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求生刺激战场下载【坚持真实性,,加强指导性,,力求生动性】

  【摘要】真实性、指导性和生动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始终把握新闻“三性”,以达到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之目的。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 指导性生动性
  
  一、物质的第一性决定新闻的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新闻学上就是事实与新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原理运用在新闻学上就是事实第一、新闻第二,没有事实便没有任何新闻。这就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在新闻学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原理。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是,在我们的宣传中还时而出现失实的报道。概括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如:2009年7月6日,中华网和百灵网等网站发布的一条新闻称:含山县骆集一山村农妇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时被蟒蛇生吞,便通过移花接木的技术处理,配发了一组系列图片,看了使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后经查实,这则新闻纯属子虚乌有,完全是一条杜撰的假新闻。二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说某个地方某项工作好便一切工作皆好,一俊遮百丑。三是生搬硬套,似是而非。就是事先确定好角度,再把事情往这个角度里套,这在报道工农业生产的稿子里常常出现。
  失实的报道不只是上面说到的三种情况,还有张冠李戴、任意套大、合理想象、添枝加叶、任意拔高等等,不一而足。
  失实原因,除了工作作风不踏实、思想品质不端正外,重要的还是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修养。马克思关于新闻的真实性有过如下论述: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要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现在,我们有些新闻报道是根据良好的愿望来“创作”的,这就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实属大忌。
  
  二、唯物论的反映论要求新闻具有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产生意识,但是意识不是物质的消极产物,它一经产生,就对物质的变化和发展起巨大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
  新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精神产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这种意识形态同样对客观世界有着能动作用。它的能动作用,就在于它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向广大人民表达新闻工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情趣爱好、意图和倾向,借以对受众和全社会发生影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的指导性,也就是舆论导向。特别是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览网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主义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的作用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新闻工作者千万不可小看自己手中的笔,“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我们应当时刻牢记发挥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三、坚持实践的观点,增强新闻的生动性
  
  上面所说的新闻的指导性,是指积极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世界。要做到积极地能动地反映世界,就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基础。
  把实践的观点用于新闻工作,就在于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仅使你的新闻具有真实性、指导性,而且还要增强生动性,努力写出生动感人的报道来。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只有深入实际,经过艰苦细致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真实而又生动的新闻。许多新闻报道,尤其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之所以感人肺腑,就在于作者采访深入、细致,捕捉到了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再经过艺术加工,情凝笔端,致使人物栩栩如生,事实有情有景,生动而又不失实,感人而不虚构,逼真而不俗套。
  此外,要增强新闻的生动性,除了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外,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发展的观点,去采写正在产生着、发展着、不断变化着的事物,去采写新闻人物、新风尚、新思想。还要运用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原理,也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写出有特色、有个性的报道来。
  综上所述,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和生动性是缺一不可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离开新闻的真实性,就谈不上指导性和生动性;离开了指导性,其真实性和生动性就失去了意义;同样,没有生动性,其真实性和指导性所发挥的作用都要大打折扣。所以,在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要真正做到真实性、指导性、生动性达到完美的统一、融为一体,除了要掌握新闻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艺外,重要的还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过程,坚持“三贴近”原则,力戒浮躁、浮夸,不断提高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确保新闻宣传工作舆论导向的正确。
  (作者单位:安徽含山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