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安居在城市里|诗意安居

  摘 要:时直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城市化进程无论从速度还是规模上看,均经历着超常规的快速转变,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达到动态平衡,努力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内涵的都市安居环境。
  关键词:城市;自然;物质交换;动态平衡;安居环境
  
  Lyrically live in cities
  
  Ma Changyong
  The college of fine arts, Xiangfan college, Xiangfan, Hubei, 441021
  
  Abstract: In the beginning year of the twelfth five-years’ planning in China, the speed and scale of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re experiencing supernormal and rapid transition. In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most cities ignore the relationship of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keep th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interchanges of material, and at the same time absorb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creat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ity, nature, interchanges of material, dynamic balance, living environment
  
  《宅经》曰:“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悉通天地”。宅者,建筑之代称,人之居舍。人因为有建筑而得以立足,建筑因人而存在。道出了人与建筑的关系,也道出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由畏惧和严重受制于自然,走向逐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到对自然的无度索取。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高度繁荣和舒适享受的同时,也给现代生活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大面积的绿化植被越来越多的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丛林;城市上空悠悠的漂浮的白云被一团团工业废气所替换;不断扩大的城市面积,使人们生活、工作在其中不得不依赖于汽车、高铁等各种代步工具;甚至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也由电子通讯、邮件、博客取代了。疲劳、孤独、邻里关系淡漠,充斥着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人成为人造环境中的一个物理因素,而逐步丧失了原来的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由此,也让我们联想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之上”。当下,正直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工程之时,怎样科学营造城市居住环境,构建和谐家园,是我们要慎重思索的问题。
  一、城市环境、居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与共存关系
  人作为大地之子,是自然之产物,当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生产力之初,就与大自然共同生存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并相互影响着,且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关系。科学家们多年前在研究人体器官和组织中九十多种元素时,惊异的发现其中有六十多种元素在人体内平均含量同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相似,这些元素在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平均含量丰度进线几乎吻合。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人体的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经过长期进化的结果。正如《阳宅十书》上说:“卜其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泽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类绝灭之状”。的确,人类耐以生存的大自然和人类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居住环境的优劣影响着人类的智力和体质,水土的质量、气候的优劣,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影响甚巨。
  今天,久居于都市的人们,距离大自然日益遥远,在城市水泥的森林中,居住环境大多表现出与大自然相对立,无视地域自然环境。我国过去有些地方曾经因严重缺乏人体所需的碘,而引起过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也有地方因饮用水质含氟量过高,而流行氟班牙病。反之,自然地理条件好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为人们的大脑智力发育提供极佳的条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自然生活环境使脑效率提高15-35%。如江南地区丰厚湿润的水土气候条件,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志士,明代的二百多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50%以上;出现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繁荣景象。这除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之外,不能不与江南水乡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有关。也充分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达到了动态平衡,也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关系。
  二、城镇化建设应保持与自然环境亲和交融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并以此为筑城建园的最高境界,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和谐状态,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核心。马克思曾这样说过:中华名族似乎总是难于割断人与自然这“共同体的脐带”,也许这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的优越,即自然环境气候属于典型的半封闭大河大陆型,很适宜农耕的缘故吧。中国将大自然与自己的关系看作是父子般的亲密无间,没有奴役自然的文化状态,道出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基本文化母体,在天、人之际,构筑着建筑的“和谐”之美。而我国目前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政策的释放,城市化进程无论从速度还是规模上看,均经历着超常规的快速转变。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带来诸如水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酸雨、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对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741个最新监测发现,近一半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对343个城市空气质量调查显示,仅1/3达二级空气质量标准。而高速干道、轻轨、铁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大量农耕用地的流失,等等这些城市化进程中尽管存在的误区。虽说是中国从以农村为主体转向以城市为主体的必经之路,但也提示我们城市的空间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要保持与环境、用地、水资源、大气等自然条件的相融关系。
  人造环境作为适应大自然为背景的配角、陪衬,应少一点唯我独尊的霸气,应采取“谦让”的态度,根据周边环境、地形、地貌,控制建筑物的高度,特别是天际线与建筑群的关系协调,并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现划原则。
  居住环境的构建更应借助自然环境优势,夏季酷热的阳光使人们望景生畏,怎样充分利用建筑阴影产生不同时间段的户外活动空间?以及怎样科学利用自然元素进行城市居住生态环境的设计等等,是尊重自然与人和谐沟通的一个积极手段。二十世纪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被人们称为“田园的诗人”他在许多文章中表述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因此特别强调建筑物的设计要尊重自然环境。赖诗对自然的理解不仅是停留于此,同样体现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众所周知的何夫漫别墅(也称流水别墅)堪称光与水、自然与地域传统结合的典范。三层高的建筑从后部的山壁向前轻捷地俯卧在瀑布之上。翼然伸出平台与嶙峋的山岩犬牙交错。林木、山石、流水、建筑互相透渗。底层直接临水,打破了人们倚窗观瀑的视觉习惯而是“伴着音乐生活”。并且从居室内拾级而下,可直达水面。不仅能使人俯视到流水,而且引来了水上清风。光的巧妙利用,使建筑内部空间充满了怏然生机,光线运动于起居空间的东,西,南三侧,光线从天窗直泻下部溪流崖溢的楼梯,形成了最亮部分,东,西,北侧凹状空间交之暗了许多,但隐在岩石地板上呈现出富有节奏感的倒影。赖特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在我们面向信息时代营构诗意化的城市居住环境时,仍然有深刻的启迪:人类居住环境的营造应始终根植于大地,与自然环境融合。
  三、城市居住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协调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的差异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繁荣昌盛、强大富足造就了作为军事要塞和宗教崇拜的圣地――雅典卫城;多元文化、劳动力的发展以及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公元前5~3世纪地中海地区最大城市的诞生――罗马古城;崇尚自然与宗教的纳西文化造就了没有围墙的自然山水――古城丽江;以血缘和乡亲为纽带、注重贾儒官结合的一代封建商帮营造了极富特色的――徽派民居建筑;被迫南迁的客家人,为了解决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当地人的袭扰,创造了具有“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国内外大量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协调性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质。人人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现今,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放眼望去充斥眼帘的除了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就是“古为今用”的现代建筑“详为中用”的罗马柱和欧式雕塑,许多小区大门建成了凯旋门…缺少地域特色及都市文化,使得城市居住环境变得不古不今,不中不详,枯燥无味。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是这一地域与生俱来的文化传统。是当地居民智慧的承传与积累的体现,并呈出各具特色的居住环境,例如我国北方的四合院,满足了中国封建社会父权统治, 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家庭伦理秩序要求;南方高大连片的“天井院”不仅是江南地区自然地理与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也映显了中国封建社会家族的礼制与伦理道德。更是在当地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独特的魅力,并且有其合理性,经济性和生命力。
  城市建筑实际上是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对话,《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自然宇宙;建筑,人工宇宙。通过两者同构精辟的阐述了我国建筑文化所蕴含的典型、深刻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象征,重在探求人的生命和生存之迹;这些朴素的理想对我们今天营造城市家园,启发我们在建筑城市居住环境中与自然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赖特》 项秉仁 中国建筑出版社.
  [2]《绿色设计》 许平 潘琳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3]《世界现代建筑史》 王受之著 中国建筑出版社.
  [4]《中国园林艺术论》 曹林娣著 陕西教育出版社.
  [5]《世界现代建筑史》 王受之著 中国建筑出版社.
  
  作者简介:马长勇(1967--),男,回族,湖北襄阳市人,现任教于襄樊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及管理。
  
  本文为2009年度襄樊市科技计划项目

推荐访问:安居 城市里 诗意 诗意地安居在城市里 人+诗意地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