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德育教科书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策略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象征”,[1]是教学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最基本要素。反思近十年新编《思想品德》教科书的使用情况,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存在着生硬、固化地使用教科书的弊端和误区。陶行知先生曾教导说:要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针对德育教科书的使用问题,鲁洁教授也强调:要注重激活其中的“活性因子”。所谓 “活性因子”,是指教科书中那些能够“活”起来、“动”起来,能够与作为生命体的学生发生相互作用的因素[2]。本文拟就教师活用德育教科书的问题,展开并加以论述。
  一、活用德育教科书的基本原则
  新课改带来了教材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突出表现,就是教科书价值定位和功能的根本转变。在德育知性观的统摄下,传统德育教材被教师视为圣经而顶礼膜拜;学生只能听受、记诵、复制教材内容。按照生活德育理念,教科书不是教学的惟一资源,只是教与学的必备和必用资源,在教学中尚需与其他资源有机整合。伴随教科书的变革,必然带来教材使用模式的转型:即由以往“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死板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为活用教材;由教师指令学生听受、记诵教材,转变为引领学生与教材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通过对自我经验的反思和重建,实现对意义的自主建构。
  教师活用德育教科书一般要恪守五条基本原则。
  (一)对话性原则
  德育教科书,不是供教师教授的文本,亦不是让学生呆读死记的文本,而是对话文本。真正的学习离不开对话。引领学生与德育教材文本对话,不仅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德育教材育人功能的需要,而且是学习者和教材之间互动,双向建构意义的需要。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媒介,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及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元、多维对话。
  (二)生成性原则
  教师使用《思想品德》新教材,不是讲授其中的知识,让学生成为“输血”的受体;恰恰相反,用教材就是要让教师借助“这根拐杖”,引发学生活动,为他们的思考、感悟、体验提供资源,将学生的“生命感、创造力和价值观唤醒”,成为自我“造血”的主体[3]。教师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意引导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从中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三)开放性原则
  我们所说的“开放”,是指不能把教科书凝固化、绝对化。强调开放性原则有两个要义。第一个要义是教材内容的开放。教科书创编之日与教科书使用之时有一段时间间隔。相对于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教科书时一定要有开放的视野,注意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青少年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及时地吸纳到课程内容中来。开放性的第二个要义是,教师要善于处理教科书的普适性与具体教学对象特殊性之间的矛盾。教科书作为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文本,虽然融入了青少年学生的经验,但是每册教材的内容,决不可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班级中的具体学生的经验。要解决、调谐这种矛盾,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一定要扣住具体班级中的具体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并注意添加有利于引领他们自主学习的“活性因子”。
  (四)引领性原则
  新教材中的话题、案例、活动设计及其所呈现的道德知识,均属于表层内容。教师在活用教科书时,应引领学生从表层的话题、案例、活动和道德知识的背后,把握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方式;进而又引领学生从道德问题思考方式的背后,去深度感受和体验其内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的德育课程需要教师凭借这种“用教材教”的引领艺术,去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精神成长。
  (五)创造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根据自身的教学智慧、经验及学情,创造性地对教材文本作出教学化处理:即对教学内容有所淘汰,有所选择,有所增补,有所凸显,有所提炼,从而在使用教材中获得超出教材本身价值的价值。
  二、活用德育教科书的主要策略
  活用德育教科书,是德育教师基于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而孕育的教学智慧,是德育教师彰显教育艺术性的主要表征。活用教科书有以下几个主要策略:
  【策略1】注重激活教科书中的活性因子,使之进入学生的生命体,并对他们的德性建构和道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活性因子一般寄寓在教科书所设计的话题(或问题),所呈现的活动情境、生活事件、案例,所精选的道德谚语和经典名言及所创设的留白中。仅就话题而言,德育教科书针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所设计的一个又一个话题(或问题),都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无疑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其生命激情的活性因子。
  例如《师友结伴同行》(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四个教育主题,即“同学・朋友”“男生・女生”“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本单元的“问题链”可梳理为――你的人际关系如何?怎样让自己的朋友多一些?怎样对待朋友?怎样交朋友?→男女同学之间怎样正常、健康交往?怎样保持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与异性同学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你了解自己的老师吗?他们的工作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你与老师交往时有过烦恼吗?有了烦恼,你是怎样处理的?怎样与老师沟通?这些话题(或问题),是能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的活性因子。学生也正是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过程中,懂得了应当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异性同学,如何对待老师,如何与老师交往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认识到师生结伴同行,走过美好青春,是创建和谐校园生活的需要,是赢得幸福人生必须要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
  【策略2】注重让学生从教科书呈现的“你”中,觉察到有一个“我”,通过切己思考,明确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从而发扬善的行为,杜绝和改正不良行为。
  教科书与其他读物不同,它要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教师要通过教学,让教科书中的内容“发酵”,以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道德认识,优化道德情感,明确道德行为,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教师特别要注重让学生成为教科书所述生活事件的卷入者、反思者,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的感悟和体验,以点亮学生心中的道德明灯。
  例如《诚信是金》(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教材借助文字和图片,呈现了一名在餐馆洗盘子的“打工学生”的形象:做工不负责,做事不守信,从而失去人们的信任,最后酿成无法在这个城市容身的惨痛后果。教科书就此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个学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教师教学时,特别注重让学生从“打工学生”这个“你”中觉察到有一个“我”。学生针对“打工学生”的表现、行为和后果以及自我日常生活中讲诚信或不讲诚信的言行及其相应的正负效果进行比照、审度和反思――从而明白了为人不能扯白说谎;对人做出承诺,不能说完就忘;做事不能图私利,马虎潦草,敷衍塞责,弄虚作假,偷工减料,害人骗己。通过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这种“你”“我”对话,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了诚信是立身之本,不诚不信,后患无穷;做人一定要做讲诚实、守信用的人。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一旦从教科书中觉察到了“我”,教科书就能在学生的心灵中运转起来,活动起来,构成他们生命体中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实现知识的习得,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自我建构。如此活用教科书,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策略3】善于活用教科书中的留白,实现学生内心的意义世界与德育教材文本的双向建构。
  《思想品德》教材,除有文字、图片外,还在关键处设计了一框框留白,留下了许多省略号。这是德育新教材所预设的开放性空间,意在让学生倾述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想;总结自己的经验、优点;展示自己的作品、设计;放飞自己的想象、期待……例如《日新又新我常新》(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一课,按照老子“自知者明”的观点,设计了两个表格:
  
   表格1的提示语是:“回顾自己的经历,找出几件有助于你认识自己,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对照自己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优点。”表格2的提示语是:“根据自己的教训,总结自己的缺点。”教科书中的留白,旨在为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营造空间。学生在学习这个主题时,借助“留白”,向教材这位“朋友”,敞开心胸,认真进行了倾述。请看两则案例:
  
  上述案例表明,教师善于活用教科书中的留白,赢得了两方面的功效:其一,为学生展示自我心灵营造了空间,为学生表达道德创造性搭建了舞台;其二是通过活用“留白”,使教科书不仅负载了公共知识、人类经验,而且也汲纳了学生的个体知识、个体经验,从而使教科书的意义更加丰满,更有亲和力,更富有魅力。
  【策略4】注重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以改造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达成对教科书中的道德观点的内化。
  基于活用教科书的需要,教师既要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教材与引领他们关注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生活德育所倡导的道德学习,其要诀之一,就是要“关注生活”[4]。鲁洁教授说:“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关注行为’。通过‘关注’,自在的生活被主题化,原有的生活经历被置于意识状态中,成为学习者所明晰感知到的事物,从而有可能使之转化成为自觉学习的对象。有关的生活遭遇、生活情景从思考中、记忆中被提起,在意识中被定格化地呈现,生活的经验在关注中被‘再经验’,使经验得到深化。”[5]而这种经验的深化,正是掌握和内化教科书中的道德观点所必需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自我新期待》(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时,要求学生把学习教材与“自我观察”“关注生活”“反省自己”结合起来,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请看小刚的学习笔记:
  上学路上,邻居小丁邀我中午放学后等他一起走,我一口拒绝了。在我心目中,小丁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又差的孩子,我自然不愿同他结伴。
  那天是星期一,要举行庄严而隆重的升旗仪式,可我下楼晚了,只能站在本班队伍的最后面。第一项是奏国歌升国旗,我发现站在前面的小丁双手垂在身体的两侧笔直地站着。他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低头歪肩的怪样子,他的表现与自认是优秀生的我没有什么差别。我用老眼光看人,心里有了一点内疚。
  升完国旗,第二项是校长讲话,颁发流动红旗,然后是学生演讲,题目是“在生活中学会尊重别人”。我看见班上的学习“尖子”――小兰根本没听,而是捧着一本小书低头默看,而小丁却在认真地听。以前我总以为是小丁这样的人不尊重别人,没有集体荣誉感,现在看来是我错了。想想过去的我,自以为成绩好就可以在成绩差的同学面前趾高气扬。对比小兰和小丁的表现,唉,我真为我的想法感到羞愧呀。
  学习《自我新期待》,教材告诉我:“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最了解的人是自己,要认识自己,就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这话说得多么好啊!我要铭刻在心,把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财富。
  这个案例启迪我们,学生对教科书所承载的道德观点的内化,是依托对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经验的“再经验”而实现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学习教科书与关注生活、学会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策略5】注重以教科书资源为引线,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课堂,这是活用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
  活用教科书既要考虑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帮助儿童从实践中孕育和积累直接经验,促使他们在亲历亲为中获得叩击心灵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建构优良的德性。
  例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一节(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教材陈述了安庆市一家私营企业的发展及其所作贡献的案例,并提出了如下问题:“在你周围有哪些私营企业?它们的作用如何?”教师教学时按照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的要求,没有让学生生硬地去阅读文本材料,而是引领学生走出学校,去参观总部设在宜都的著名高新企业――湖北三峡鲟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从事鲟鱼驯养繁殖、饲料加工、鲟鱼制品加工与销售的私营企业。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这家公司开发创新了循环水工业化养鲟模式,生产出了品质最优的鱼子酱和品种繁多的鲟鱼深、精加工产品,远销到欧美和中东国家。这家公司不仅自身实现了高速发展,同时还带动了公司周边的2900个农户养殖鲟鱼,年产鲟鱼6700吨,实现产值3亿多元,年户均增收3万元。
  同学们边听管理人员介绍,边在公司创办的“世界鲟鱼博览园”参观,亲眼目睹循环水工业化养鲟的壮观,欣赏流线型的硕大鲟鱼游弋水中的优美姿态,对“博览园”中琳琅满目用鲟鱼的肉、骨和各种器官制作的各式各样的罐头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用鲟鱼皮制作的精美皮鞋、皮带、皮包等产品,同学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比一比、问一问、评一评、夸一夸,既满足了感官需要,又激活了思维,还孕育了深切体验。有的同学感动地说:“三峡鲟业公司真了不起!他们的产品既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又能帮助农民致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真正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学们收获一次感动,就会有情感的升华,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种在社会课堂里经受的心灵洗礼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验的积累和认知上的收获,一定会让学生终生铭记。
  活用德育教科书是教师职业生活中一项最基本的修炼。活用德育教科书,要求教师既要有娴熟的教学功力,临堂应筹的灵性,更要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我们期望教师不断总结、升华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演绎精彩的活用教科书,促进学生德性建构、品德发展的教学故事。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功能论争的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2][3]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4][5]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推荐访问:德育 基本原则 教科书 活用德育教科书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策略 关于德育的论文 优秀小学德育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