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两会”报道的比较研究】2018两会精神简要内容

  【摘要】选取环球网英文版与《纽约时报》网络版对2011年中国“两会”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抽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新闻报道篇数时间分布对比分析、新闻报道题材对比分析、新闻篇幅字数分布对比分析。本文提出在各国媒体愈加重视利用网络传播树立国家形象的今天,我国网络媒体要巧用传播技巧,进一步贴近国际受众的取向,不仅要做“中国政府的发言人”,也要做“中国百姓故事的讲述者”。
  【关键词】环球网英文版 《纽约时报》网络版 中国 “两会”报道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作为各国对外传播阵地上的后起之秀,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媒体也愈加重视网络传播在展示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推广本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国的新闻网站英文版特别是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的英文版开始蓬勃发展。本文选择环球网英文版与《纽约时报》网络版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两者对2011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希望能为我国网络对外传播的实践提供借鉴。
  本文收集了2011年3月3日至3月14日间,《纽约时报》网络版(NYTimes.com)和环球网英文版(en.省略)对中国“两会”的相关报道,共计12天。研究采取分层抽样,在《纽约时报》网络版上,输入关键词“中国”,检索得到3月3日至3月14日间报道共计30篇;在环球网英文版上,检索得到3月3日至3月14日间报道共计69篇。第一层抽样不能保证获得的99篇样本都是与中国“两会”相关的报道,因此,对第一次抽样的99篇样本进行了人工排查,再从中选取与研究相关的报道共计91篇,其中《纽约时报》网络版22篇,环球网英文版69篇。
  二、研究发现
  1、环球网英文版和《纽约时报》网络版中国“两会”新闻报道篇数、时间分布分析
  通过对环球网英文版和《纽约时报》网络版在2011年3月3日至14日,对中国“两会”报道的新闻篇数分布(如下图)进行分析,在5日和6日两天里,《纽约时报》网络版和环球网英文版的报道篇数相差最为悬殊:环球网英文版共有25篇报道,内容涉及“两会”日程安排、军费预算、领导人活动、科技发展、城市化进程、经济增长等多个领域,涵盖了这届“两会”人们所关心的社会热点议题;但《纽约时报》网络版却只有2篇报道,内容涉及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及中国政府“恐吓”外国记者。
  在环球网英文版报道篇数最少(5篇)的9日和10日两天,《纽约时报》网络版发表的报道却是12天里最多的,共计7篇,报道内容涉及了中国人权问题、国美集团高层“下课”事件、重庆增加城市监控器数量、中国民主政治改革、云南地震、中国对外贸易以及中东“茉莉花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负面新闻较多且均非“两会”时期的国内热点问题。
  美国学者托马斯・博克说过:“美国民众并无可靠的渠道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美国的媒体和官方的舆论“设定了关于中国的认识、思想以及解释”,然后传送给美国民众,“民众对这些看法的接受和认同最终将支持统治阶级的利益”。①
   因此,美国媒体采用“议题设定”的方式(Agenda Setting),通过集中报道某方面内容或通过淡化报道和转移话题,来引导受众接受统治阶级或利益集团的理念。在2011年中国“两会”的报道中,《纽约时报》网络版正是利用这一方法,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中国北京的时候,淡化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报道,重提中国人权、民主等老生常谈的问题,集中报道中国社会的负面新闻。
  2、环球网英文版和《纽约时报》网络版中国“两会”新闻报道题材分析
  通过对环球网英文版和《纽约时报》网络版中国“两会”新闻报道的样本进行分析得出,《纽约时报》网络版的报道题材共计10个,分别为经济、改革、人权、新闻管制、能源、自然灾害、人口流动、教育、西藏、两会氛围;环球网英文版的报道题材共计23个,分别为经济、领导人活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会代表、新疆、军事、媒体报道、十二五规划、法制建设、发展前景、人口、西藏、扶贫工作、科技、城市化建设、腐败、能源、外交、重庆、社会组织建设、政治改革、台湾。其中环球网英文版和《纽约时报》网络版对中国“两会”报道题材篇数占所有篇数比例的前十位如上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环球网英文版和《纽约时报》网络版均非常重视对中国经济的报道。这是因为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模式与前景举世瞩目。而接下去的9个新闻题材,环球网英文版和《纽约时报》网络版均不相同。环球网英文版依照中国官方媒体的传统,着重报道领导人活动,同时也非常注重两会进展情况以及当下热点问题的报道。从《纽约时报》网络版的报道题材来看,排在前几位的政体改革、人权、新闻管制、能源等题材,刻意忽略中国“两会”主要议题。
  结合近年来西方媒体对奥运火炬传递、西藏“3・14”等事件的报道可以得出,在西方媒体主导国际舆论的时期里,美国媒体和大众对“中国”的印象往往是“带有偏见的、不完整的”,这“部分源于美国媒体的报道,部分源于政客的操作”。②
  3、环球网英文版和《纽约时报》网络版中国“两会”新闻篇幅字数分布分析
  通过对环球网英文版和《纽约时报》网络版中国“两会”新闻篇幅字数分布分析得出,相比于环球网英文版,《纽约时报》网络版的报道多长篇深度报道,其中字数大于1000字的报道有8篇,占到了总篇数的36%;而环球网英文版的报道均为消息类文章,其中小于500字的报道有61篇,占到了总篇数的88%,并且没有报道的字数超过1000字(如下表所示)。
  进一步分析得出,环球网英文版对中国“两会”的报道侧重于“一文一事,一文一角度”,而《纽约时报》网络版对中国“两会”的报道侧重于“一文多事,一文多角度”。细读样本可以发现,占据环球网英文版88%的新闻中,多是报道领导人活动流程、领导人讲话、代表议案、委员提案,稍微有些深度的报道,也只是就一个事件对相关专家或代表委员进行采访,鲜有深度挖掘的报道和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不可否认,领导人活动和会议议程等均应是“两会”报道的重点。但是在网络传播中,这种报道就会显得有些内容枯燥、形式呆板,读起来味同嚼蜡,难以达到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西方媒体的报道在表达上力求客观、直接、明确。这与西方文化体系从公理、注重分析、注重逻辑一脉相承。因此在新闻报道上,注重陈述现象,罗列、堆砌事实材料和数字。《纽约时报》网络版对2011年中国“两会”的报道篇幅一般较长,大于500字的新闻篇数占到了全部篇数的64%,报道中,或是增加新闻背景,或是展示多方的解读与评价,相比于环球网英文版的报道,显得更加丰富立体。
  三、思考与讨论
  在对外传播中,中国媒体要注意不要盲目迷信西方媒体标榜的“客观公正”,以免被西方媒体营造的舆论牵着鼻子走。同时,中国的网络媒体在对外传播中也急需练好“内功”,学习、借鉴西方媒体的传播技巧和方法,增强传播效果。
  在西方媒体的新闻价值观里,西方记者不仅关注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也特别注意描写日常生活故事,讲述普通百姓的故事,力求在平凡的故事中挖掘新闻的贴近性等价值。同样,国外的受众阅读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时,也希望通过新闻去了解中国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而不仅仅是政府文件和领导人活动。事实上,人们除了关注领导人和明星代表、委员的动态,那些来自基层的普通群众、来自偏远地区的代表、委员的故事,更能够代表基层的声音,更能够代表中国的民意。而这些有人情味、鲜活的报道,也更容易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在对《纽约时报》网络版2011年中国“两会”报道的消息来源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部分报道大量引用China Daily、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因此,中国的英语新闻网站在对外传播时,在题材的选择、新闻价值判断和新闻稿件的撰写上,应进一步贴近国际受众的取向,不仅要做“中国政府的发言人”,也要做“中国百姓故事的讲述者”,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传播效果,营造有利于中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①托马斯・博克 著,丁伯成 译:《大洋彼岸的中国幻梦――美国“精英”的中国观》,外文出版社,2000
  ②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弗兰克・简兹(Sen. Frank Jannuzi)语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两会 报道 研究 2011年“两会”报道的比较研究 2011全国两会舆情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