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调查性报道的叙事视角 小说的叙事视角

  【摘要】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取决于通过叙述建构的客观效果,不同叙事视角的设置和运用对增强新闻事件的客观效果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大学生救人溺水身亡”调查性报道为研究对象,浅谈调查性报道叙事视角的类型和特征。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 叙事视角 客观性
  
  报纸所刊登的新闻事件都是通过言词(主要是文字)表达和记录下来的,新闻工作者(记者)通过新闻采访活动将采集的新闻素材经过言词文字叙述加工成新闻作品。因此新闻作品中就会存在“叙述”这一关键词,同样调查性报道也不例外。
  “叙述”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传达给信息接收者这样一个交流活动。在叙述活动中信息成为中介,“信息的发送者”就是事件的“叙述者”。叙述者在叙述一件事情时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是影响读者对该事情的认识及理解的主要原因。本文选取国内目前调查性报道成功典范的《南方周末》,并以其中一期的“大学生救人溺水身亡”调查性报道为例,重点探讨调查性报道的叙事视角类型和特征。
  一、调查性报道的叙事视角
  洛朗・理查森说过:“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也就是说我们了解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叙事。对于新闻事件来说,受众都是直接接触新闻报道,不是直接接触到事件本身的。新闻事件主要是通过言词报道给受众的,在叙事中采用什么样的叙事视角,直接关系到形成何种报道,进而影响到新闻话语构建之后的主流意识。
  1、叙事视角的内涵
  所谓“叙事视角”即叙述者观察和展开叙事的角度,是事件由“谁”来聚焦的问题。在新闻报道中每一篇报道都有一定的叙事视角,因为“当作者展示一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客观世界照搬到纸面上,而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叙事谋略来进行叙述”。
  2、叙事视角的类型及其含义
  不同的研究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叙事视角分为很多种类,其中热奈特将“谁说”即叙述者和“谁看”即读者区别开来,将叙事视角划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
  零聚焦叙事指叙事者知道的事比人物多,叙事者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内聚焦叙事指叙事者只说出某个人物所知道的,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外聚焦叙事指叙事者说出的少于人物所知道的,叙事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由于事件总是复杂多变的,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叙事意图,往往会将多种不同的叙事视角组合起来进行叙事。
  二、《南方周末》“大学生救人溺水身亡”调查性报道的叙事视角
  1、对该篇报道叙事视角类型分析
  仔细阅读《南方周末》的《“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这篇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报道,以热奈特的三种叙事视角的含义和特征为标准分析这篇文章,笔者认为这篇调查性报道在叙事视角上属于外聚焦叙事。
  在这篇调查性报道中,叙述者即《南方周末》的记者完全站在不参与、不干涉这个新闻事件的角度,他调查大学生溺水身亡隐情时,并不以其参与这个新闻事件的任何人物的视角去观察这个新闻事件的真相。记者在这篇调查性报道写作过程中主要将当事人三方(落水的大学生、捞尸人王守海等人以及事发时在场的渔民陈选德和陈恒云),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表现通过他们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大学生溺水身亡事件背后的真相。
  2、事件当事人三方言行举止表现
  救落水少年的大学生们的言行举止表现:救人者只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快乐少年,他们“高高跳起以非常潇洒的姿势插入水中,却跳入了深坑和暗流组成的陷阱”。11月2日,龚想涛比划着他当时入水的动作:‘我当时往后退了几步,然后往前冲,高高跳起,以非常潇洒的姿势插入了水中。”一入水,18岁的孔璇就感到自己在往江底沉。为了协助跳入水中的同学营救落水少年,水性不太好以及不太会游泳的孔璇、何东旭、孟亮雨等9名同学结成“人链”往江中延伸。人链散开的时候,龚想涛已经在岸上。他再次跳进了水里,往远处的李佳隆他们游去,但很快就失去了气力。并且被孔璇抓住了手臂。龚想涛吐了一些水和沙子出来后,要下水去找人,被韩德元拉住。
  捞尸人王守海等人的言行举止表现:下午两点半,捞尸人王守海接到同村陈兴的电话,说宝塔湾有尸体捞。王守海带上了自己的钩子。“三具尸体,都是我捞上来。”捞尸人王守海回忆说,“第一具穿的红衣服,第二具是白衣服,第三具是蓝衣服。”“红衣服”是陈及时,“白衣服”是方招,“蓝衣服”是何东旭。老师和学生们身上带的现钱不多,一共凑了4000块,先交给了陈波,在得到陈波允许后,王守海们开始了搜寻。“红衣服”陈及时的遗体在3点半左右出水。又半个小时后,“白衣服”方招也被找到。看不到钱,陈波给船上的王守海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停下来。在把方招的遗体放到岸边后,王守海们驾船退到了沙洲边上,他们蹲在船上抽烟,等着老板陈波的下一个指示。
  事发时在场的渔民陈选德和陈恒云的言行举止表现:从江对面的埠河镇过来卖鱼的陈选德、陈恒云正在渔船上睡觉。23日晚,他们打了一夜的鱼。被尖叫声喊醒的陈选德和陈恒云走出船舱,陈选德先把自己渔船上的救生圈扔了过去。又慌手慌脚地把船头船尾的两个锚升了起来,打算靠过去。“我腰上有伤,并且已经70岁,不敢下水。”陈选德说;而69岁的陈恒云事后对记者解释:“我真的不会水”。4个小时后,陈选德和妻子再次开着他们破旧的渔船来到宝塔湾卖鱼。“船刚靠岸,几个人从岸边冲到渔船上,我脸上就挨了三巴掌。”70岁的陈选德说。
  3、这篇报道叙事视角的交互使用
  由于调查性报道在揭露新闻事实真相、还原新闻事件发生过程时言词(文字)的局限,表述需要等原因,在叙述中常会做到叙事聚焦的变化,即将上述三种叙事视角交相使用。
  叙述大学生跳下长江拉成“人链”救两名中学生的全过程时,使用的是内聚焦叙事视角。这些大学生中有些是救人事件的参与者,也有是救人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每个人的叙述都是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出发的,是自己亲身参与的,或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既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也让读者对报道中的“隐情”的认识和理解变得更容易。
  如文中所述:拼命游了一阵后听到有人在岸上喊:“孔璇你干嘛往江心游啊?”、“站在岸边所看到的浅浅的江底只有几步,再往前,就是一个75度的斜坡,突然往下。”但龚想涛当时也已经没有了气力。“我当时心想,这是谁落井下石啊。”龚想涛比孔璇还要小一岁。经验丰富的冬泳队员韩德元事后描述说。“整个的救人过程就5分钟。”韩德元说。
  这篇报道的第一部分的结尾一段对该新闻事件引起的思考和发问则属于零聚焦叙事视角。 “都有谁参与了当天下午对溺水大学生的救援,渔民是否拒绝救人;在3名学生溺亡之后,在打捞遗体的过程中,“挟尸谈价”的真实过程又是如何……在那个悲伤而漫长的下午之后,诸多事实极具争议又有待澄清,一切都还远未结束。”■
  参考文献
  ①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②王蕾,《调查类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与事实建构》,《社会科学家》,2007(11)
  ③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张兴宇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叙事 浅谈 视角 浅谈调查性报道的叙事视角 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