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跳台反身转体5337D的教学方法] 跳台

  【摘要】要保持我国跳水项目在世界上的优势,必须发展转体动作的难度。加强转体动作的训练,尤其是三组转体的动作,掌握得好,比赛中容易得高分。例如,跳台反身转体5337D(即反身翻腾一周半转体三周半)这个动作难度系数3.3,稳定性强,成功率高。但是、该动作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项技术能力,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正确合理的翻腾转体连接技术。许多运动员对该动作望而却步,国内外运动员在跳台上采用5337D这个难度动作的人甚少,因此也制约了青少年运动员对该动作的发展。在教学方面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改革,使更多的运动员尤其是青少年都能够成功顺利的掌握。
  【关键词】跳水;转体;5337D;动作
  
  衡量一个国家跳水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动作难度是否处在领先地位。我国跳水从八十年代开始,发展非常迅速,在国际大赛上先后获得几十枚金牌,成为世界跳水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广大跳水教练员、运动员自力更生、敢想敢干、勇于进取的精神,不仅能完成难度表上的动作,而且还跳出了当时难度表上还没有的动作,中国跳水运动员一时被誉为走在世界难度前面的人。
  随着一些有实力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前苏联)积极发展难度,我们的一些优势逐步削弱,形势咄咄逼人。特别是转体动作,一直是我国跳水运动员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能在跳台上采用5337D(反身翻腾一周半转体三周半,难度系数3.3)这个动作的运动员更是凤毛麟角,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只有李孔政、李成伟等少数几名运动员采用过该动作。不少国外男运动员在跳板上普遍采用5337D,而且完成的质量相当高,实得分在70分以上,给我们带来较大的压力。
  在国际游联公布的跳水比赛规则中,除了女子跳台转体动作可跳可不跳之外,其余比赛项目,转体动作一律规定为必跳动作,可见转体动作在男子项目中的重要性。在当今跳水水平十分接近的时候、竞争非常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又集中在动作的难度、质量(动作优美、规范和压水花)以及稳定性上,转体难度的发展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要保持我国跳水运动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就必须从教学开始重新打造转体动作的基础优势,使更多的运动员掌握5337D这样的较高难度的动作。为此、探讨研究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提高跳台转体难度动作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 传统跳水转体教学的两个阶段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阶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跳台转体最高难度代表动作为5235D(反身翻腾一周半转体两周半,难度系数为2.8),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图:
  
  1、陆上模仿操,先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
  2、一米板,三米板完成诱导动作及完整动作。
  3、五米台完成诱导动作。
  4、十米台完成完整动作。
  这种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它限制了动作难度的发展及动作技术的提高。首先是难度大,学习跳板转体动作是转体教学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一段,需要很强的专项技术能力及身体条件,导致许多少年运动员根本无法学习5337D(反身翻腾一周转体三周半)。其次,先在跳板上过度的方法,通常会增加了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制约跳台难度的发展。同时,跳板、跳台都学习和使用同一代号的转体动作,动作技术的准确性无法保证,危险性也相对增大。
  第二阶段,进入七、八十年代,我国跳水界对于转体训练方向和训练手段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大力发展高难度转体动作,在训练器械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形成了一套较为先进的陆上辅助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学习掌握高难度转体动作成为可能。
  例如广东跳水队在转体教学上就有新的突破,当年14岁的女子运动员陈肖霞就跳出了5237D(向后翻腾一周半转体三周半),她在进入专业队后经历三年的训练,掌握了这一难度的转体动作。
  这个时期的教学方法分为七个阶段即:陆上模仿"弹网保护带"陆上板"水上一米板"水上三米板"五米台"十米台。运动员通常要经过六个器械27个动作的练习,才能走向十米台完成5337D(反身翻腾一周转体三周半)。
  
   在练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又需要至少三个步骤:初学(保护完成)、独立完成、巩固提高。因此27动作至少需要81个步骤。
  这个教学过程和训练方法是先陆后水,先板后台,由低到高,由易到难,逐步进行。此训练方法的特点是提高了学习进程,增加了训练手段,使以往的一些比较难的转体动作变得容易学习和掌握。因此这也是当今广大教练员普遍采用的转体教学方法。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只是根据器械的发展而作出调整,第一阶段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实质上并未得到合理改善,依然束膊着跳台转体动作的发展。先学跳板转体动作,后学跳台转体动作,这样依然受到了跳板因素的制约。跳板是个弹性体,技术复杂,加上5337D转体动作需要跳板弹性的辅助,没有较好的跳板弹板技术,学习5337D困难很大。尤其是限制了少年运动员跳台转体动作的发展,由于他们的体重轻,训练年限短,技术不够稳定,无法在板上过度转体动作,这样学习跳台上的转体难度就很大。同时,学习过程步骤繁多,也影响运动员对5337D这一动作的完整概念的形成。
  
  二、新教学方法以避开跳板因素的制约为出发点
  
  近些年来,广大跳水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在为高难度转体动作的发展而努力,我省跳水同仁也在为此努力,并提出了新的构思:保留弹网保护带及陆上辅助措施,并力求使之更完善、全面,避开陆上跳板,水上一米板,三米板的诱导动作,转换成三米台、七米台的诱导动作。这样即减少学习环节,学习步骤,使转体动作的学习过程简单化,更提高学习转体过程的成功率。
  新的教学方法分为六个阶段即:陆上模仿"弹网保护带"三米台"五米台"七米台"十米台,运动员只要经过五个器械17个动作,进行51个步骤的教学练习就能够通往十米台完成5337D。
  
  新教学方法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减少运动员学习10个不同器械上的动作,30个教学步骤,其中还不包括水上与陆上之间的结合,动作与动作之间难易交叉所需要的过程与步骤。
  2、避开了教学中最难的跳板练习过程,而跳板的技术非常复杂,需要很高的能力和身体条件(体重)。经验告诉我们,在跳板上完成5337D比在跳台上完成5337D要困难的多。
  3、新方法利用三米台5323D和七米台5335D替代陆上板和水上板的诱导动作,由于这两个动作的起跳节奏,发力大小及翻腾连接技术与十米台5337D相近,使得网上的转体动作很容易过度到十米台。
  以十米台5337D为最终目的,其余的动作将作为诱导动作来安排,不在十米台学习5333D和5335D。如果这些动作在十米台完成,势必形成该动作在十米台的概念、空感及起跳节奏等。当学习到5337D时,该动作的概念、空感及起跳节奏等,又以原先所学习的诱导动作不一样,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破坏动作的形成。因此,新的教学方法,排除学习十米台的这些诱导动作,以避免受到这些诱导动作的牵制和干扰。
  4、新的教学方法是一条捷径,它排除了许多不利因素,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少走了许多弯路,节约了时间,使得许多少年运动员可以学习掌握5337D跳台这个高难度转体动作。
  
  三、新方法的教学实践:
  
  采用新的方法,我们从95年5月开始进行5337D(这个动作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两名运动员从事跳水时间并不长,入队三年左右,技术上可以完成十米台向后转体5235D的练习,运动水平较一般,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十米台5337D这个3.3难度的转体动作,完成动作的质量也相当高。
  1、教学对象:
  黄永志、男、13岁、身高1.48米、体重33公斤。
  李威、男、14岁,身高1.51米、体重35公斤。
  2、实践过程
  95年5月初开始着手学习弹网上5321D(反身翻腾一周转体半周)动作,在训练上用60%的时间发展该转体动作,进步比较快,经过四个多月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运动员的刻苦练习,至9月中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十米台5337D这个转体动作。
  1995年9月底这两名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全国跳水锦标赛,在十米台上都采用了5337D这个高难度的转体动作,黄永志得六十四分、李威得七十二分。
  实践证明,对一个运动员来说,只要具备完成5235D(向后翻腾一周半转体两周半)这个动作的能力,在开始学习台上5337D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避开陆上和水上跳板的转体动作练习。按照新的教学方法,加强跳台三组起跳技术的训练,就可以跳台5337D为目标,青少年运动员都能够顺利掌握5337D跳台动作,并可取得高效省时的训练效果,也为进阶更高难度的转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发展转体动作难度势在必行》,邓弼强著,《中国跳水》1993年第1期。
  [2]《多周转体训练方法探讨》,郑观志著,《中国跳水科技》1994年第1--4期第七卷。
  [3]《跳水高难度动作的保护训练》,陆德荣著,《中国跳水科技》1996年8月第10卷1--2合刊。
  [4]《探讨向内翻腾三周半的训练与教学》,刘恒林著,《中国跳水》2002年第3期第4卷。
  作者简介:徐文展 (1963.4--), 福建泉州人,中级教练

推荐访问:跳台 转体 反身 浅析跳台反身转体5337D的教学方法 跳水转体5337d新训练方法 浅谈跳台6245d的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