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鸟意象看陶渊明的思想历程] 陶渊明飞鸟意象分析

  摘要 纵观陶渊明作品,其中最富情趣的意象是飞鸟。陶渊明将思想和感情都赋予在这些鸟身上,使抽象的意念化为具体的形象。诗人通过描写展翅飞翔的“高鸟”抒发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强烈的政治抱负,通过描写“倦鸟”、“羁鸟”、“飞鸟”来表明自己迫切归隐的愿望和崇尚自然的本质,又通过描写“归鸟”、“群鸟”、“孤鸟”来体现自己隐守以后的豁达和超逸的品质。通过这一系列的飞鸟形象,我们可以领悟到陶渊明的思想历程。
  关键词:陶渊明 飞鸟意象 思想历程 归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共一百三十三,写到飞鸟的就有三十二处。他笔下的飞鸟极具神韵,因为他总能准确地把握飞鸟这一特定的意象,使抽象的意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如“高鸟”、“倦鸟”、“归鸟”、“羁鸟”、“精卫鸟”、“众鸟”、“失群鸟”,等等。这些极具生命力的飞鸟在陶渊明笔下聚合成一组生动、朴实的具有丰富内涵的飞鸟意象,我们从中能探知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历程。
   一 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政治抱负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十六),便是那时的生活写照。陶渊明深受儒学浸染,胸怀壮志,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因此,他走出闭塞的家门,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创作了大量借鸟抒怀的作品。通过鸟意象的承载,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积极向上,追求建功立业的文人形象。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归鸟》之一)鸟儿怀着宏伟的志向,一大早就离开了舒适的栖居地,大鹏展翅扶摇直上,奋勇向前。无际的万里长空是它驰骋的天地,飘渺的云端是它的理想居所。诗人崇高的理想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在鸟的搏击长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联句》中,我们也能充分感受到这种搏击风云的豪情壮志,“鸣雁乘风去,去去当何极”。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杂诗十二首》十二)宣告了这个有为青年开始了人生价值追求的历程,展开了宏大的抱负。气盛、志大、品高的陶渊明,开始像飞鸟一样展开翅膀,积极地追求建功立业。他的这种豪情壮志,在《杂诗十二首》(之五)中通过展翅高飞的飞鸟充分体现出来: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是陶渊明暮年回忆自己的年轻时代所发的感慨,他年轻时就怀有“大济于苍生”之志,这种经世治国的远大志向,一直到晚年仍使他豪气横生。“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把治国平天下的“猛志”比作展翅高飞的鸟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豪情壮志,他希望能够有所作为。
   这个时候历史给东晋带来一个时机,东晋宰相谢安遣其弟谢石、侄谢玄、次子谢琰抗秦,取得了淝水之战大捷,这给陶渊明带来了希望,激起他的满腔热血,决定忠心报国。他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之八)。诗中透露出一股磅礴之气,年轻的诗人刚强奋发,慷慨激昂,怀揣爱国之志,要求收复北方失土,统一中原,诗人渴望独自佩剑神游,为祖国统一一展豪侠之举。
   二 心系归隐和质性自然
   陶渊明在崇高的理想和强烈抱负的思想支配下走上了仕途,然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使诗人在仕途中到处碰壁。于是诗人的理想和现实发生了矛盾,由此形成诗人五仕五隐的独特经历。再加上诗人钻研老庄,受其影响,崇尚自然,向往自由,因此那种回归情感油然而生,他像一只倦飞的鸟儿,渴望回到大自然。
   在《归园田居五首》(之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充分体现诗人的归隐之愿。随着官场上进一步的艰难跋涉,诗人这种归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四十岁时,诗人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走马上任的途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人在看到异乡的景象时产生浓浓的倦意,思归之情在心头萦绕不断。抬起头看看无际无边的天空,白云在自由自在地飘荡,鸟儿在无忧无虑地展翅飞翔;低头看看清澈见底的水面,鱼儿在无拘无束地游玩戏耍,诗人不免感到惭愧。“高鸟”、“游鱼”,诗人面对他们,想到自己身系官场,为仕途所羁,心情十分苦闷。他艳羡高鸟不受樊笼之苦,怨恨官场不自由,不愿受官场尘网的羁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身在官场心却在田园,向往自然风光,要像鸟儿一样挣脱牢笼自由飞翔。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鸣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杂诗十二首》十一)诗人在黑暗的仕途上不停地奔波,可他一直心系家园。在看到春燕高飞、边雁归北乡时,那种返归之愿就越来越急迫。凄凄的寒风中,春燕北飞,轻柔地掠过山梁;边雁北回,批批相伴而飞,适应季节,自由自在,何等欢快!“离�鸣清池”,离群的水鸟只能啼叫在水池边,“涉暑经秋霜”,却不能南来北往,喻比诗人远役在外,愁肠百结,无限悲痛,急切要求摆脱仕途的拘禁,返归故里。
   行役的苦悲使诗人心生倦意,幽幽的官宦生涯让诗人极其厌恶。在亲身经历了数次政治变换之后,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仕途险恶,官场浑浊,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于是坚决辞官归隐了。而《归去来兮辞》就是诗人退隐的宣告书,诗中所写归途的情景,到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更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鸟在黑暗的途中被困得太久,受到的束缚太多,决定倦飞还巢了。云的无心出山好比自己无意求富贵却出来做官;鸟倦飞还巢,则又好比自己的辞官归隐。诗人在黑暗的官场上跋涉,已“倦飞”而想还,去过那种自由的田园生活了。
   三 退隐的豁达和坚守的超逸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之前,他不断地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归隐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在《归鸟》中,诗人通过专题专章地吟诵归鸟来抒发这种退守坚持归隐的情怀。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缴奚施,已卷安劳?
   诗人借鸟儿的眷恋丛林、倦飞知还,道出退隐的心思。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林,人照样也离不开大自然的家乡。
   第一章写鸟的去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八表云岑,鸟儿总是想飞出去见一见世面,翱翔于天地之间。但是诗人在仕宦途中,处处碰壁。“和风不洽”,始知祸机,于是“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陶渊明几次出仕,因看不惯官场上的卑劣庸俗,因此就像鸟儿飞回故林以求适志那样托身“清阴”,“拂衣归田里”了。
   第二章写林。鸟儿并不想远游,所以当它在外飞翔时,见到林木辄思栖止。鸟儿们飞翔于天空,鸣声上下,唱着歌回来了。虽然路途遥远,但性情爱恋林木,不肯舍弃。就好比诗人出仕几度,但后来还是归田了。
   第三章写相林。“相林徘徊”,鸟儿在林中徘徊;“岂思失路”,说明它不想飞走了。处处写鸟,实际上是自述,在抒发自己退隐的情怀。主意一打定,反而心境平和,“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第四章写止林。“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归鸟缩起翅膀,停止在树枝上,再也不想飞出深林,只想在茂密的树林里休息。树林里很安全,可以无忧无虑地尽情欢畅,不必担心被箭射中。此时的诗人也像鸟儿一样,逃离了官场的污浊腐朽,回归了田园,与官场格格不入的他明智地选择了归隐。
   陶渊明从彭泽归来后,充分感受到了这种被释放了的喜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之一),这是刚从尘网中脱身回到自由境地的一种极度兴奋,诗人就像飞出牢笼的鸟一样舒畅欢快。
   鸟通常是自然的化身,与宇宙自然相仰俯。“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陶诗中,大量鸟意象的存在让我们领悟到一个崇尚自然的人。最为有名的就是这两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之五)在这里,山、花、人、鸟相对,诗人与鸟恍如一物,投身于风光无限的大自然中。他获得的是心灵的慰藉和思想的升华,诗人找到了生命的止泊之处。在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退守以后的豁达和超逸的品质。他运用在夕阳斜晖中翼翼飞翔的飞鸟意象来体现自己归依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思想追求。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二十首》之七)太阳落山之时,一群群结伴归来的飞鸟拍打着翅膀,叽叽喳喳地鸣叫着,争先恐后地投入深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闲自在,令人非常羡慕和向往!本性热爱自然的诗人找到了投入自然的充分理由,一个不慕名利、向往自然的诗人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诗人对鸟儿深情的描写体现出诗人的思想历程,在叙写优美的自然风光时融合自己的生活情感,在鸟的图画上涂上自己的主观情调,体现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高歌“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表明这种喜爱大自然、这种退守以后的豁达的句子还很多,比如“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等。诗人质性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坚持过那种隐居生活。
   刚隐居的时候,诗人乐琴书、娱诗酒、会故友、亲事耕耘,可谓领尽隐居风情,尚未饱含田园之辛苦。可是两年半之后,一场大火焚烧了诗人的草屋,从此诗人生活十分窘迫,但他仍矢志不渝,坚持归隐。“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月光下诗人看到果菜又生长出来,但树上的惊鸟尚未回来。他从鸟依托树联想到自己依托田庐,而随着田庐失火,他竟然如同离开树木的惊鸟一样,无依无靠了。“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天亮了鸟出林飞翔时,诗人早已在那里等候收割庄稼。由此可见诗人隐居时候的饥寒交迫,但他却十分乐观,“林鸟喜晨开”,以苦为乐。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的胸怀。这种退守的豁达和坚持归隐的超逸品质在下面的飞鸟诗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咏贫士七首》之一)拂晓时分,朝霞刚驱散宿雾,众鸟成群结队飞出树林,争先觅食,黄昏时饱食而归。一只孤鸟却迟迟飞出,不到天黑就倦飞知还。诗人在这里用众鸟喻世人巧捷,善于趋附;用孤鸟喻自己守拙,申明了自己与众人的志趣不同,生活态度大异,宁可饥寒也不愿趋附。他通过歌咏“孤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与“众鸟”同流合污。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拟古九首》之三)春季重新归来的燕子轻快地成双成对地飞回诗人的房子里。去年在这里修筑的旧巢依然还在,于是它们相偕一道回来了。燕子与旧巢乃至房子主人是有情义的,它们见到旧巢还在,不管环境有无变化,毫不迟疑地立即就飞回来了。诗人看到燕子尚能依恋旧巢,更加坚定了隐居的决心。
   四 结语
   陶渊明诗文中时时有鸟,处处有鸟,鸟与诗人物我相融,鸟随人移,鸟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飞鸟意象涵盖了诗人漫漫人生,囊括了诗人的思想变化。这也正是陶渊明飞鸟的个性所在,所以我们能从飞鸟轨迹中体会到陶渊明的思想历程。因此,读陶诗的飞鸟更能体味陶诗深层的意蕴。
  
   参考文献:
   [1] 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
   [2] 逯钦立:《魏汉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简介:孙慧娟,女,1983―,江苏如皋人,深圳大学文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推荐访问:意象 飞鸟 陶渊明 从飞鸟意象看陶渊明的思想历程 陶渊明飞鸟意象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