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要注重“情”的开掘:人物通讯

  【摘要】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七分采,三分写”。而十几年的新闻实践告诉我,采访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仅要用体力脑力,用智慧与汗水采访,还要用真心真情。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没什么捷径。特别表现在人物通讯采访工作方面,人物通讯应当比消息等其他新闻报道形式更注重“情”的开掘,记者要与受访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有可能打开受访者心灵的宝库,最终发掘到人物面对命运、经历的感情起伏,才能最终感动读者。
  【关键词】人物通讯 情感 开掘
  
  人情味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
  
  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是人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人情味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人物报道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指报道对象面对命运、经历的心路历程和感情起伏的过程。发掘运用好情感因素,是增强人物通讯可读性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它如春夜喜雨,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读者潜移默化,最终达到震撼心灵的作用。
  记者去年初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小燕子”重获新生》,主角是郎溪县南丰镇村民王德宏,眼部残疾,生活贫困,却于2008年收养了身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弃婴。他倾家荡产历经艰辛为孩子治病。在中国红十字会等部门的关心帮助下,解放军105医院为该重病女婴成功实施了手术,去年2月这个22个月大、乳名叫“小燕子”的女婴康复出院。是养父深沉的父爱让她走向新生,是社会大家庭持续不断的关怀让她走向新生。这篇报道选题新颖,内容深刻,结构紧凑。一幕幕悦人耳目的画面,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情节,高潮迭起,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刺激与艺术享受。
  该文在《安徽工人日报》刊登后,在当地引起很大的反响,宣传报道这样有人性光辉的人与事,给人启迪,很有意义。此后王德宏获“感动宣城十大人物”称号。该文之所以较成功,并不是刻意运用什么写作技巧,而是归功于采访者对被访者的“情”的开掘。
  
  让人物的事迹融合在感情的色彩里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名家采写人物通讯,总是注意巧妙地把人物的思想、事迹融合在强烈的感情色彩里,充分利用和借助情感的力量去感染、教育、鼓舞人。著名记者穆青曾说过,记者的感情要始终溢于胸中,时时流露笔端,只有和主人公息息相关,水乳交融,甚至掺着血和泪去写他们,才能使读者交织在感情的漩涡之中,拨动他们的心弦。
  2009年记者采写《奉献,不等企业做大》,是一篇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物通讯,体现当今时代的一些新的特征。写的是我省一名酿酒企业家徐莉女士,企业并不大而且刚起步,但她多年在安徽、河南共资助215个贫困孩子上学,不但给予他们物质的帮扶还给予他们亲人般的关怀。我认为这是个有时代气息,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于是便通过省妇联等部门与徐莉取得了联系,最终在她路过合肥时约见了她。在采访中我们紧扣主题引导她说出关键的情节与有特点的细节,注意人物的内外在气质,记下她有感而发每一句话,记者慎重而诚恳的态度得到她的信任,由于提问自然又紧凑,她渐渐配合采访,说了很多自己的奋斗故事,动情处流下了眼泪。我们很快摸索出她的情感脉络,也挖掘出她一些与孩子们互动情感的新鲜故事。这篇人物通讯在《安徽工人日报》刊发后,一些群众和一些受资助的家庭纷纷表示:社会上这样的企业公民是应该大力宣传弘扬的,宣传报道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精神,让人学习很有意义。
  
  运用一点心理技巧
  
  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和受访者都有着微妙多变的心理活动。作为记者,适当运用一点采访心理技巧,可以方便打开受访者心灵的大门。有经验的记者都十分重视在受访者面前的形象,从衣着、表情、态度、语气都作安排设计,以赢得对方的认同。记者应根据受访者的不同生活背景、文化背景,而调整印象管理。首先要有采访可能受阻的思想准备,要考虑到可能受到什么样的阻碍,怎么应对,可能容易得到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不容易问到,怎么问更自然……要有坚强的意志,相信自己可以完成采访任务,不停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相信自己的新闻价值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意义的,可以增强自己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力,使受访者受感染、认同记者,愿意配合采访。
  《让心灵回归之路不再艰辛》(发表于2011年3月28日《安徽工人日报》) 写的是一位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有适应性心理问题强戒女学员,也是一位有吸毒史的音乐学院毕业生,她交友不慎,追求刺激,染毒被强戒,自怜自哀不能与他人相处,无法适应强戒生活。经过一年半的心理矫治,终于找到真实的自我,心灵得以回归走向新生。
  为了突出新闻的故事性、教育性与服务性,记者要采访到涉及她隐私的感情故事和各时期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记者在进强戒所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穿了素净简洁而有设计感的服装。当见到秀气高挑的受访者,看到她受伤的眼神,记者控制住自己为她惋惜的心理,用淡定而和善的目光看着她,就像看一位老友。她是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表演与声乐拿手,记者也有学音乐的经历,也在音乐学院待过,就与她聊音乐与学院生活,并表露对她才能的欣赏。她一听记者也是懂音乐的人,而且还与她有那么多共同之处,也爱声乐爱打扮,与自己很类似。由于拉近心理距离,她开始聊了许多在音乐学院的风光事,渐渐被记者引入了正题。毕业了,找风光的工作难,不珍惜自我,又追求另类刺激,网上交友染指毒品,生活一泻千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特别注意用家常似的问话,要自然还要有感情色彩,让她感到记者对她的关心,由衷希望她走向新生,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她都感觉到了,对记者的问题也不排斥了,后来还是很配合的。当所里的心理咨询师、干警拿出她的心理咨询档案,她很配合地作补充。由于记者比她年长,又是女性,可以说一些贴心的话。采访后期都是她在说,她说她要好好找一份工作与父母一起生活,好好孝敬他们;她说她在强戒所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还学会了织毛衣;她说她有信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记者认真地听,并不时表示认同。这也是对她的认可与鼓励。由于采访成功,此稿写得情节生动感人很有故事性,把她通过心理矫治一步步走向新生的心路过程细细描绘,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作者单位:安徽工人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