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演奏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焰火》】 德彪西前奏曲焰火

  摘要:本文以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的风格的形成背景和演奏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对《焰火》在音乐风格和演奏方法上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德彪西;象征主义;印象主义;钢琴前奏曲;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通往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桥梁,他不仅广泛吸收东方音乐的特点,寻找新的音乐语汇、新的音响效果,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富于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及各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在较为狭窄的弱的范围内充分挖掘了内在深层的各种表现音乐的可能性。
  《24首前奏曲》是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的顶峰时期,也是他钢琴音乐创作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及其美学思想。其中的最后一首《焰火》是篇幅最长,最具表现力,也是德彪西在钢琴音乐创作上日趋成熟与完美的代表作之一。
  
  一、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风格形成的背景
  
  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与当时的美学思想、法兰西艺术的民族精神及整体音乐表现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他的美学思想受到了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的美学观念的双重影响。
  1.象征主义诗歌,强调以暗示和象征手法表现事物,以对事物的这种非直接表现为美。德彪西认为:“音乐应该以温婉的方式给人以快感,在这个范畴里很快可以找到伟大的美……。美必须诉诸于感观,必须给我们一种直接的享乐,必须不用我们费力就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或使渗入我们心中。”
  2.另一方面影响来自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画家在艺术中尝试表现光与色彩变换的美,反映作者在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感觉印象。德彪西受其影响,打破了传统浪漫主义音乐以“情”为美的原则,在现代的起点上找到了另一美的象征:色彩。
  3.在这些美学思潮影响的同时,德彪西也非常重视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他认为必须继承法国音乐的民族传统,在创作的美学原则方面,也遵循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古钢琴学派,继承并发扬他们那种温柔、优雅、精确的抒情音调以及纤细、富于色彩和装饰美的艺术风格。这使得他不可能使用很大的音响,而是在轻柔的音响范围内寻求细腻雅致的美。
  德彪西前奏曲表现题材最主要的是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音乐风格宁静、含而不露、低语婉述,这使得他在力度结构上不可能使用强有力的音响及夸张对比。而是在幅度小、层次多,以及在低力度域中短促突强的“闪烁”等等,在瞬息万变的细部力度层次中展现出极为丰富的表现力。
  
  二、演奏德彪西钢琴作品中应注意的问题
  
  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声音特征:轻薄纤柔、粘合朦胧。力度范围整体控制在弱甚至很弱之内,并在此范围内变化出千千万万的层次,因此不能有任何部位的打击发力,而应该完全放松手臂以及手腕,将温和的内力贯通到指尖,以指尖极为敏感的控制力变化出细腻的力度表现。
  1.色彩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最具表现力的音乐语言。在演奏他的作品时,我们必须给予音色上的明暗变化更多的注意,而不是只有单一的力度强弱,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力度标记,也会有多种完全不同的色彩感,因此,演奏者应运用不同的触键,挖掘不同力度上的色彩表现。
  2.德彪西音乐层次变化奥妙委婉又朦胧悠忽,旋律抑扬顿挫且捉摸不定,呈现出瞬间的色彩变化与整体的不间断流动相结合的结构特征。因此,演奏者应以声音的不断变化为原则,将身体各部位处于放松贯通,但始终是积极敏感的状态,灵巧地塑造出变化莫测的力度结构。
  3.在德彪西音乐中弱成为表现的中心,强的闪烁成为渲染宁静音乐氛围的衬托,强成了弱的铺垫。因此,演奏者在表现强时不可以过分渲染,而应把握好恰当的分寸,使之为前后弱的声音表现起到烘托作用。
  4.德彪西把音层扩展到更大的音域范围之内,音区的极端性使音层更为分离。因而,在音响上应该具有不同力度的同时具有不同的色彩,每个声部的力度起伏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很少出现力度上的“齐奏”。因此,在演奏时不仅要在某以时刻同时发出的音上做到纵向上的层次区别、且在横向的力度线条及色彩上也要保持各自独立的变化趋势。
  5.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中音乐表现的注意力是放在局部细节的色彩上,而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予以充分完整地展开。同时发出一组音在产生瞬间即行消失。因此,在演奏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时应集中注意力去体现这些瞬间即逝、变幻莫测的音响,把握好局部细节。
  
  三、《焰火》演奏诠释
  
  《焰火》以李斯特式的辉煌炫技与妩媚细腻的音色当之无愧成为德彪西钢琴音乐中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充分体现德彪西在演奏技术上的卓越贡献,也是在他全部作品中,唯一一部自己对李斯特魔术般技巧独到见解列为首位的作品。
  作品表现的是一场幻想中的盛大的焰火晚会,并且用生动且细腻的手法描绘了晚会上的声音、光亮、色彩、气氛甚至是情绪,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听觉,从而导致视觉上的幻影,开启了听众丰富的想象力。
  在开始的引子部分,运用了密集的重叠交替的音型作为背景,营造出被神秘笼罩着的夜色,这里的音色是轻盈,朦胧。手指动作一定要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指尖要平贴在键面上,轻轻的压下,声音不能完全到底,这样能控制力量并节省时间,使声音轻盈灵巧地快速进行。由于不同的手指天生力量的差异,为了音色的均匀,我建议左右手都用123的指法弹奏,弱音踏板要从开始一直踩到第14小节。在此音乐背景上的远程大跳八度及二度应以手指带动手臂左右灵活的挥动,犹如明亮的夜空中闪烁的星星,音色柔和,指尖应轻柔的触摸带起琴键,由于此处的准确性是一技术难点,用多加练习右手,直至准确无误。(见谱例1。)
  
  谱例-1
  随后的刮奏象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宁静的夜空,伴随着20小节的托卡塔式连接句的渐强,隆重的焰火晚会终于拉开了序幕。这里要求轻巧快捷的的触键,在微弱力度中,以牢靠的指尖灵巧的奏出清晰的旋律,可用踏板在每一拍的开头点一下,营造火苗左右摇晃的视觉幻影。突然一条华丽的竖琴般的音型在双手间上下流动,好似瀑布一样的焰火从万丈高空不断的倾泻而出,音色是明亮耀眼,指尖的力度要随之加大,但不可浑浊不清,还是在颗粒性前提下,由手臂带动手指快速的跑动,产生瀑布轰鸣的音响效果。在瀑布音型的背景下,低音声部点缀出了短小的动机式单音音型,如同号角声一般。(见谱例2。)
  
  谱例-2
  渐弱后的补充段时,以主题材料构成的装饰性音型在高音区上下跳动,音色晶莹剔透,好像教堂里美妙的钟铃声在空中飘荡。这里的音乐还是延续了之前的流动为主,但琶音部分由之前的双手改为左手单手弹奏,这样加大了难度,应多单手练习左手的均匀性,右手的旋律是德彪西惯用的典型音色,明亮而不尖锐,声音不能全部到底,需要稳固的指尖有控制的触键。(见谱例3。)
  
  谱例-3
  随之而来的块状音型47小节作为第一个对比性的音乐形象,它采用了纯色彩性的柱式和声与二度音程,节奏急促,好像广场上涌动的人群与兴奋跳跃着的孩子们。此处力度变化频率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为的是追求表现光线与色彩的瞬息变幻,力度线条始终保持着不断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流动状态。(见谱例4。)
  
  谱例-4
  53小节到54小节处,在低声部很弱的D音处使用了“任其振动发声”的术语,我建议在此使用延音踏板的同时也要立刻用上弱音踏板,与前面的相距六个八度的高音处强的音量作鲜明的对比。(见谱例5。)
  
  谱例-5
  接着是57小节是另一种展开的音乐形象,音乐舒展柔和,仙女散花式的焰火轻轻盈盈地飘然而下,这里须用指腹轻柔地在键上滑动,下键不可到底,小指要每一拍开头稍加强调,以突出旋律,音乐就显的妩媚动人。
  之后的华彩乐段61小节是有双重调性相互交替而成,应在和弦处用延音踏板使产生宽泛的音响空间,随之而来的上行双刮奏,德彪西运用了大调式和五声调式,使调性上产生音色的对比,使人联想到两条蛟龙在云海中翻滚嬉戏的影像。音色柔弱而不飘虚,手指须很自然的沉下臂力,贴键演奏。(见谱例6。)
  
  谱例-6
  主题的再现出现在第65小节,这是主题的第一次变形再现。接着是另一个变奏性质的插部,运用主题材料片断进行变奏,很快的进入主题的第二次变形再现琶音音型由的向高,情绪愈加激昂。为了获得混响的效果,要将每一小节的低八度bB踩上延音踏板直至休止符,一定要营造出轰鸣的效果。乐句在反复之后,逐渐形成了全曲最为壮观的高潮部分,大合唱式的强奏和弦闪耀爆发,充满着丰富的音响光彩。这里虽然是强奏,但是绝不能出现敲击性的声音,应该用坚固的手指加上背部传送到手臂的重量触键,让音色在强壮的爆发中放出光泽来。而后的黑白键的刮奏,从高到低,由强到弱,暗示着焰火晚会的结束,恢复到往常的寂静。尾声中法国国歌《马赛曲》犹如遥远天际传来的清脆号角,慢慢的消失在无际的天边。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徐洁.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力度风格的演奏诠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3).
  [3]徐洁.德彪西钢琴前奏曲[J].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4).
  [4]老洪慧.德彪西印象派作品风格的缩影――钢琴前奏曲《焰火》[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3).

推荐访问:前奏曲 焰火 演奏 如何演奏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焰火》 德彪西前奏曲焰火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