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突发事件报道中电视记者的职业素养|十大职业素养是什么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公开制度的颁布,以及电视媒体采编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得以在媒体上呈现。具备声色画等各种优势的电视媒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电视记者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以我国电视媒体上近几年的突发事件报道为例,探讨突发事件报道中电视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
  【关键词】新闻职业素养 电视采编 突发事件报道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媒体的市场化进程,各地广电媒体陆续改革。伴随着转企改制而来的便是电视媒介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为了获得独家新闻,记者们奋战在第一线。
  随着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公民的知情权也被写进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一行政法规的颁布不仅为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保护了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权。
  过去,各种突发事件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禁区。近年来,在各种积极因素的推动下,使得我国媒体上的突发事件报道增多了,但是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当中存在的各种违背职业素养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电视媒体强烈的现场感,使得它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具有极强的震撼效果,因此如果记者的职业素养不达标,极有可能引起采访对象和受众的不满。
  
  一、电视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特殊作用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由于其强烈的“突发性”、“破坏性”和“灾难性”等特点,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①
  “非典”事件、汶川地震、南京7.28爆炸案……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天灾人祸不断,媒体记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事件前线。在各种媒体对突发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当中,现场感极强的电视无疑是受众获得强烈感官感受的最佳媒体。
  1、现场感强
  电视记者深入突发事件现场,通过采访、拍摄收集现场画面和信息,并在后期制作过程当中进行适当的剪辑,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这种现场感使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受众心理层面留下深刻的主观印象。
  电视媒体声色画俱全,受众仿佛置身事件现场,这是报纸和广播媒体无可比拟的。网络虽然也具有这些优势,但是由于接收终端的昂贵性、采编力量的薄弱等原因,使得电视在突发事件报道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时效性强
  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电视记者在现场把新闻事件的图像、声音及记者的采访报道等转换为电视信号,这种现场直播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现场直播可以实现新闻报道与事件发生的同步,这种时效性可以满足受众对事件最新进展的知情欲望。网络的动态新闻虽然也可以达到这一点,但是在我国,网络是没有新闻采访权的,它的新闻信息都是转载自传统媒体。
  3、运作成熟
  通过对“非典事件”、暴风雪灾害、汶川地震等历次突发事件的报道,我国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作为社会影响力比较强的电视媒体,也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汶川地震为例,在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央视通过连线现场、播发评论、场内外互动等方式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在以后的玉树地震等灾害发生之时,这种报道的模式得到了继承和完善,这也是我国电视新闻操作机制在探索当中不断成熟的体现。
  电视媒体的这些特性,使得它在突发事件报道当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使受众在欲了解突发事件时形成对电视媒体的路径依赖。
  
  二、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记者从事新闻工作所必备的素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既能体现一个媒体的采编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突发事件报道是一类难度系数较大的报道任务,它考验着电视记者的专业素质、责任意识、吃苦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
  1、快速反应的专业意识
  与会议新闻、赛事报道等可预知的事件不同,记者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之前缺乏一个完整的新闻策划,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对事件的采访过程中,如何快速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如何进行提问等对记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维护稳定的大局意识
  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破坏力”,极易产生巨大的社会震荡,如果媒体不负责任地夸大事件的“惨”象,一旦超过受众的心理承受力便会给社会和谐带来不稳定因素。
  因此,记者在对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应该传递一种必胜的信心和信念,倡导一种团结奋斗的精神,发挥报道的建设性作用。
  3、不怕牺牲的吃苦精神
  新闻采访有时候要冒风险,这就对记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取得成功。
  2008年的汶川地震当中,本该在事件现场进行采访的央视女记者徐娜,返回成都酒店,在现场连线过程中,她提供的不实信息遭到主持人的质疑,她的这种畏难表现受到观众的指责。
  突发事件报道、战争报道,都要求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访,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新闻工作的特点注定了记者这个职业的奔波性,吃苦耐劳是对记者这个行业的基本要求,多跑、多问、多看、多记、多想是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工作的基本功。1958年,周恩来在广东视察时曾经对记者说:“你们记者就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②。要酿出5克蜜来,蜜蜂要采集上千朵花的花粉,可见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就要有肯吃苦的精神。
  4、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突发事件常常带有极大的破坏力,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和报道的时候,既要作为一个职业人向受众传递信息,还要具备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事件现场,记者的采访可能会对刚刚发生变故的采访对象带来再次伤害,并且极有可能对救援工作带来障碍,这些都是不该发生的事情。汶川地震期间,中新社记者面对埋在废墟中呼救的学生,毅然放下了手中的采访工具,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虽然采访任务没有完成,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体现了新闻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人文关怀及其对职业伦理的恪守。③这种将群众的生命权至于自身利益之上的行为值得每个新闻工作者学习。
  
  三、加强记者职业素养的对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利益矛盾不断,加之近年来气候异常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因此需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这样他们才会处变不惊,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笔者以为,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强记者的职业素养:
  1、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加强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媒介的合作
  电视媒体无限制地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这就难免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出现诸如侵犯隐私、不当报道等伦理失范现象。④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媒介市场的管理与引导,改变媒介组织之间的无序竞争状况。
  由于信息制度的不公开不透明,以及对记者采编权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灾难常有,但灾难报道却不常见。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改革,我国媒体的灾难报道日益增多,而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其中,政府与媒体的沟通,以及记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也突显了我国政府在对媒体灾难报道管理上的不足与缺失。
  西方国家媒体不仅在长期的报道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可行的灾难报道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的灾难报道经验,政府也逐步建立了有针对性的灾难报道管理和规范体系。政府需要通过媒体将最真实全面的情况通报给公众,稳定社会情绪,而媒体更需要与政府官员合作,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⑤我国政府也充分意识到了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使得我国政府和媒体都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各自建立了一系列的预警机制。“非典”的肆虐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我国各地媒体在内部也不断进行各种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记者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能力。
  2、记者应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电视媒体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本职工作对社会民生的意义。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事件本身牵动着各方利益,尤其需要记者学会积极面对。
  因此,记者在采访之余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修养。一方面记者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理的严谨态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应时刻把握舆论的导向,不以惊悚话语传递恐惧,不夸大事实,而是要客观实在地报道事实,向受众传递必胜的信念。
  另一方面,记者还应该爱岗敬业,不怕吃苦。记者对新闻事业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旺盛的工作斗志,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新闻工作者还应努力使自己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更好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①周洋,《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J].《今传媒》,2010(12)
  ②邹雏,《新闻记者需要什么样的作风》,http://www.wgj.ks.省略/wgjw-
  sdx/dwdetail.asp?
  ③李安江 等:《记者忆述: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中新社,2008-5-19
  ④王睿,《新闻播报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分析》[J].《今传媒》,2010(12)
  ⑤赵山山,《西方国家对媒体灾难报道的管理》[J].《新闻爱好者》,2010(12)
  (作者单位:明光市广电局新闻中心)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