伴,尘封了多年的往事便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乘车沿东、西海岸环绕台湾一圈,目睹了宝岛的万千美景,让他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浓烈的乡愁被慢慢地缓解,这时候,他才明白,他对故乡的思念不只在出生地苗栗,而是故乡的整片土地。这次故乡之行,让他深切地体会到,斗转星移,时事万千,但唯有亲情乡情永远不会泯灭。
  
  他默默地服务着台胞乡亲
  
  由于蔡老的特殊经历以及在岛内外有着众多人脉关系的优势,许多年以来,蔡老在宣传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默默地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他积极协助有关部门,为筹建江苏省台联、南京市台联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成为省、市台联创会会长。江苏省台联成立伊始。他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克服人手少、资料不全等种种困难,对全省范围内的台湾省籍同胞的情况作了深入的调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台胞政策,受到广大定居台胞的好评,也为此后江苏省台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蔡老的二哥和大弟分别在日本和加拿大,都是华侨界很有影响的人士。在当时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渠道很少的情况下他充分利用这些人脉优势,积极地联络居住在日本和美国的台胞,又通过这些海外的朋友来联络岛内的台胞,为建立大陆与岛内的联系渠道作出了贡献,也为初创时期的江苏省台联奠定了对外联络工作的基础。1987年以后,随着两岸民间开始往来,到南京来的岛内朋友也开始逐年增多。只要条件允许。蔡老都要参与接待,他用乡情、乡音拉近了和台胞乡亲的距离,更用热情和真诚赢得了台胞乡亲的信任,至今蔡老仍和许多岛内的朋友保持着联系。近些年,经常有来大陆投资的台商通过台湾的朋友介绍,慕名来看望他。
  由于蔡老的日语好,且在日本的朋友多,所以常常被有关部门委以重任,率团赴日访问。1992年5月,他受全国台联委托,率全国台联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世界性的客家人社团日本东京崇正公会第26次会员大会。1997年1月,他受南京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率南京市城墙保护修复合作代表团出访日本。其间,他积极联络,广交朋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南京市政府的好评。1998年,岛内工业大亨王永庆的台塑集团在昆山有一个投资项目,其中有些具体问题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这个项目的经理经蔡老在台湾一位弟弟(其弟曾在王永庆手下任过要职)的介绍,找到了蔡老。经蔡老多方努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令台塑集团十分满意。多次向蔡老表示感谢。
  在谈话就要结束时。蔡老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概括: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为祖国的电子管工业做一点工作,二是为两岸早日实现统一做了一点工作,都是微不足道的。其实,正是有了蔡老的这些个“微不足道”,他才成了一位技术专家,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台胞。

推荐访问:台胞 非凡 平凡 蔡海金:一位平凡老台胞的非凡人生 蔡海金 一位平凡老台胞的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