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过程]要构建拒毒心理防线我们需要做到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到怎样教,同时又要关注到学生如何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构建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教”的方面分析
  1. 从认识论看。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殊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存在很大的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老师的水平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与本质,寻找教学突破口,进行有效教学。
  例如:倒数的认识,有的教师这样引入:先出示汉字“吞、呆、由”,请学生说出调换部首后的汉字“吴、杏、甲”。学生以为“倒数”就是位置颠倒的数,导致学生会写出1/3的倒数,却不会写0.3的倒数是几。学生只看到了倒数的外在形式,没有真正理解倒数这一概念的核心:“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紧紧抓住“乘积是1”这一关键点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顺应,使学生自己重新建构知识,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真正理解。
  2. 从方法论看。很多数学知识的习得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感知、猜想验证、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的。而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教师上课如果用归纳法,学生做题用演绎法,这样会造成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思维方式的脱节。因此,如果教师只是就题论题,不详细指导学生如何审题、析题、答题,缺少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就难于提高解题能力,更难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教师只是反复强调梯形的概念,学生也能流利地背出它的定义,但并不一定说明他掌握了该概念。当出示一组四边形让学生辨析其中哪些是梯形时,其中的一个直角梯形却被学生剔除了,原因是学生认为其两腰的走向与常规形象不符。显然,学生对梯形概念的掌握尚未达到本质抽象的程度。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下面一组题让学生辨析: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②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④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⑤梯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通过以上问题的辨析,学生体会“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不同含义。这样就突出了梯形概念的本质属性,并把它和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
   3. 从教学论看。教的核心是启发诱导,学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很多教师总怕学生听不懂,从课头讲到课尾,讲得认真而详细。而教师的讲却包办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学生是在被动情况下被“灌”懂的,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将其想通,抑制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过程不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无法发现学生的错误。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有“陷阱”的题便错误百出了。
  二、从“学”的方面分析
  1. 从知识上看。有的学生觉得新知识听懂了,可是一做题就发现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求甚解,不去深入地领悟所学知识,更不重视对探索过程、发现过程的反思。部分学生在传统模式的培养下已习惯于老师“灌”,只求知道最终结果和基本套路。这样的“懂”是经不起考验的,一旦知识变化或深化,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2. 从能力上看。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个独立思考过程。问题能否解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有的学生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易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于是解决问题陷入困境。
  3. 从意志上看。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常常会遇到困难。能否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这关系到解决问题的成败。成功的希望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失败的教训在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所以,知识、能力、意志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三个重要因素。知识理解不深,思维能力不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薄弱是学生解决问题难的内在因素。
  综上所述,“教”的方面的三个欠缺,“学”的方面的三个不足,造成了学生解决问题难。教师既要克服自身的欠缺,又要帮助学生改正学的方面的不足。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积极的因素,通过对解题策略的指导,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培养反思的习惯,增强意志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推荐访问:教学过程 构建 适合 构建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过程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