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的帆 文化产业扬起民族复兴之帆

  摘要: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尊重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盘活我国的文化资源存量,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稳定国民经济及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存量;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93-02
  
  “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反映出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当今时代,愈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文化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和价值观被世界认可的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已经形成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中,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7。截至2005年,中国的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位列世界第57位,文化竞争力指数居第24位。然而据测算,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是2.45%,而同期,这一比重在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则起码高于15%。[1]
  可见,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的我国文化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认识文化和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盘活国家文化资源存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下面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把握文化产业自身特点,盘活文化资源存量
  1.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文化产业与传统农业和制造业不同,有着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因为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富于创造性的个体,其产生和发展要依靠人力资本与人的创意,和教育功能的发挥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对一国的文化体制有较强的依附性。一方面,如果没有必要的制度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不可能催生出艺术造诣深厚的大师级艺术家。因此我们需要能够持续激励创新、同时自身模式也能不断创新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化产业制度模式。然而另一方面,即使有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我们也不可能设想在一夜之间,神州大地上就出现一大批享有国际盛誉的艺术家。有了肥沃的土壤,优良品种的培育仍需假以时日。良好体制机制的作用,需要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才能缓释。因此,作为一个投资风险大、见效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脚踏实地练好内功,以求得创造性的个体和体制机制之间的正反馈循环。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性的个体是文化产业最本原的微观主体,文化体制机制是文化产业的宏观环境。只有微观主体和宏观环境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才能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容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产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
  2.文化产业更注重其发展的内涵和质量
  当前全国各地竞相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希望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我们必须肯定其初衷是好的,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对于集聚文化资源、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拓宽文化产业生产和销售渠道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各地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用发展制造业的“大运动”模式来发展文化产业,“大干快上”地谋发展,这种缺乏科学精神的盲目冒进容易造成文化产业结构趋同,项目重复建设,互补协作性差,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能的低下,反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文化产业的产品与普通商品生产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内容产业,即信息的生产而不是物质的生产,因此相比制造业,更注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
  近些年来各地发展动漫产业的积极性较高,当前我国有三十多个动漫产业园区和十七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为了防止基地过多过滥及走向同质化,2009年文化部停止对新增动漫基地的审批。重新梳理在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对其进行验收评估,并结合文化产业结构总体布局,新增部分重大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是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兴建文化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集聚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园区内各合作方畅通的销售渠道和积极的交流与对话,共享社会关系网络、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共享市场机会并分担风险,即在市场规律下实现艺术生态和产业生态的完善和链接,并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以“文化”作为核心生产内容的文化产业集群,更需要区域文化的支持系统。文化产业与区域内经济和社会之间内在联系高度密切,单个的文化组织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形成紧密合作共同发展的态势,既需要市场机制和产业法规等文化制度的完善,更需要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文化环境氛围,以及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宣传的自身文化品格。这些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进一步盘活文化资源存量
  我们不能一谈到中国的文化,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没错,但是有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有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等于就是有了强大的文化产品竞争力,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国。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如果不善于挖掘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反而会被其他国家所牵制。如迪斯尼公司将我国古代民间传说《花木兰》按照欧美人的文化心理和接受习惯改编成卡通影片,在欧美市场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并返销回中国。这就是文化市场上的“移花接木”,也就是挖掘别国的文化遗产,按照较大市场上受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进行内容和技巧上的处理,以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市场营销意识成为全球文化市场上的大赢家。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金矿”,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勘探与开采,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别国来“借花献佛”。在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发展重要途径的今天,正确认识“文化资源商品化”,按照文化产业自身的规律,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商品开发,是所有投身文化产业的人不可回避的课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实行新的“文化闭关锁国主义”和政策。文化产业极大地依赖于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彼此吸纳和辐射,对于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要施行“拿来主义”:只要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利于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提升民众的精神力量、提高全民族素质,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文化成果,我们都要敢于、也善于“拿来”。综观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上凡是国力昌盛的朝代,也是在文化政策上最开明、与别国和地区文化交流和激荡最多、最激烈的朝代。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更要求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既符合WTO规则,又能顺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既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存量,又能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不断赋予中国文化产业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无论未来世界的格局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对话,我们都应该有自己卓越的文化建树,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夯实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种种迹象都表明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放缓趋势,已经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带来深层次的冲击和震荡。对于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在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影响,其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小觑,但总的来说冲击不大。
  从亚洲近邻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日本和韩国都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基于“口红效应”,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为本国21世纪的基本方针政策,实现了从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向“自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成为了文化产业的实力大国,国家综合实力得到飞速提升。它们都是在经济危机期间抓住了机遇,获得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由此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目前我们处于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应该有非常作为。
  目光再投放到国内。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投资消费比例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由来已久,且近年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对消费环境的不利影响。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依附性,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盈利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工业高度发展所支撑的整个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们高水平的消费,所以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对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政策、制度环境有更大的附属性和依赖性,这必将在文化产业前行的道路上形成不可避免的羁绊。不过自2008年政府相继召开多次会议,讨论应对汶川大地震后和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的适度调整加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自调节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与眼下全球经济复苏速度趋缓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由回升向好向平稳较快增长的转变,经济运行完全符合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也就是说,这场全球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其对于发达国家影响之深、之广。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们的文化产业也不会受到太大的不利影响。如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笼罩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却风景独秀,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GDP增幅10个百分点,仅网络游戏一项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250亿元之巨,就是明证。即使日后的影响有待观察,我国政府也可以借鉴日韩的经验,迎难而上,如果应对得当,完全可以在夯实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求充分发挥文化这一“软实力”对国民经济稳定及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所具有的特殊巨大作用。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胡锦涛在会议上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从而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化,承接着我们的过去,反映着我们的现在,也预示着我们的未来。当前我国文化形态呈现出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相互交织、交融激荡的复杂局面,借助于市场机制和高科技手段,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强势经济体的异质文化蜂拥而至,又进一步加剧了与我国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音频广播、网络电台、网络视频等更加新颖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和众多的文化业态和平共处,需要政府部门针对不同文化形态和业态的特点,制定出差别化的发展方案,以尽最大可能适应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极大地满足不同层面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并提升综合国力。21世纪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多方面的携手并进,而文化产业就是扬起民族复兴之帆。国内外经验均表明,在产业发展环境尚未成熟时,政府的强力推动是迅速启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代表了政府的指向,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要强化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而排斥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对于就我国目前而言尚不够成熟和完善的文化产业,更需要政府做出前瞻性的、卓有成效的作为。
  
  参考文献:
  [1]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文化产业创意无限,市场无疆[NS].中国新闻网,2010-8-5.http://www.省略/cul/2010/08-05/2448932.shtml.
  
  作者简介:郭天珞(1977-),女,安徽黟县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推荐访问:扬起 文化产业 复兴 文化产业扬起民族复兴之帆 民族文化产业 扬文化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