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两岸发展新形势 两岸关系风雨60年

  在世界地图上,中国就像一只报晓东方的雄鸡而一个梭型的岛屿守护在东海、南海和太平洋交界处的粼粼波光中,它就是台湾岛。这座中国第一大岛屿,与祖国大陆命相连、情相依,在历史上历经被割让和被殖民的屈辱,加之内战结束后岛内当局的拒统政策,以及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致使两岸至今没有统一,从而产生倍受瞩目的“台湾问题”、“两岸关系”。犹记,2003年温家宝总理访美,在会见华侨华人时,一句“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我们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令人动容。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常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过去的60年中,两岸经历了太多太多,这一幕幕已成为历史。回眸历史,回望凝聚在这60年中那些不容忘记的片段,我们应更加珍惜如今两岸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
  
  紧张・对峙
  
  1949 新中国成立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中共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5月19日,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的陈诚颁布《戒严令》,自5月20日零时起实行全省戒严,从此台湾开始了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时期。同月26日,蒋介石抵达台湾。6月11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定设立非常委员会,蒋介石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2月7日,国民党宣布“政府”迁至台北。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设台北办公,从此海峡两岸自台湾光复后再度隔绝。23日,美国国务院特别令28号《关于台湾的政策宣传指示》承认,“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一部分。”1949年的最后一天,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包括解放台湾。由此这一口号也成为日后中共对台工作方针的主要表述内容。
  
  1950 两岸隔绝
  1950年,可以说是两岸关系历史的关键一年。1月间解放军在福建集二野、三野各一部约50万兵员,征集民工民船,准备一举解放台湾。3月1日,蒋介石于台北“复职”时宣称,“反共到底的决心不变”,并于4月13日公布“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5月,国民党军队从海南岛、舟山群岛全面撤退。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同时下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两岸关系纳入东西方冷战结构,进入长期对峙的状态。28日,外交部长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严正驳斥杜鲁门声明,斥责美国武装侵略中国台湾省。并于9月16日致电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及秘书长,要求派遣代表参加关于控诉美国武装侵略台湾的讨论。
  
  1951~1957 中国立场
  
  1951年9月8日,由美国一手策划与操纵的对日和会在旧金山召开,蓄意把中国政府排斥在外,又拒绝当时美国承认为“中国政府”的台湾当局与会的要求;会上所签订的对日和约仅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西沙群岛一切权利,而故意不明确将台湾归还中国。
  自此《旧金山合约》长期以来被“台独”分子视为“台湾地位未定”的法理基础。1954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一切“中立化”台湾和制造所谓“台湾独立国”的主张都是企图割裂中国的领土,奴役台湾的中国人民,使美国侵占台湾的行为合法化。这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许的。同年12月2日,美国政府与蒋当局在华盛顿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纳入美国军事占领和军事战略要地。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所谓“美台共同防御协定”是卖国的、非法的条约,是无效的。宣告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绝不容许任何外国势力干涉。
  1955年1月25日至28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授权美国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美国武装力量的紧急决议,以武装力量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收回领土,完成中国统一。5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此后毛泽东、周恩来先后在不同场合进一步伐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
  
  1958 金门炮战
  1958年2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国际上有些人蓄意散布“台湾地位未定”和台湾居民不是汉族的谬论,主张台湾进行所谓公民投票,实行所谓台湾自治,乃至对台湾进行托管,替美国炮制“两个中国”的阴谋开辟道路。制造这些谬论企图使台湾脱离祖国的种种阴谋是永远不能实现的。8月19日,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宣布,为抗议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断决与国际奥委员的联系,退出国际篮联、田联、足联和举重、摔跤、射击等单项联合会。8月23日17点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金门、马祖,开始了长达60天的炮战对峙,这一战役既是当时两岸激烈军事对峙的顶点,也是转向长期军事对峙的起点,同时也是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一次军事示威。9月6日,周恩来总理发表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斥责杜勒斯的侵略行径,指出台湾和澎湖列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行使主权解放这些地区,完全是中国的内政,是中国人民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20日,外交部长陈毅发表声明,驳斥美国所谓“停火主张,指出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的关键,不是什么”停火”问题,而是美国军队撤出台湾地区的问题。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由毛泽东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重申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战火应当停止,“这就需要谈判”。
  
  1959~1970 联合国之争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竭力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入60年代,中国在联合目的代表权问题成为两岸关系的焦点。1961年,第十六届联大召开,蒋当局友邦国 改变策略,不再使用缓议案,而是依据联大《宪章》第18条第2项的规定提出重要问题案,即任何有关代表权争执的议案应视为重要问题,以到会投票的会员国三分之二的多数决定。1961年,联大1 668号文件决议通过了“中国有两个当局主张联合国组织中的代表权问题列为重大问题讨论”。1 965年9月19日,蒋经国以“国防部长”身份访美,并于22日与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会谈后发表声明,双方将依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密切合作。
  
  1971~1977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 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1973年2月17日,台湾大学教师陈鼓应、王晓波等人因举办“民主主义座谈会”,被蒋当局拘捕。5月22日,第一届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决议驱逐蒋当局代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权利。这一年10月25日,台湾《中华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中国的事只有靠自己的同胞,不能靠外国人。”并主张和平统一中国。1977年11月1日,台湾《夏潮》杂志刊登胡秋原文章:“台湾不可无大陆,大陆不可无台湾老百姓之间,观点是可以交流的,中国人要团结起来。”    1978 中美建交
  1978年2月16日,台湾党外人士黄顺兴接受作家王拓访问时表示,“民族利益和国家的富强应该比任何个人的利益和前途更重要。”17日,前高雄县长余登发强调“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应该统一”。3月1日,《夏潮》杂志发表编辑部文章《我们的宗旨与主张》,提出“台湾前途与祖国不可分割”,并表示“对分裂中国的阴谋和自渎民族意识,坚决反对到底,无可妥协。”12月16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又声称,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蒋当局无法针对断交善后事宜,事先向美国提出条件和看法。
  
  开启・接触
  
  1979 《告台湾同胞书》倡两岸“三诵”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交。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于当日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由此开启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1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的提问时表示,将采取多种方法同台湾当局特别是同蒋经国先生商谈祖国的统一问题。4月4日,蒋经国在国民党内会议上正式提出“三不政策”,宣称台湾当局与中共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中美建交三个月后,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与台湾关系法》,此后美国一方面执行一个中国政策,同时又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础,继续阻扰中国政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同年5月,祖国大陆开始全面受理寄往台湾的平信业务。6月开始受理挂号函件 电报和电话业务,尽管还需经第三地中转,但两岸邮路在中断30年后得以恢复。25日,台湾红十字会发表声明,宣称绝不与大陆接触。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宣布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中国奥委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歌,承认设在台北的奥委会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机构,不再使用原使用的旗、歌和会微。
  
  1980~1986 不可阻挡的历史大潮
  1981年国庆节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举行两党对等谈判,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等提供方便,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业等九条意见(即“叶九条”)9日,蒋经国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讲话时则称,决不与大陆谈判,重申“三不政策”。这一年12月27日,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在北京成立。29日,全国台湾同胞第一次代表会议一致通过给《给台湾父老兄弟姐妹的致敬信》,信中希望两岸同胞携起手来,为实现祖国的大统一,民族的大团结而共同奋斗。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构想。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等六条(即“邓六条”)。同年10月8日,蒋经国发表专文《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必胜必成》,攻击“一国两制”是蛊诱自由世界,制造和平共存的假象。5月,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使用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提法,报告在讲到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时这样表述,只要在和平统一问题上国共两党具有共同语言,一切事情都好商量。台湾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1985年的7月,台湾当局将“三不政策”改为“不接触、不鼓励、不干涉”。有条件地放宽从大陆进口货物的限制,放松中小企业向大陆投资。
  因“三不政策”的关系,两岸间只有隔空喊话,而没有实质的接触。一直到1986年5月3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B198货机由曼谷经香港飞返台湾途中,机长王锡爵要求在大陆定居,和家人团聚。中国民航局即致电“华航”请其派人到北京商谈飞机、货物及另外两位机组人员的处理问题。13日,“华航派遣该公司驻香港分公司代表在香港开始与中国民航洽谈。同月23日,华航B198号货机载着另外两名机组人员及货物经香港返回台北。这次事件也间接促成了两岸隔绝37年后首次通过直接谈判解决问题。1986年底台湾出现了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
  
  1987 两岸开放元年
  1987年成为两岸关系60年中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单向大陆探亲,由此,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终被打破。这一年也被看作两岸开放元年。此后,尽管两岸关系发展历经坎坷,但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渐成为滚滚潮流。
  1987年7月15日,台当局宣布解除从1949年5月开始实行的“戒严”。当岛内各界对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议论纷纷之际,《自立晚报》毅然决定派记者李永得与徐璐二人抢先进入大陆采访。9月14日,二人绕道东京到达上海,先后在上海、北京、杭州、广州、厦门、深圳进行新闻采访,于9月27日经香港返台。由于这是台湾报界记者38年来第一次到大陆采访,顿时在岛内和海外引起强烈反响。但台湾当局仍抱着“三不政策”不放,拟对《自立晚报》采取制裁行动。最终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取消。同年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方案,指出“基于传统伦理及人道立场的考虑,允许民众赴大陆探亲,除现役军人及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等亲以内之亲属者,均可申请到大陆探亲”。次日,台湾当局“内政部”宣布有关台胞赴大陆探亲的实施细则。此前一天,大陆有关方面负责人发表谈话表示,对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表示热情欢迎,保证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和照顾。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公布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11月2日,台湾红十字协会正式受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当天办妥登记手续达1334人。随着大批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由此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历史。
  
  1988 两岸探亲潮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同日,李登辉继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他表示,“中华民国的国策”就是只有一个中国的政策。同年4月4日,由岛内学者 作家及不同党派人士组成的中国统一联盟在台湾正式成立,也借此整合岛内统派力量。随着1987年台湾红十字会正式受理信函转投,1988年4月18日,台湾颁布实施《对大陆通信办法》,同意民众向大陆投寄信函,该办法规定使用两个信封并两次交付邮资。由于岛内民意反映强烈,当局随放弃“红十字会代寄”作法,改为在邮件上直接粘贴邮票,直接写明居住在大陆的收件人名址,并将邮件发往香港辗转大陆。这年7月3日,大陆有关部门正式公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以鼓励日益增多的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
  随着两岸开放形势的发展,同年9月9日,祖国大陆有关部门决定成立国务院台湾事物办公室,负责管理,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及祖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涉台事物。这一年的1月,作为祖国大陆台湾同胞联谊组织的全国台联接待了第一个“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为了促进台籍老兵返乡探亲工作的开展,这年10月19日,全国台联成立了台湾省籍老兵返乡协进会。在海峡两岸各界人士的呼吁之下,11月9日,台湾当局“行政院大陆工作会”讨论决定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但同时又规定“不准中共党员入台”。此次会议还决定,凡是 非政府性质的国际组织在大陆举办学术、体育、文化活动,有关团体可派员参加。在全国台联和各方人士的积极争取下,11月25日,台湾当局宣布准许滞留大陆的台籍前国民党军人员及眷属返台湾定居。   
  1989 两岸体育组织携手
  闽南大地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这年4月,福建中医学院成立祖国大陆第一个台湾中医研究室 并录取13名台湾学生就读本科,从而开启祖国大陆高等学府招收台湾学子之先河。5月20日,大陆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福建福州、厦门经济特区以及所辖的海沧、杏林设立台商投资区。
  3月16日至4月6日,台湾中华奥委会秘书长李庆华和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在香港就解决台湾地区参与国际奥委会所属运动协会的Chinese Taibei的中文名称问题而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台湾地区体育团队及体育组织赴大陆参加比赛、会议或活动,将依国际奥委会有关规章办理。大会所编印的文件手册 信函、名牌,凡以中文名称指称台湾地区体育团队及组织时,均以“中华台北”称呼。
  
  1990 李登辉就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两岸开放格局的扩大,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开始呈现“井喷”趋势。1990年3月12日,台湾当局“大陆工作会报”通过《台湾厂商派员赴大陆考察及参加国际性商展作业要点》,开放台商赴大陆考察参展。并先后于4月16日成立“大陆经贸策略小组”,24日成立“大陆委员会”,并于当年10月正式启用。
  当年5月20日,李登辉就职第八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针对进入90年代以来台湾局势的变化,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6月11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在国共两党谈判时,欢迎台湾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8月24日,台湾当局“陆委会”通过《两岸关系条例施行细则》,并依据1989年两岸协议,于9月22日,派出由417人的代表团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随着李登辉权位的稳固,他开始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当年9月,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名就是中华民国。同月7日,台湾当局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并撤消“大陆工作会报”及“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同年1 1月,海峡交流基金会在台北正式成立,辜振甫任董事长。海基会成为台湾当局授权与大陆方面联系 协商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惟一机构。
  
  1991 海协会成立
  1991年2月23日,台“国统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国家统一纲领”作为两岸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并将两岸界定为“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政治实体”这一概念,可包含多层含义。后来的事实证明,台湾当局所说的“政治实体”实指“国家”。这一年6月,7月,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关于台湾前途的政策”的第285号修正案,使该案成为自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后美国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台湾问题的正式文件。此后,6月18日,台湾当局“立法院”通过“重返联合国案”,9月,民进党抛出“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宣言。
  这年8月12日,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锋赴台采访“闽狮渔事件”处理情况,成为最早进入岛内的大陆记者。12月16日,以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为宗旨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汪道涵任会长。
  
  危机・机遇
  
  1992 两岸“九二共识”
  1992年4月8日,大陆海协会主动致函台湾海基会,邀请海基会董事长、副董事长或秘书长访问大陆。8月1日,台湾当局“国统会”正式提出“中国处于暂时分裂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同月12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作出决定,对台湾学生赴大陆就读高中以上学历一概不予承认,不予检核。9月3日,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一行18人离京前往台湾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活动,这是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湾采访。
  当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明确表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讨论,找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同年10月28日至30日,两岸两会在香港举行会谈。会谈中两会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九二共识”。共识中,两会都表明了“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海基会表示“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表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做了求同存异的处理。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也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及此后台湾海基会、大陆海协会举行的20多次不同层级,不同议题的协商谈判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
  
  1993 “汪辜会谈”举世瞩目
  进入新的一年,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逐渐推进。2月5日,台当局“内政部”亦公布《大陆地区人民进入台湾地区许可办法》 《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地区定居或居留许可办法》、《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地区定居或居留作业规定》三项有关大陆地区人民赴台规定并实施生效。依据规定,大陆地区人民赴台探病、奔丧及探亲的对象以三等亲缘为限。
  这年4月27至28日,两岸两会在新加坡举行的首次两岸有关方面授权的民间机构领导人会谈,并签署《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汪辜会谈”的举行,成为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首次以民间名义举行的公开会晤,而受到岛内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6月5日北京,上海邮件处理中心收到台北航空中心发往大陆的首批挂号函件,至此,两岸挂号函件业务步入正轨。6月,台当局决定开始争取“参与联合国”,当年9月,中美洲7个台“邦交国”在第48届联大提出支持台重返联合国的“在国际体系中特别情况”提案。同月22日,第48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决定不将中美洲7国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议案列入大会议程。成为联大总务委员会第一次挫败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图谋。
  1993年9月,国台办国新办联合发表《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阐明了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台湾独立”和主张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
  
  1994 《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正式实施
  进入90年代,为了适应两岸新闻交流的需要,大陆率先开放台湾媒体来大陆驻点采访。从1993年4月起国务院台办授权福建、上海、广东、海南4省市受理审批台湾记者采访申请。
  在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倡议发展两岸“三通”,到1988年制定《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到199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甲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基本形成了鼓励和保护台湾同胞投资的政策和法规体系的框架,对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和互利合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以后,台当局一再强调不能盲目坚持一个中国,自我设限,1993年2月,李登辉说“我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4年,李登辉“两个中国”的言论开始呈升级之势。年初,先借所谓“千岛湖”事件大肆发挥,将这一台湾游客遭抢劫的刑事案件政治化,对大陆进行全面的攻击。3月份,李登辉在台湾会见了日本右翼作家司马辽太郎。李登辉奢谈所谓“台湾人的悲哀”,把中国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回台湾,说成是台湾被“外来政权”所统治。并把祖国大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唤诬蔑成是“奇怪的梦呓”。此次谈话,是李登辉倡导“台独”、分裂祖国心迹的大暴露。   
  1995 李登耀访美引发台海危机
  这年春节前夕,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并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八项主张”(即“江八点”)。
  同年5月2 2日,美国政府宣布允许李登辉以“私人”、“非官方”身份访问美国。23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就美允许李登辉赴美向美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并召回驻美大使。美国政府公然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根本原则,明目张胆地制造“两个中国”的行为,也导致中美关系跌到自1989年以来最低点。这次“访问”不仅给中美关系增添人为障碍,更引发1996年两岸危机。由于李登辉去美从事制造“两个中国”的活动,1995年6月,国台办发言人宣布第二次“汪辜会谈”及其预备性磋商已不能按原计划进行。7月24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连续发表评论员文章,深入批驳李登辉的分裂观点,揭露了李登辉上台以来的分裂活动。同时宣布1995年7月、8月,11月和1996年3月,人民解放军将在台湾海峡和台湾附近海域进行四次联合军事演习。
  
  1996~1999 两岸“三通”从小到大渐成潮流
  1996年3月8日至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向东海、南海进行发射导弹训练,并在东海、南海进行海空实弹演习和在台湾海峡进行陆海空军联合演习。这次军演沉重打击了“台独”势力,也震动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普遍表示要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对待台湾问题。美国的态度也发生变化,重申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
  而广大台商在“江八点”发布后深受鼓舞,随着对大陆对台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也大大增强了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大规模投资活动明显上升。1996年,1亿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就有10多项,给李登辉于当年6月抛出的对大陆经贸关系“戒急用忍”的方针以有力打击。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成为中国和平统一进程中一个伟大的步骤。当年4月,大陆的海峡两岸航运交流协会与台湾海峡两岸航运协会代表在香港就两岸“试点直航”问题进行协商,并签署“会谈纪要”,决定开通福州,厦门至高雄的“试点直航”航线。17日,厦门的“盛达轮”首航高雄港。24日,台湾立荣海运公司的“立顺轮”从高雄直航厦门港。航线的开通结束了两岸48年来商船不能直接通航的历史。
  当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再次重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方针和原则。其中特别对“一国两制”内容做了说明,以帮助台湾民众了解“一国两制”的真正内涵。
  1995年李登辉以私人访美为借口,在国际上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两岸关系陷入危机。直至1998年,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气氛有所缓和,辜振甫与汪道涵才再度会面。这年10月,辜振甫率海基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北京,与汪道涵在上海举行第二次“汪辜会晤”。这次会晤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双方还达成了包括两岸继续进行政治对话及汪道涵会长应邀访问台湾的“四项共识”。
  汪道涵和辜振甫时隔5年后,终于在1998年举行第二次“汪辜会晤”。1999年6月底,两会多次交换意见,并就汪道涵9月中旬或10月初访台达成初步共识,但这一新局不久再次遭到破坏。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时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的“两国论”。此举不仅破坏了两岸当前的交流及海基、海协两会谈判的基础,更徒增两岸关系紧张。8月1日,台湾当局“陆委会”发表一份所谓“对特殊国与国关系论书面说明”,为李登辉的“两国论”百般辩解。
  尽管李登辉在两岸关系开创新局之际抛出“两国论”,但祖国大陆依旧于当年12月12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以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
  
  2000 陈水扁执政
  
  随着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推进,美国国会众议院出于战略考虑,不顾中方的多次严正交涉,于2月1日通过所谓《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企图为美国和台湾进行和扩大军事联系与往来,美向台出售武器装备及技术提供所谓法律依据,后迫于舆论压力在美参议院被搁置。
  2000年3月18日,在李登辉一手操弄下,执政50年的国民党败选,民进党执政,陈水扁当选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5月20日,在其就职演说中表示,“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李登辉的‘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29日,时任台当局“陆委会”主委蔡英文表示,“海基会和海协会在1992年并没有达致‘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
  
  2001 两岸“小三通”
  2001年,虽然两岸关系僵局依旧,但两岸民间交流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并有新的突破。台当局在两岸未能事先磋商的情况下于2000年12月13日单方面批准《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俗称小三通),事实上,金、马与福建在此前已进行了多年的小额贸易。从1994年开始,祖国大陆就开始同意台湾媒体派记者到北京,上海等地不间断轮派采访。但迟至2000年2月8日,新华社记者才被批准前往台湾驻点采访,成为祖国大陆新闻媒体首次派记者赴台驻点采访。
  同年4月,随着两岸入世与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亲民党“三通”参访团参访大陆,分别与国台办,外经贸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的有关人士座谈,就两岸“三通”的技术和业务问题交换意见的情况。8月26日,台“经发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通过322项共识意见,确定“戒急用忍”政策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建立两岸资金流动的灵活机制、开放两岸直接贸易及两岸直接通邮通讯等业务,开放大陆地区人民来台观光等。
  
  2002 “一边一国论”震动两岸
  
  2002年,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陈水扁倒行逆施,继续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进而抛出“一边一国论”,给两岸关系造成极大震荡,但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持续发展,祖国大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
  2001年底选举后,民进党成为“立法院”内第一大党,陈水扁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和推行“台独”分裂路线的信心增强。对各方要求其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的压力,他继续玩弄文字游戏,“台独”立场始终如一。7月,陈水扁兼任党主席后,随着党,政大权集于一身,“台独”立场更为强硬,公开声称“要思考是否要走自己的路,走咱台湾的路,走出台湾的前途”。8月3日,在向“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29届年会发表的致辞中声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妄称“要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彻底暴露了其“台独”的真面目。
  祖国大陆方面依旧以包容信心,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台湾”一词出现27次,为历次党代会报告之最。报告专辟第八部分《“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来论述台湾问题,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   
  2003 两岸春节包机
  2003年,两岸关系一方面因陈水扁当局顽固坚持与大陆全面对抗的立场,加快“渐进式台独”的步伐,大肆推动“公投”、“制宪”等“台独”分裂活动,导致两岸政治关系再度紧张。另一方面伴随着“非典”侵袭,也显出血浓于水的两岸亲情。
  1月26日,台湾华航客机降落上海浦东机场,两岸春节包机正式启动,写下了两岸分隔50余年来两岸空中间接直航的新页。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海峡两岸饱受疫情肆虐之苦。5月12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致函台湾红十字会组织负责人,表示大陆向台湾捐赠抗“非典”物品的意愿。13日,台湾红十字组织回函婉拒。21日,台湾“海基会”主动致函大陆海协会,对大陆各界有意捐赠医疗用品表示感谢,并称已受台湾主管机关委托统一受理大陆捐赠台湾抗“非典”物品事宜。25日,在大陆即将发货时,海基会回函拒绝了大陆方面的捐赠。在相继关闭两岸红十字会与“两会”渠道后,大陆各界仍一如继往,继续通过民间交流渠道向台湾捐赠防治非典物品。
  随着2004年“大选”选情的日趋紧绷,陈水扁的两岸政策立场更加强硬,一再背弃其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不断利用“两岸牌”和“统独议题”,刻意制造事端,推动“公投”,挑起两岸对抗,并加快“渐进式台独”步伐,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中一台”活动,为两岸交流设置新的障碍。11月17日,国台办负责人就陈水扁当局通过“公投立法”进行“台独”分裂活动发表谈话,指出陈水扁当局假借民意推动“公投立法”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分裂行径,正告陈水扁当局立即停止利用“公投立法”进行分裂国家的罪恶活动。
  
  2004 审议《反分裂国家法》
  2004年,陈水扁为了取得选举的胜利,不断操弄两岸议题,使两岸关系持续震荡,海峡上空阴云密布。
  元月1日,陈水扁宣称,他在2000年就职中提出的“四不一没有是未来式”,包括内容和前提都非常清楚。同日,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爱瑞立再度强调,美国已表明反对任何片面影响台海现状的作法,包括陈水扁计划320举行的“公民投票”。3月14日,陈水扁在第31届“世界台湾人同乡会”年会上宣称,连任后他将“全力捍卫台湾‘国家主权’、经济主体性,首先加入WHO(世界卫生组织)”,并全力推动“台湾新宪法”,2006年“公投制宪”,2008年实施“台湾新宪法”。20日,陈水扁以些微优势连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而同步举行的两项“公投”因投票人数未达总投票人数的一半而宣告无效。5月17日,中台办国台办发表声明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7月31日,国防部长曹刚川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7周年招待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如果“台独”分裂势力一意孤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决心,有能力,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分裂图谋。12月17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举行委员长会议,决定将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反分裂国家法草案。
  
  2005 两党迈出历史性一步
  2005年,为两岸关系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指导下,大陆方面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同时相继推出一系列积极,务实、灵活而有效促进两岸交流的新举措,经过两岸同胞共同努力,迎来了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新局面。
  1月2日,国台办发言人就推动两岸春节包机事宜提出“共同参与,多点开放,直接对飞、双向载客”的方式,在岛内引起强烈反响。15日,两岸双方同意以“双向对飞、多点、不中停第三地”的模式推动春节包机,中断56年的两岸航线第一次实现双向飞航,成为两岸往来的一大突破。
  2005年1月,12月,辜振甫,汪道涵先后辞世。未能实现第三次“汪辜会谈”。这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即“胡四点”)同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代表人民意愿,以法律形式规范反对分裂活动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特别法。
  当年3月28日至31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奉国民党主席连战委派率团来大陆参访,开启了56年来国共两党对话的先声。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与连战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会谈新闻公报,指出两党共同体认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同时就共同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等达成共识。两党在此次会谈中迈出了历史性一步。5月5日至13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6日至13日,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访问大陆。
  
  2006 两岸经贸论坛拉开序幕
  2006年,两岸关系在危险与机遇并存中继续向前发展。
  新年伊始,陈水扁称台湾未来将以“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代替“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作为未来两岸经贸政策的新总维、新作为”,声称希望2006年产生民间版的“台湾新宪法”草案,并在社会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于2007年举办“新宪公投”。这一年1月6日,国台办宣布大陆已确定一对赠台大熊猫。而3月30日,台“行政院农委会”决议拒绝大熊猫入台,令两岸民众倍感遗憾。
  2月27日,陈水扁召开“国安会议”并通过决议“国家统一委员会”终止运作,不再编列预算,原负责业务人员归建。3月2日,美国务院发表声明,要求陈水扁“必须毫不含糊地确认‘国统会’并未废除”。5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互利共赢方向发展是人心所向,任何人妄图破坏这种大趋势是注定要失败的 我们将继续和台湾同胞一道,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4月14日,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15日,“两岸经贸论坛共同建议”正式发布,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16日,国家旅游局 公安部 国台办联合发布施行《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6月14日海峡两岸航空运输交流委员会宣布,海峡两岸航空业民司组织就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期间的两岸客运包机和紧急医疗救援包机。残疾人包机以及有特殊要求的货运包机等的技术性,业务性问题达成共识,做出框架性安排,经双方业务主管部门认可,自即日起实施。7月10日,国台办和华夏银行签署“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合作协议”,华夏银行将在5年内为台资企业提供200亿元的融资支持和多种金融服务。9月18日,中共中央台办与国民党举行第二次保护台商合法权益工作会谈,达成10项共同意见。10月16日,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博蝥举行,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宣布20项新的惠及台湾同胞的农业措施。
  
  2007 反“独”促统
  对于两岸关系来说,2007年是不平常的一年。中共十七大召开,确定了新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祖国大陆继续落实各项惠台措施,推动两岸交流向前发展,任期临近结束的陈水扁当局极力推动“宪改”、“入联公投”等“台独”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新年第一天,陈水扁仍然顽固坚持“台独”路线和两岸经贸紧缩政策,试图继续挑动岛内族群矛盾,致使两岸关系和岛内政局发展仍将充满变数。2日,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针对陈水扁“元旦讲话”表示,陈水扁毫无诚信,惟恐天下不不乱,他究竟要在“台独”分裂道路上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4月16日,以服务大陆台商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发展,合作为宗旨的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正式成立。4月26日,北京奥组委公布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计划线路。正当两岸民众期待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台湾传递时,27日,台湾当局决定拒绝北京奥运圣火入台,两岸舆论哗然,创下奥运史上拒绝奥运圣火入境的首例。28日,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交通部 民航总局和国家旅游局负责人分别宣布了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交往与合作的13项政策措施。
  陈水扁当局2007年加大以“台湾”名义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力度。5月,首次提出“以台湾名义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7月,陈水扁两次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书。9月19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拒绝将极少数国家提交的所谓“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提案列入联大议程。这是自1993年以来联大总务委员会连续第15次明确拒绝所谓涉台提案。
  
  两岸・新局
  
  2008 两岸交流新篇
  2008年,是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两岸双方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持续良性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取得了新的进展,也写下两岸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3月22日,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新任领导人。同年4月11日,以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身份参加博鳌论坛的萧万长表示,希望两岸能够建立互信机制。12日,胡锦涛总书记与萧万长会见时强调,当前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性机遇,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力推进。
  随着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两岸关系进入到和平发展新阶段。近年祖国大陆出台的惠台政策措施已逐步形成体系,而大陆积极履行对台湾同胞的各项承诺,也使台湾同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言必信、行必果”,有力地促进了两岸交流与合作。9月7日,第三届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在厦门开幕式,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受权宣布了大陆方面为便利两岸同胞交往采取的五项新的政策措施。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大地震 两岸同胞间互动颇热,一场灾难也拉近了台湾海峡的距离。5月15日,由台湾同胞捐赠的首批抗震救灾物资,共计43吨运抵成都双流机场。16日,台湾红十字组织搜救队带着2300万同胞的爱心飞赴四川。21日,第二批台湾红十字组织医疗队抵达到四川灾区。此后统计数字显示,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台当局及民间共向灾区捐款约46亿新台币(约1.4亿美金)。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华台北代表团甫一入场,便迎来了“碰头彩”,加油与欢呼声顿时在鸟巢里响成一片,只因北京也是他们的主场。台湾四家无线电视台全程实况转播奥运开幕式。
  6月12日在中断9年后,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协商谈判,成为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7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开始实施。11月3至7日,海协会长陈云林赴台进行第二次“陈江会”,展开历史性访台行程。此次“陈江会”两会共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 《海峡两岸海运协议》 《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12月15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的两岸海运直航 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正式实施。大陆与台湾通邮、通商、通航的直接“三通”构想由此基本实现,两岸关系掀开新的一页。12月20至21日,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会议提出9项共同建议,大陆宣布10项惠台措施。23日,经过三年漫长等待的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踏上宝岛土地,落户台北新家。当日,大陆赠与台湾的17株珙桐树也同时运至宜兰植物园。
  
  2009 六十年见证两岸关系历程
  2009年,新中国建国60周年,两岸关系也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一湾浅浅的海峡,见证了两岸对峙到缓和,从隔绝到交流,进而掀开两岸关系新的一页的不平凡过程。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两岸经贸互动更为紧密,两岸携手应对危机,也为两岸的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加光明的前景。4月17日 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先生率团参会。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钱复时,表示希望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面向未来,捐弃前嫌,密切合作,携手并进。同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正式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2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南京举行第三次会谈。签署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三项协议。正如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所说:“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深深影响两岸经济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两岸之间同舟共济,相互扶持,就显得特别有意义。”5月20日,商务部表示,为加快两岸经贸交流,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商务部正会同国台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积极组织大陆有实力的企业年内赴台采购。
  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入,不仅在经贸合作上逐现大手笔,在文化领域中的合作也一样在逐步加深,拓广。7月12日,为期两天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六项“共同建议”。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正成为两岸有识之士的共识。

推荐访问:两岸关系 风雨 两岸关系风雨60年 海峡两岸关系66年 2017年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