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关系

  研究世界史的学者都发现,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大帝国,但多在分裂后,就不再能恢复统一了。例如,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而唯独中国,不论怎么分裂最终都能恢复统一。是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深究中国终能“分久必合”之道理,除了文字外,其实是来自文化的因素,即中国的王道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编者)。什么是王道文化?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和“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尚书・洪范》。因此,王道具有几项性质,一是须自我修养的“克明俊德”;二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和睦和平;三是要无私和公允的“大我精神”。   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产生,根据古史传说,并不是来自暴力的征伐,而是来自重大民生的发明。《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有巢氏,无食果、菰、蟀、蛤,腥臊恶臭,而上海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庖羲氏发明畜牧,神农氏发明农业,轩辕氏发明车子,嫘祖氏发明丝织,仓颉氏发明文字。   至轩辕氏皇帝发生征战,乃因“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成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记》)。   王道不是没有征伐,但必须是平民伐罪,或者为了和平而“以战止战”。中国的王道文化向来是反对以劫掠为目的的战争,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元曲,充满了反战的和平思想。   有巢氏、燧人氏等,只能是氏族共主,而有经常替换的古代氏主,至夏、商,共主的地位才得以长期化和稳定化,直到周建立宗法封建。氏族社会的凝聚是依赖血缘关系,宗法封建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团结这样的血缘关系是“亲亲”,要“亲亲”就得“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说:“亲亲,仁也。”(《孟子・告子下》)《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所以,王道的和平还具有“亲亲”的性质,而有孔子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中国文化对外要和平,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李氏》)故王道是自我要求和自我修养,而不是靠武力征服的“罗马的和平”或“美国的和平”。对内要和平,就要统一,统一就是“太平”。这种追求和平、追求统一的文化,当是中国历经变乱终能“分久必合”的动力。   台湾大都是由大陆移民过来的各族人民,其中以闽粤两省最多,多属汉族,其中占75%的闽南人,又称“河洛人”。台湾汉族代表祖居地的堂号多细水、颍州、汝南之类,不但不是台湾地名,也不是福建地名,而多是河洛一带的地名。“河洛”一词见于《史记・封禅书》曰“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乃指夏、商、周,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易经・辞传上》云:“河出图,洛出书。”河洛文化乃是“易”卜筮的文化。“易”经周的人文化而有“礼”,周东迁后,“周礼尽在鲁矣”(《左传・鲁昭公二年》),而有孔子儒家。   至晋“永嘉之乱”,“河洛萧条”(《晋书・桓温传》)、“河洛丘虚”(《晋书・孙楚传》),河洛人入闽,所居地称“晋江”。唐中叶,公元676年至678年,陈政以鹰扬将军戍闽,陈政殁,子陈元光继其位,680年,潮州叛变,陈元光平定潮州,请置漳州府,后人感念尊称为“开漳圣王”。唐末,889年至904年,王潮、王审知兄弟任福州威武节度使入闽,王潮殁,弟王审知继之,被封为琅琊王。五代十国时,则自主为闽王,陈元光父子、王审知兄弟皆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固河洛人也。南宋朱熹长期在福建讲学,形成闽学,漳、泉、晋江子弟多其门人。至郑成功、陈永华来台,开科举、兴学校,闽学来台。朱熹注《四书》亦随闽学入台,台湾遂为海上中华。   近代中国由于工业落后,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而沦为列强争逐瓜分的半殖民地。知识分子丧失民族自信心,为救亡图存,在尝试错误中摸索前进。改革开放30多年,大陆务实的“摸着石头过河”,依赖自己的条件和方式崛起。“现代化”已不再是中国人高不可攀的梦想而已。但是,至今中国尚未统一,国际上恒有敌意的“中国威胁论”仍存在。考察近代中国历史,似乎只有割地赔款,甚至屡遭列强割裂。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维护国际和平,反对侵略,中国牺牲惨重,贡献良多。至今,中国也从未对周边国家作过任何掠夺,只有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经济,以自己人民勤劳的血汗提供了发达国家市场的廉价商品,更从未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所以,问题不在“中国威胁论”,而在于西方个别国家的价值观,那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霸道文化。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把地球的进化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物质进化时期;二是物种进化时期,而有物竞天择;三是人类进化时期,当“以互助为原则,国家社会者,互助之体也;仁义道德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孙文学说》第四章)孙中山进而批判这种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为帝国主义张目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说:“动物之强弱,植物之荣衰,皆归之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进化学者遂举此例,以例人类国家,凡国家强弱之战争,人民贫富之悬殊,皆视为天演淘汰制公例。故达尔文之主张,谓世界仅有强权而无公理,后起学者随声附和,绝对以强权为世界唯一之真理,我人诉诸良知,自觉未敢赞同,诚于强权虽合于天演之进化,而公理实难泯灭于人赋之良知。故天演淘汰为野蛮之进化,公理良知实道德文明之进化也。社会组织之不善,虽限于天演,而改良社会之组织,或者为人为之力尚可处乎?”(《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批评》,1912年10月15日至17日演讲)   孙中山在《大亚洲主义》(1924年)的演讲中,也区别了东方王道文化和西方霸道文化的不同。他说:“我们现在讲大亚洲主义,研究到这个地步,究竟是什么问题呢?简而言之,就是文化问题,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冲突问题。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   孙中山认为王道就是讲仁义道德,是讲和平的,中国应该把和平的王道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国,并谆谆告诫中国的后人说:“如果中国强盛起来,也要去灭人国家,也去学列强的帝国主义,走相同的路,便是蹈他们的覆辙;所以我们要先决定一种政策,要济弱扶倾,才是尽我们民族的天职。我们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对于世界的列强要抵抗他,如果全国人民都立定这个志愿,中国民族才可以发达;若是不立定这个志愿,中国民族便没有希望。我们今日在没有发达之先,立定扶倾济弱的志愿,将来到了强盛时候,想到今日身受过了列强政治经济压迫的痛苦,将来弱小民族如果也受这种痛苦,我们便要把那些帝国主义来消灭,那才算是治国平天下。”(《民族主义・第六讲》)   所以,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的崛起,而是和平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王道文化的复兴,是道德文明的复兴。   10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正式号召全球中华儿女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并向两岸同胞呼吁:“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   两岸同胞本来就是同文同种和血脉涌源来自河洛的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能“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以中华文化统合两岸,完成祖国的统一,重现中国的太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恢复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复兴中华文化的道德价值。

推荐访问:复兴 民族 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的富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