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过程_课堂上的“战争”

  这场“战争”没有短兵相接,没有硝烟弥漫,有的只是学生们的唇枪舌剑,发生“战争”的战场就是学生和我的课堂。   一般情况下,讲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我会问学生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会做吗?呈现第一个问题答案之后,我会问第二个问题: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有第二种意见,那么我需要的场景就来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上的战争起因是教师挑起来的。
  例如,复习时,练习中出现了一道题目,是一幅图(如下),在一个实线框中有15只蝴蝶,上面的10只蝴蝶用虚线框框起来了,虚线框的下面还有5只蝴蝶,图的下面是一道可以填空的算式。
  “战争”的起因
  第一个问题:你们会做吗?
  生:会。
  列出的算式为10+5=15。
  第二个问题:有不同意见吗?
  生:有。(回答的学生少了一些)
  列出不同的算式为15-5=10,15-10=5。
  这时,两边答案不统一的学生很快就“敌对”起来了,战争一触即发。
  为了让矛盾更激烈些,我板书两种算式,并且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赞成第一种加法的有哪些小朋友?请举手。赞成第二种减法的呢?请举手。”一下子,班级被分成两个阵营了,两个阵营的学生开始纷纷争论起来,甚至出现了脸红脖子粗的现象,“战争”爆发了。
  “战争”的经过
  这时,教师一定要出场维持一下纪律了,要先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不是吵出来的,有什么理由可以互相说一说。我对学生们说:“我暂时称你们为‘加法方’和‘减法方’行吗?”
  这时候,“加法方”一辩发言了。
  “老师,你看,这种图用实线框框起来明明是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我觉得就应该把上下两部分加起来。”
  话刚说完,“减法方”一辩一下子站了起来,“老师,我们以前学过一图四式的这种图形可以列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的算式。”(不错,双方都懂得给自己找有利的论据)
  这时“加法方”二辩又站出来了。“不对的,那是在给了你四道算式要填的时候,现在只给了我们一个要填写的算式,我们应该选加法。”(但是,我觉得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会给“减法方”有可乘之机)
  果然,“减法方”二辩说:“那我们也可以选四道算式中的减法啊。”
  “不对,不对。”这时候,“减法方”三辩出声了:“老师说过当中间有虚线隔开,或者用虚线框框起来的时候,表示拿走或者去掉,应该用减法表示,现在我们应该是首选减法,这不是一图四式。”(哦,我轻叹一声,终于讲到点子上了)这时,“加法方”突然没了声音。
  看样子,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减法方”以充足的理由说服了“加法方”。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是选择15-10,还是选择15-5呢?
  这时候,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了15-10,我问“为什么”。学生说:“老师,刚才不是说过了吗?虚线框框起来的部分是去掉的,10只蝴蝶是被框起来的,当然是去掉10啊!”哦,我做恍然大悟状。
  “战争”的结果
  现在该来看看结果了,“减法方”说服了“加法方”,“减法方”很骄傲,“加法方”有些气馁,但是也一直在点头。
  “战争”的思考
  其实,整个“战争”的时间大约是三分钟左右。在这三分钟里,课堂完全是学生自己的,而学习的效果却比教师直白的说教、一个人唱独角戏要好很多,教师只是偶尔出声维持一下现场的纪律。相信“加法方”的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一定会记得这次的小战争。
  这种图形题只是以后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这次的“战争”其实是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争论,但是旁观者的思维也跟着辩论在激烈的运动着。相信这样的课堂“战争”如果多爆发几次,让学生的思维多碰撞几次,锻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有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更会给学生以及他们的将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责编 杜 华)

推荐访问:战争 课堂上 课堂上的“战争” 叙利亚课堂战争 抗日战争ppt课堂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