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错别字引发的故事】错别字引发的故事

   作文课上,老师要求我们双休日到街上去“抓错别字”。(老师布置任务,这是全文的“事件”)    星期日,我让爸爸陪我上街,准备来一出“父女侦探”。因为我知道,爸爸是语文教师,“抓” 错别字一定是他的强项。可是爸爸只同意陪我上街,还说“抓”错别字是“女侦探”的事。(爸爸的参与给故事提供了更大的变化空间,他是“我”的后盾,也是事件的见证者、调查的参谋、线索性人物)
   没办法,也只好这样了。平时也不怎么注意,想不到大街上到处都是错别字:“轮胎”写成了“轮汰”,“贷款”写成了“代款”,“皮蛋”写成了“皮旦”,“零售”写成了“另售”……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吓了一跳。(举例说明街头错别字泛滥已成常态)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了笑说:“生意招牌写错别字已是司空见惯了,更可悲的是,有很多公益广告也有错别字。”(这个建议使文章把焦点集中到公益广告上。举例是略写,下文作详写)
   这怎么可能?我就不信。(过渡段)
   很快,我们来到了市区最繁华的路段――天桥十字路口。(过渡段。两个过渡段,一个是心理上的过渡,一个是时空上的过渡,作用不一样,大家可以分析一下)
   因为是双休日,这段路车多人多,非常热闹。这时,我眼尖,果然抓到“坏蛋”了。交警大队为了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在围栏上拉起横幅,只见上面写着:“尊守交通规则,严谨无证驾使。”(抓住实例,详细叙述)“遵”字和“驶”字都写错了。这还了得,十二个字里竟然有两个错别字!(“严谨”应改为“严禁”才对,这条标语就有了三个错别字)这时,我看见横幅旁边站着一个交通协管员,也不知哪来的勇气,我猛地冲上去(文章转而写“调查中的故事”),嚷道:“叔叔,宣传横幅上面有两个错别字!”那个协管员愣了一下,朝那横幅瞅了好一会儿,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神色,但很快又恢复了原有的严肃。(协管员神态的变化很有意思,反映出他的内心活动)
   “小孩,别在这碍手碍脚,耽误我的工作。”
   “字都写错了,还嫌我多事?”
   谁知那协管员根本不当一回事,铁着脸说:“别嚷了,就这点小事也值得大惊小怪的?快走快走。”我仗着爸爸在身边(哈,爸爸成了靠山),毫不示弱:“这还算是小事?身为中国人,连汉字都写错!你要是不改这两个错别字,我就不走!”说着,我还仰着脖子往爸爸身上靠了靠。(冲突的根源在于对待错别字的认识和态度上。很多人都认为写错个把字算不了什么事,正是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使得错别字泛滥)
   争吵声一下子吸引来了很多路人,马路对面的一位交通警察也赶了过来。我一看,心里有点发怵了。(情节发展到高潮)当他问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后,我万万没想到这位警察突然立正,向我敬了个礼:“对不起,小朋友,这都是我们的过错。谢谢你对我们的批评。”他又转过身去狠狠地批评了那位协管员叔叔。此时,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那掌声既是给交警叔叔的,也是给我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围绕错别字展开的这个小故事,事实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这时,我发现爸爸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爸爸”这一形象贯穿始终,呼应全文,对文章的结构起到很大作用)
   星期一早上,我和爸爸去学校,从天桥下经过时,我特地朝那横幅看了一眼。这时,我发现那两个错别字都改过来了。虽然改过的痕迹清晰可见,它们与其他的字好像也不太般配,但我觉得这幅标语真的很美,很美。(“以观后效”,错别字改正了,很有成就感)
   总评:两个错别字引发的故事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整个故事用词平实,语句连贯、流畅。从调查的经过来看,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确实任重而道远,同时也可以看出,小作者对不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深深担忧,表达了小作者要纠正错误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决心。

推荐访问:错别字 引发 两个 两个错别字引发的故事 一个错别字引发的故事 关于错别字引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