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的意思 不要让“知人论世”束缚了学生的情思

  摘要:“知人论世”是帮助我们的拐杖,不是航向标。不要再让“知人论世”走在阅读文本的前面,那样只会阻碍我们通向兴趣的大门,只会阻碍我们阅读分析能力的成长。所以,不要再让“知人论世”束缚了学生多彩的情思。
  关键词:理解;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58-01
  
  在语文备课流程中,有一项叫“知人论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项往往是重点之一。在这里,我参考了一下前辈的想法,周道宝老师的《知人论世,何罪之有?》和徐放老师的《知人论世:解读古诗词的起点》都是充分肯定了“知人论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徐江教授、刘承英老师和戚笑微老师的《“知人论世”:语文教学的哲学错位》中,则是否定了“知人论世”的作用。在这里我不多去评说,只是一点,那就是“知人论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没有把握好“知人论世”的位置的话,那它不但不能带着我们学生去理解课文,反而还会桎梏了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的目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而语文备课流程中的“知人论世”显然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只不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知人论世”可能要更精确些,除了作者的生平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外,连作者写下文本时的情感和心境都要考虑在内。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知人论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贴切地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然后再从对文本的挖掘发现去更贴近地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志向,最后达到让学生从中感悟某些情感或哲理的目的。这是我们教育者的好意。可是,我通过观察研究后发现,这本应作为理解文本的指路标的“知人论世”却在不知何时早已成了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因为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知人论世”往往放在阅读文本之前。
  教师往往在上课时这样说,在阅读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去接触作者生活的时代,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在带领学生逛了一圈后回来说,好,现在让我们带着悲壮的/失意的/豪放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文本。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分析文本情感时一般不会有太多的误差,同样也就不会有诸多疑惑,更不会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在外人或是教师本人看来,这是一节圆满的课堂。因为它的“流畅”、“一气呵成”,学生的“齐整”。可实际上却不然。也因此,常有教师在课后抱怨说学生现在头脑太死,思维调动不起来。且往往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明了学生如今的现状却不知这恰恰就是我们教师的不察而造成的。
  王老师曾说过她在教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时候问学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学生立即声音齐整道:壮志难酬的悲愤。答案虽不够完整但也不偏颇,王老师也很满意,便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站起来自主分析,结果被叫到的几个学生,不是沉默就是机械地重复辛弃疾的身世感慨,根本就不能结合文本去分析。她便点拨学生找能体现辛弃疾悲愤情感的句子。可是学生支支吾吾的说的几个句子,根本就不能与情感对应。王老师不无感慨地说,他们连句子的意思都不懂又是如何知道情感的?真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啊。她的疑惑我当然也有过,我便问她可曾在课前为学生细致地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她说那当然了。辛弃疾这么重要的人物,当然要细细地讲。我便笑说那便是了。因为太细了,所以学生便想也不想了。她听后恍然大悟,却并没明白不管她的“知人论世”讲得是详还是略,只要将“知人论世”放在阅读文本之前,那造成的后果都是一样的,就是设定了一个方框,然后将学生框困在里面。
  学习语文的乐趣就在于,在理解了作者之后,能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到古代,到未来,在现今,或赞赏后激励自己,或否定后坚定自己,或质疑后审视自己。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解答。也即个性化解读。正所谓一人一个《红楼梦》。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才能得到色彩缤纷的答案,才能让课堂变得精彩,才能让学生学得盎然。如何才能这样?让学生在了解作者之前先阅读文本、钻研文本。文本是我们理解作者的桥梁,不从桥上走过,我们如何能看清作者的真容。在摸清了文本所能表达的一般情感后,教师再组织学生系统地去了解作者及文本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作者,让学生思考得出只属于作者“这一个”的特殊情感。这样,在文本的解读中,我们学生不仅有效地理解了作者,更实效地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
  “知人论世”是帮助我们的拐杖,不是航向标。不要再让“知人论世”走在阅读文本的前面,那样只会阻碍我们通向兴趣的大门,只会阻碍我们阅读分析能力的成长。所以,不要再让“知人论世”束缚了学生多彩的情思。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