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回国的诱惑_中国经济周刊订阅

  《中国改革》   2011年第12期       2012:什么样的“顶顶层设计”   2012年,中共十八大将召开。由于执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其五年一次的党代会对于中国经济周期,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
  对于中国的改革事业来说,这个节点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年底各种论坛上传达出来的信息看,各界人士对于加快改革有着很强烈的期待,用“改革饥渴”或“改革焦虑”来形容这一期待似不为过。大家意识到,社会舆论对改革的期待要快于改革的实际进程。
  改革滞后的主要表现是政府支配的资源过多,政府过分主导资源配置,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因此,政府自身的改革应当成为最主要的改革目标。看来,约束“有形的手”,才是遏制权贵资本主义的有效手段,这已成共识。
  
  《中国企业家》
  2011年第12期
  
  新能源冬至
  
  今年初,许多新能源玩家们还处于大干快上、信心爆棚的状态,随后一路滑落谷底,如今他们正守着积压的风机、破败的风场和成堆的电池片暗自发愁。资金链紧张,濒临停工停产甚至破产倒闭的危险……这些象征着没落与颓废的关键词,首次被加之于曾经笼罩明星光环的新能源行业。
  产能过剩、行业增速迅速下滑,是可以看得到的新能源行业遭遇寒流的两大主因。此外,它也与政府失去对新能源行业的热情有关,如今,政策更多侧重于对这一行业的监管、规范,乃至“降温”。
  相对乐观的估计是,2013年后新能源市场才能再度升温。从“过热”到“退潮”,新能源行业的众多企业为了熬过寒冬,已开始了不同以往的探索与转型。
  
  《财经国家周刊》
  2011年第24期
  
  回归实业
  
  这是一场迟早要来的变革。从2006年下半年起,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以价格获取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便开始出现不祥之兆:成本上升,利润缩水,大批企业家将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抽离,炒楼、炒股、炒艺术品……也正是从这时起,中国的虚拟经济开始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
  如此趋势背景之下,中央决策层近期有关坚持市场优先原则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言论颇具深意。以结构性减税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而不是只以举债发展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走控制货币、放活金融之路;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立公平的交易秩序,尊重维护契约精神,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变革之路已在脚下。
  
  《中国经济周刊》
  2011年第45期
  
  回国的诱惑
  
  掌管中国高级官员任免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很少如此高调:向海外敲锣打鼓,呼唤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颇像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动员。
  2008年年底的中国,由向来仅负责任命高级官员的中组部牵头,启动了一项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国家层面,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回到国内发展事业。
  有别于以往的“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以及“杰出青年基金”计划,这是一项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政治级别最高的人才计划―显然,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做最大的努力。

推荐访问:中国经济 回国 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回国的诱惑 中国经济周刊官网 中国经济周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