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德育的原点】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句子

  “说起来重要,干起来图热闹,忙起来可要可不要。”这是目前一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真实写照。“老师声嘶力竭地讲,学生目光呆滞哪在想;老师大道小理地劝,学生左顾右盼似没听;考试满分的人较多,可言行不规范者不少。”这也是当前德育低效能的客观写照。应该说,党和政府关于“加强”或“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不是一个两个,可学校的德育工作为什么会如此低效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德育工作长期游离“原点”,游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交往实际,让学生在“应然世界”的召唤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恐怕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
  “原点”其实就是事物(事理)的起点。是脱去了穿在事物(事理)身上的五彩外衣,洗尽其身上的铅华后而显露出来的事物(事理)的最原初状态。它最能反映事物(事理)的客观现状、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它以朴拙、本真、实在来彰显事物(事理)的客观规律和个性特征。它是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必然起点,是人们揭示事物(事理)客观规律的核心原点。“原点”与“终点”是相对概念,“终点”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原点”基础上融进自己的见解、主张和实践而形成的新的结果,是“原点”的放大和增值。
  德育的“原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清楚地告知了我们,《札记・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千古以来德育工作最佳的序列吗?在这个序列中,德育的“原点”就是“正心修身”,“终点”就是“平天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德育的“终点”亦即“平天下”作为德育的“原点”,把诸如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给学生灌输了许多形而上的东西,而把真正的德育“原点”亦即“正心修身”凉了起来。庄子说“万物有成法而不说”,德育也有自己的“成法”,也有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想抛开“成法”而直接迈入“终点”,那是违“成法”之举。因此,作为中小学德育,必须守“万物”之“成法”,必须回到德育的“原点”。把引导学生“正心修身”这项工作做扎实,做彻底。然后才有我们所期望的“平天下”。只要做扎实,做彻底了“原点”工作,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会有丰实的基础,才会有真正的“平天下”的内涵。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原点”德育的基本内容,并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正心修身”。笔者以为,“原点”德育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衣、食、住、行之生活德育。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回答以下问题:衣、食、住、行的科学内涵有哪些?哪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哪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衣、食、住、行与人的发展是什么关系?它们与学生求知学能到底熟重熟轻?衣、食、住、行仅是人发展的物质依赖还是其原本就是人的素养特征……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厘清。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没有科学的认识,都认为这些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事,它们与指导学生求知学能相比要逊几筹,那我们的学生穿奇装异服、食垃圾食品、站没有站像坐没有坐像、走路东倒西歪弯腰驼背就不足为奇了!学生的衣、食、住、行恰恰是我们德育质量的表现,是我们教育“产品”的外显形象,而外在形象所彰显的又恰恰是其内在素养,是其人文素养的自然流露。
  当今的中小学生会穿衣、吃饭、坐卧、走路吗?他们心中有衣、食、住、行的标准吗?他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不良行为会自我矫正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这个问题就会复杂化:有教材吗?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吗?有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吗?教师会教吗?教师自己是衣、食、住、行的楷模吗?有对学生衣、食、住、行生活规范的考评吗?在学生的成长规划中。它们占有一定的比例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的德育工作费力不讨好就应该有答案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劳动德育。当今中小学生普遍不爱劳动、逃避劳动,以为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是“贱活”,以为从事体力劳动是胸无大志。这固然与几千年来“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有关,但也与现时学校的德育教育密切相关。
  作为德育“原点”的劳动德育,必须牢牢树立以下观念:其一,劳动创造生活。生活之中的衣、食、住、行之每样物品,不会从天而降,只有从劳动中来。美满幸福的生活一定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而来,付出的劳动越多,所获得的就会越多。什么“不读书穿草鞋,读好书穿皮鞋”是非常片面的说法,没有“穿草鞋”的哪来“穿皮鞋”的!只有劳动的分工不同,没有劳动的贵贱之分。其二,劳动就是生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其次才是休闲与吃喝拉撒。生活在社会中的许多人每天所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劳动。公务员、工人、商人、农民、教师等等,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劳动之中。劳动除了能获取报酬以换回生活物质外,更主要的,劳动是生活的内核,劳动给予劳动者精神以充盈,给予劳动者生命以价值。当一个人停止劳动而仅有报酬的时候,他的精神就会渐渐虚空,他的生活就会不充实,他会更多的感到无聊与寂寞。其三,劳动创造美。劳动不是丑,体力劳动不是贱,劳动是诗。劳动是画,劳动是美。美好的生活、美丽的艺术、理想的追求,无不从劳动中来。美的质量与劳动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丰收的田野是农民汗水的杰作,动听的天籁是音乐家歌喉的杰作,传神的图卷是画家妙手的杰作……舒适的教室是学生汗水的杰作,温馨的校园是师生汗水的杰作。有了这三个观念后,如何使这三个观念被学生认同并内化,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因为这只仅仅解决了什么是劳动的问题。如何劳动,如何在小学、中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劳动,如何科学地评价劳动,也是一个相当繁复的系统工作。
  仁、义、礼、智、信之情操德育。有人慨叹:当今学生不懂“感动”、不会“感动”!有人慨叹:当今学生不懂规矩、不识礼节!恐怕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对德育“原点”的忽视。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孟子和董仲舒提出并完善的“仁”、“义”、“礼”、“智”、“信”这一中华伦理道德体系并没有过时,且恰恰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的最佳内容,是德育“原点”之重要内容。从孟子对前四者的解释“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来看,“恻隐”、“羞辱”、“辞让”、“是非”以及董仲舒所提出的“守信”恰恰是现今学校德育的软肋,学生不懂“感动”、不会“感动”以及“不懂规矩”、“不识礼节”可以说都是缘于这个软肋。当然,“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并不仅仅是“恻隐”、“羞辱”、“辞让”、“是非”、“守信”所能概括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感性教育,让他们懂得同情弱小、疾患、苦难、灾难,恻隐生死离别、悲天悯人;让他们懂得荣与耻,明白羞愧与廉耻,知道“脸红”是谦逊“无所谓”是耻辱;让他们懂得推辞谦让是美德,舍己为人是美德,先人后已是美德;让他们懂得善于明辨是非是智,善于取舍利害是智,善于去伪存真是智,善于求真务实是智;让他们懂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信,“言必行,行必果”是信,卯时寅到是信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了许多典型的成功教育案例,也积淀了许多成功的教育方法。只要我们能推陈出新、联系实际,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中小学生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当然。“仁”、“义”、“礼”、“智”、“信”的教育也是德育“原点”中最难实施的基本内容之一,可它们也是“原点”德育中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学生道德情操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故而要实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要促使学生真正能成为践行“仁”、“义”、“礼”、“智”、“信”的忠实“信徒”,要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跃升档次,并非一日之功,并非一年两年可就。并非老师那滔滔不绝的灌输可就,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才是关键的。
  能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学生的“正心修身”之功也就练得差不多了,学生在生活中,在劳动中,在道德情操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熏陶,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素质,都得到了非常良好的提升。有了这样良好的“正心修身”之功,其今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德育的“原点”最后将成功走向“终点”,德育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回到“原点”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终点”。

推荐访问:原点 德育 回到 回到德育的原点 回到原点作文800字 回到原点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