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杆舞 黔东北土家场院上的“金钱杆”

  在土家族场院中常见的“金钱杆”,是黔东北地区江口县及周边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一门自成体系、参与人数最多、有一旦一丑双旦双丑多旦多丑竞舞等形式的土家民族民间文体活动。它集舞蹈与健身于一体,又名霸王鞭、赶山鞭,在民间也叫“莲花闹”。 打“金钱杆”时,参与活动的男女边打边跳边唱,互相对视舞蹈表演,或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唱跳,堪称“中国南方二人转”。 2007年,江口县的“金钱杆”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在秦末楚汉战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武艺超群,善于使鞭,深得百姓崇拜。项羽死后,荆楚之地的百姓为纪念他,便模仿其舞鞭的形象来展示自己的威武和勇敢。经过不断传承发展,更多地演变为歌颂幸福生活和甜蜜爱情。传说充分体现了“金钱杆”与劳动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表明“金钱杆”有着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在打“金钱杆”活动中,除了配放音乐或敲击鼓点节奏的器具外,无论男女都会手握一根长1米左右的紫竹。竹子两头削凿穿孔,横扯,顺挂着两串小钱,形成交叉的十字架,以便舞蹈时拍打,互相冲击产生出多种声响,与唱歌的节拍韵脚合拍;杆的两端还系着红绳飘带,随舞姿飞扬,别有风趣。另外,对于活动场地的质地、面积大小都没有严格要求。这种“低门槛”的特征,使其具备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成为大众性活动的先决条件。参与者一手握住杆的中部,通过握杆前臂的旋内、旋外,腕部的内收、外展等动作,配合下肢步伐,使杆的两端按一定节奏分别击打左右两肩、左右两腿及腾空跳起之后脚,或是身械协调地、有节奏地完成其他难度不高的多种动作,是一种典型的“有氧运动”。由此产生的响声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并与身体活动高度协调。
  在中国传统的健身理论和健身术中,敲击和拍打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被实践反复证明、很有效的健身方式。“金钱杆”活动将这种敲击的健身方式与强调身械协调的全身性运动结合起来,提高了强身健体的功效。这项运动可以根据运动者自身情况来调控,有很强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健身、健心效果,是男女老少皆可从事、并乐于从事的活动方式。
  通过考察和研究,有专家认为,既要高度重视“金钱杆”活动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已经形成的一些较为常见的动作,和独特的运动风格;还应当看到,上述技术性特征使得“金钱杆”的表演动作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和再创造的空间,即在其多年形成的技术原则的指导下,创编出多种多样的新动作,使其内容更为丰富。
  “金钱杆”活动多数情况是多人参加。参与者既可随队伍一起自始至终参与活动,也可以中途加入或视自己体力情况而退出;按同一节奏完成各种动作。参与者之间不存在胜负的功利争夺,没有竞技体育中必然出现的激烈对抗与冲突,没有为实现竞争目标而导致的身体极度疲惫和情绪高度紧张。目的在于活动过程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身心愉快和实现的情感表达;是一种典型的无功利、至少是少功利的“人类游戏”活动。这一特征,正是与竞技体育文化的差别所在,使其在体育领域中占有了不可缺少的一席之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打“金钱杆”活动中所追求的精神,主要表现为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人际交往、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等。它是人们的身体活动和情感表达相结合的一种文化活动。(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推荐访问:土家 场院 金钱 黔东北土家场院上的“金钱杆” 黔东北土家族金钱杆的价值 金钱杆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