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科技报道做“鲜活”:车车科技官网

  科技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相关报道的读者群也正日益扩大。地市党报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做好科技报道,把专业、深奥、抽象甚至是枯燥的科技报道尽量做得鲜活生动,通俗易懂,已成为媒体的共同追求。
  
  严谨是前提
  
  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严谨则是科技新闻的灵魂。科技报道的内容包括概念、原理、研究过程、数据、成果以及意义评价等,毫无疑问应该严谨,表述要准确无误,与事实相符;不可主观臆测,不可任意拔高,也来不得半点虚假、模糊或者似是而非。笔者在日常编审稿件中,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作者或出于对科技工作的热情,或不懂科技报道的规矩,常把取得了一点一般性的科技成果,说成是“攻克了世界级难题”;把在本地区、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成果,说成“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则把仅仅是理论上的应用前景,说成是即可实现的事实,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多少万元等等。这些同严谨相悖的现象,都是科技报道应该竭力避免的。
  然而,报道内容的严谨,并不排斥传播形式和手段的鲜活。严谨与鲜活既是一对矛盾,更是硬币的两个面。我们在科技报道内容把关方面要持科学严肃的态度,但在报道形式和手段方面则应积极追求更灵活,更通俗,更生动。唯有如此,才能在理性上保证报道内容的真实、准确,在感性上保证报道的具体真切。当然,这种对鲜活的追求,是以严谨作为根本和前提的,倘若离开严谨谈鲜活,则无异于缘木求鱼。但如果只有严谨而不求鲜活,那么科技报道将等同于学术论文,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就要大打折扣。
  
  贴近是关键
  
  当今时代,世界科技日新月异,新发明、新发现、新创造、新成果层出不穷。科技报道要做鲜活,如何在海量科技信息中选择“报道什么”十分重要。从受众阅读心理分析,“贴近性”应该作为科技报道选题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选择报道内容。
  一是着重报道同本地读者关注度密切的科技人物。地市党报的科技报道,不但要以人为中心,而且要选取同本地读者关注度最为密切的科技人物作为报道重点。根据这一原则,《衢州日报》科技版今年开设了一个“衢州专利档案”专栏,系统介绍本市近年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比较重要的科技项目。这个专栏怎么做?编辑部一开始就有清晰的思路:围绕科技人物报道科技成果,更多地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这个专栏至今已介绍了近50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科技人物。这些人物同《衢州日报》的读者呼吸着同一片土地上的空气,操着同样的乡音,因此,读者对他们感到既熟悉又亲切。
  二是着重报道同本地读者关注度密切的科技事件。美国科学家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有进展,德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探索方面有突破,日本科学家研制出了超级机器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科技界的重大新闻,但它们离衢州的老百姓相对远了些。相比较来说,2006年衢州市科工会期间,全国85家高校院所带着1200个项目,在衢州摆摊吆喝;森林覆盖率达70.9%、全市森林面积达59.23万公顷的衢州市,装备了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龙游县发现了一片33.46平方公里的富硒区域;等等。这样的科技新闻无疑更被衢州读者所关注。对上述新闻,《衢州日报》的科技报道不惜版面,浓墨重彩,既有动态跟踪,又有背景链接;既有记者见闻,又有专家访谈;既有现象介绍,又有意义阐述;既有文字,又有图表。社会反响较好。
  三是着重报道同本地读者关注度密切的科学现象。2006年10月,江山市连续发生了数起“怪事”:没有任何先兆,好好的稻田就突然塌陷下去,形成直径、深度达2-10米不等的一个个深坑,一时有点人心惶惶。《衢州日报》立即在科技版推出了组稿《江山屡现地坑之谜》,采用大量权威统计资料,系统介绍了近年来江山市发生的类似地质灾害,并请国土资源局有关专家详解了发生此类地质灾害的原因:江山市属石灰岩为主的岩溶地貌,地下溶洞众多,地下水及地球引力的多重作用,引发了地面塌陷。这组稿件从科学角度解疑释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起到了“启发民智,稳定民心”的作用。
  
  通俗是根本
  
  科技报道涉及科学领域广泛,专业性强,而枯燥、晦涩、乏味的报道会令人望而生畏甚至生厌,所以科技新闻要做得通俗,既十分重要,也有方法可寻。最主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老百姓的视角切入,用“非科技视角报道科技”,即从对科技知识了解不多的普通读者关心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报道科技新闻。
  所谓深入,是对新闻采编人员提出的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意识地多多涉猎科技知识,在报道某一题材前,事先储备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衢州日报》记者在报道《江山屡现地坑之谜》时,就专门借来了相关书籍,对地质变迁、地貌演变等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对板块碰撞、岩溶等概念也能略知一二。由于准备工作做得较充分,对报道对象和题材在动笔之前差不多已胸有成竹,写作时就显得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所谓浅出,就是要把报道内容“翻译”成老百姓的生活语言,通晓、明白地表述出来;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把深奥难懂的术语、概念和科技成果形象而准确地解释、描述出来。《衢州日报》“衢州专利档案”专栏在介绍民营企业主包立根发明“竹醋液”的一篇文章中,记者为了说明具有广泛用途的竹碳产品不菲的价值,把竹碳产品比作“黑钻石”。在介绍龙游农民刘小军发明“拉网鹅卵石路面”经历过多次失败终获成功时,作者用了《刘小军的“前六个馒头”》作标题。这些比喻手法的运用,既贴切,又通俗、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科技报道“通俗化”时,须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通俗”而不要“媚俗”甚至低俗。曾有媒体报道,霍金来华访问时,随口说了句“喜欢中国的女孩子”,结果被国内不少媒体大炒特炒。这既表现了一些媒体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也说明其在新闻价值观方面格调不高。
  二是科技报道的娱乐化要适度。科技报道虽然为了让受众喜闻乐见而需要注入一些人文因素和娱乐因素,但毕竟科学报道具有理性特征,绝不能像报道娱乐明星那样报道科技人物,绝不能像做社会新闻、娱乐新闻那样做科技新闻,否则就失去了科技报道的灵魂。
  三是不要让伪科学、封建迷信等钻空子。比如前几年盛行过一阵的伪气功,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星座(相)学”等等,作为主流媒体的地市党报,均不应为其提供生存之地。

推荐访问:鲜活 报道 科技 如何把科技报道做“鲜活” 科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