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 [从接受美学视角浅析党报新闻作品的亲和力]

  【摘要】在新兴媒体和各类晚报、都市报的不断冲击下,党报在增强其权威性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亲密关系。这需要党报借鉴接受美学研究法,坚持受众本位,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不断满足受众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进而改变其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增强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力。
  【关键词】党报亲和力 受众本位 接受美学期待视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介的传播模式已经从过去的传者本位转变为受者本位,再到现在的传者和受者的互动模式,以求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受众不仅是新闻信息流动的目的地,也是新闻作品产生的动力之一。因而,任何媒体和媒体人,都要考虑到受众的需要。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随着晚报、都市报的崛起以及各种专业类报纸的竞相登台,党报的优势在减弱,党报的市场也在缩小。在保持党报权威的同时,党报也要改革,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改变其千篇一律的刻板面孔,积极投入到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增强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力。
  
  一、接受美学简介
  
  接受美学理论是在20世纪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重点由作者转向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读者这一大背景下孕育产生的。接受美学理论是由德国教授尧斯和伊瑟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最根本的特征是把读者提到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主要探讨读者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文本未定性和意义空白。①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是以读者的阅读为前提的,而阅读不只是被动地等待和接受作者现成的提供,而是读者知觉创作的综合,同时是揭示和创造的过程。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原理,读者阅读时,主体心理上已有一个既成的结构,这种图式用尧斯的术语叫做“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在某种程度上,一个读者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已预先决定了他的阅读结果。虽然这同时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这正是千百年来,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认识和体会的主要原因。当然,读者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二、接受美学对党报新闻作品中亲和力的诉求
  
  接受美学其实是读者学,是研究读者的积极能动作用的科学。在接受美学理论中,读者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作者的地位,读者是使文本成为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依照接受美学理论研究法,当代新闻学与接受美学结缘,从接受美学理论中吸取营养,丰富、完善自己。按照接受美学的受众观,新闻作品创作出来只有被受众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新闻价值。所以,以受众为中心,把受众细分化,注重受众的反馈环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党报作为我国的机关报,一直以严肃的、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在当今报纸多元化、专业化的冲击下,以及在整个新闻传播体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逐渐趋于成熟的大背景下,读者已向党报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读者需要党报有一种亲近感。这就要求党报要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不仅要改进文风,更要从内容上贴近读者,尽量减少会议报道、经验报道等和人们生活不相关的新闻,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在报道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加紧密、亲切的桥梁。
  新闻报道具有亲和力,是指报道要使受众有亲切感、信任感、紧密感,喜闻乐见并愿意欣然接受,更希望与之建立互动的关系。而党报的亲和力实际上就是其报道要有一种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的人文关怀情怀,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以赢得读者的高度信任和青睐。②
  
  三、接受美学对党报新闻作品中亲和力缺失的启示
  
  在接受美学中,尧斯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和伊瑟尔的“审美距离”是接受美学研究法的两个主导概念。所谓期待视野是指艺术欣赏之前及观赏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心理上存在一种既定图式,这种图式就是观众的期待视野。③当一个读者拿起一部文学作品开始阅读时,他是张开他的全部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来迎接作品的,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的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特别是他的文学能力和接受水平,都会按经验所提供的暗示去解读作品、体味作品。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正好发生契合时,即“视野融合”,才谈得上理解和接受。因此,党报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
  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就曾指出:“有一部分新闻作品,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也有哗众取宠,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这种不良文风应加以纠正。”所以在报纸之间的竞争从过去的阅读率为王发展到内容为王,又到现在的观点为王的时代背景下,下一步的竞争就是报纸亲和力的竞争。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党报的改革出路也将会是主打亲和力这张牌,相信经过亲和力改革之后的党报将会受到大众的欢迎,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
  第一、版面要求新、求变。众所周知,党报一向以严肃性、权威性著称,表现在版面上,有时难免会让读者感觉呆板、乏味。所以党报首先要在外在的版面上换上新装,从而增强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党报的新闻纸变得具有艺术美。这样才能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变化。比如南京日报的改版:瘦型报纸、苗条身材;注重导读,方便浏览;颜色块与文字互相映衬;标题浓眉大眼,一目了然等,就大大提高了党报的亲和力。山西日报总编辑章勇思在一篇文章中总结到,党报版面的不断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要稿件的标题越来越醒目,图文并重意识越来越强烈,厚题薄文越来越时尚,版面导读越来越被看重,横向走势越来越明显,静态版式越来越普及。④版面是报纸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是报纸的窗口,求新、求变的风格特质极大地强化了版面语言的功效,增强了版面的整体感和艺术美,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党报亲和力的第一步水到渠成。
  第二、身子下移,视角下移。在新媒体不断孕育而生,各种都市报、晚报竞相出新出彩的形势下,党报能否一如既往受到受众的青睐,就要看党报能否满足当代受众的期待视野,所报道的信息和表达的观点,能否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并及时帮助受众解决他们亟待解决的困惑。
  党报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地深入群众、走进基层,亲自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倾听群众的声音,并反映群众的疾苦和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不能总是把关注点聚焦在政府领导或机关要员的各种会议、活动上,而是要把身子要下移,视角要下移,多多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采写出更多为人民群众服务并喜闻乐见的报道。结合南京日报改革来看,比如“三季度房价小幅回落”、“希望工程惠及3万学子”、“气温骤将,菜价平稳”、“国务院六大措施缓解‘电荒’”等诸多报道,内容紧扣百姓的需求,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围绕百姓关心的话题,并在重要版面予以刊登,报道方式上突出数据,如房价、菜价等用事实说话。这些都表现了党报的亲民色彩,无疑提高了党报的亲和力。
  第三、改进会议报道。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党报那种模式化、简单化的报道方式,越来越不能被受众所欣然接受。所以,党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多受众的青睐,就必须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硬性灌输的报道方式。变灌输式的方式为启发式的方式,变封闭式的方式为开放式的方式,变训导式的方式为引导式的方式。只有改变以往的这些报道方式,走亲民路线,增强报道亲和力,充分体现党报的人文关怀精神,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确保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
  除此之外,党报新闻工作者还要善于捕捉领导在会议上的精彩讲话,并以记者叙述的视角作出概括,使文章更具活力和趣味性。改进会议报道的报道方式和写作手法,突出新意,增强其趣味性和亲和力,才能把枯燥的会议报道写活,增强党报的可读性。
  第四、硬新闻软着陆。党报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特点决定了其报道内容以硬新闻为主。所谓硬新闻就是那些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政治性的时政新闻。党报要想把这些比较“硬”的时政新闻变“软”,就必须使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变得平民化和通俗化,突破“严肃时政新闻是官员的,轻松娱乐新闻是百姓的”思维模式。普通百姓也很关心国家大事,很想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但关键是党报要将这些政策性强的硬新闻用通俗的、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使硬新闻软着陆,这样读者才更容易接受。政策解读是党报的强项,也是党报的责任,应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一些重大选题,虽然不是具体的事件,但却蕴含着重要的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对人们起指导作用。对于这类报道,党报更选好角度,把握好尺寸,选择群众乐于接受的报道方式进行报道。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宣传工作,就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入手,从群众易于接受的事物落笔,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党和国家机关报的党报需要借鉴接受美学研究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坚持新闻受众观,以受众为本位,认识到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同时还要看到新闻媒体以及新闻报道本身的影响,传者和受者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组成新闻传播的基本框架。所以,党报要想在这个激烈的竞技场获胜,占领舆论制高点,就要在坚持其权威性的同时,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走“亲民”路线,努力争取更多受众的青睐。
  
  参考文献
  ①尧斯:《试论接受美学》,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2
  ②古华城,《报纸增强亲和力剖析》,《中华新闻报》,2003
  ③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④吴林飞,《从〈南京日报〉的“变脸”试论党报的亲和力》,《扬子早报》,2004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