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前景展望】南京网络问政2018关闭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网络问政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问政形式,在反腐倡廉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网络的虚拟性等固有特征也催生了网络问政的一些弊端,影响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本文着力于对网络问政的理论解析、现状分析以及前景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网络问政的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希望网络问政能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网络问政 发展现状 前景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网络问政正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新形式。在今年的两会中,有不少地区将网络问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一、网络问政的理论解析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此,笔者从传播学角度和民主政治层面对网络问政做进一步的理论解析。
  (一)传播学角度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络问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网络充当了媒介的角色,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与一般的传播过程不同,在网络问政过程中,政府并非绝对的传播者,而公众也非绝对的接受者,二者的角色是互换的。一方面,政府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广泛汇集民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同时保障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政府成为此过程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公众通过在网上发表自己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意见和看法,这些民意通过网络这一媒介传给政府,成为政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的重要手段,从而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公众于是成为此过程的传播者。因此,网络问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府与人民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
  (二)民主政治层面
  从民主政治层面看,网络问政是网络与民主政治实现对接之后为民意表达机制创造的一个新鲜、便捷、低廉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公众可以实现对政府的监督、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有效地保障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政府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民主是一种价值理念和公民权利,民主本质上是民众和公共权力之间的一种互动,民主是一种利益均衡机制和对权利的制约机制。”①这一点与网络的互动性特征不谋而合。网络与民主政治的对接极大地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推动民主政治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
  2007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就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通过互联网向全球“问计求策”,开中国省级行政区网络问政之先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时隔一年,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问候网友、倾听民意,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从而开启了中国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的一个崭新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问政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问政形式。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开始喜欢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呼声,而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将目光转向网络。政府官员通过网络倾听民意;人大代表通过网络采集基层选民意见建议形成议案向人大提交;政协委员通过网络获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因此,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得以解决,我国的民主政治正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迈进。
  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造福人类,但如果使用不当它同样会危害社会,网络问政亦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网民的素质、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影响到网络问政的发展,因此网络问政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产生了很多弊端。在此,我们分别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对网络问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积极方面
  1、政治领域: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人们对网络形成的新文化还缺乏了解,舆论影响力还不如传统三大媒介,那么在信息革命风起云涌的今天,社会大众通过网络实施的自由讨论,促成了包含利益要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公共舆论,这种信息通过一定的管道输入决策系统,或者作为影响决策的外部压力,形成了更具影响力的第四媒体”②。通过网络,政府机关仿佛再也没有了高高在上的信息门槛。“两会”期间,网民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交流,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国家机关也纷纷设立问政平台,综合考虑公众意见,通过与网民的互动实现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网络问政正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发挥自己在政治领域的功能。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世界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就曾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步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③在网络时代以前,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主要有,通过投票参与选举活动,通过听证会参与决策活动,通过各类会议和制度规定参与管理活动,以及通过宪法规定的各种合法化形式参与监督活动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公民参与政治的形式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互联网正在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政治空间里公民政治参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不足,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基层民主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2、社会生活领域: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出现在发展过程中在所难免,民生问题尤为突出,一旦不能及时解决,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网络问政的出现为政府与民众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官民关系,正因为如此,网络问政被称为“开启民生的钥匙”以及“一项民生工程”。
  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政府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动态,解决公众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和社会和谐稳定,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根本利益,这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消极方面
  1、问政效率较低,效果不明显。首先,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还不高,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和偏远地区,互联网的利用率还很低,这就直接使得网络问政缺乏必要的载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34.3%。总体来看,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但互联网的利用主要集中在东部、中西部的较发达地区,因此,网络问政发展的地区差异大,距网络问政全方位覆盖仍然“路漫漫”。
  其次,互联网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网络言论自由缺乏保证,导致一些人不敢说真话,吐真言;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使得一些虚假信息,偏激言论在互联网流传,严重挫伤了较高素质网民问政的积极性。
  2、对问政效果监督不足。好制度的实施还要借助于完善的监督机制,对网络问政的监督力度将直接影响到问政效果。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网络问政的效果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这使得网络问政有很大的随意性,具体表现在领导重视,事情就很容易得到及时解决,而领导不重视,效率相对来说就没那么高了。
  三、对网络问政的展望
  (一)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问政也在快速发展,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消极方面却不容忽视。究其原因,这与网络问政尚未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不无关系。由于网络问政制度化、规范化的缺失,部分网民肆意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民众,也有部分政府官员无视问政平台的存在,对网民的意见、建议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网络问政是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一方面,网民应理性地问,另一方面,政府应真诚地答。为此,我们广大的网民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网络问政的能力,而国家则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实现网络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常态化、规范化
  网络发言人实际上扮演的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中间角色,一方面要站在政府的立场,另一方面必须面对广大网民,因此网络发言人应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既要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性,又要与网民打成一片,善于运用网络语言与网民进行交流。
  网络发言人制度常态化、规范化的实现,首先要对网络发言人实行实名制, 为此发言人应该向社会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在遇到紧急事务时能够与民众有效沟通。此外, 网络发言人制度还要有强有力的问责制来配合实施,这样既能保障大多数网民的问题有问必答,又能真正架起政府与网民交流沟通的平台。
  (三)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网络问政要想真正影响政府决策,还少不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与传统意见领袖不同,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往往对网络有相当的理解,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对发表意见的网站有良好的关系和了解,通常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短小精悍,会制造话题,会选择吸引眼球的标题,而逻辑性的要求则不是太严密。反应快、用语奇、与网管关系好是网络意见领袖的基本要求。
  一般而言,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以其网络影响力成为意见领袖的知名网友,他们因经常存在于网络而成为主流;一种是专业知识分子,他们凭借其独到的见地赢得网民支持,往往因其专业性而发挥重要影响;最后一种是抓住当前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赢得众多网友支持的普通网友,他们的点击、跟贴、评论往往是网络问政发挥重大影响的基础。所以,政府决策要考虑网站的影响力、知名网友的兴趣、专业知识分子的观点、普通网友的关注点。
  结语
  网络问政,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正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在我国的政治、社会生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问政机制的不健全,网络问政还存在着很多弊端,这直接影响了网络问政的健康发展和我国民主政治进程,这同样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参考文献
  ①邹鲁清,《互联网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企业家天地》,2009(8)
  ②彭伟步,《从咖啡屋到网络公共空间――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2001
  ③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7
  (作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08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