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中渗透核心主义价值观

  【案例背景】�   《杠杆》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探究杠杆的作用是重点,教科书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杠杆现象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生活中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案例描述】�
  (1)谈话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在大屏幕上放了一段视频,大家看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谁想谈一谈?�
  生1: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
  生2:人们使用工具劳动会很方便,工作效率也很高。�
  ……�
  师:大家谈得很好,从视频中我们看到我们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展制造使用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具越来越先进,使用工具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前几天,老师就遇到一个困难,我们一块来看一看?(放视频,放一段后,学生谈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一根棍子,当我们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下简单的机械,我们叫它杠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杠杆。�
  (2)认识杠杆:�
  师:别看杠杆简单,每个杠杆在工作时都有三个重要的点。(教师边放课件边讲解)看,支撑着杠杆,使杠杆围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被重物压着的那一点叫重点,用力的一点叫力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材料,组成杠杆,找一找它们在工作时的重点、支点、力点的位置,并用它们撬重物来玩一玩,如果有了发现,请及时和本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组杠杆,玩杠杆,教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玩得很投入,你们的发现一定也不少吧?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先来。�
  生1:我们小组发现使用杠杆可以省力。�
  生2:我们小组发现有的杠杆可以省力,而有的杠杆却费力。�
  生3:我们小组发现力点离支点越远,杠杆越省力。�
  (3)探究杠杆的作用:�
  师:接下来我给同学们看一样仪器(杠杆尺),把它组装在支架上,(平衡)这是一个重1牛顿的重物,我把它挂在杠杆尺的左边,把测力计挂在杠杆尺的右边往下拉,你能找出现在杠杆的力点、支点、重点的位置吗?�
  (学生找出)�
  师:,老师给同学们提供这些仪器,你们想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力点到支点越远越省力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实验方案)�
  师:下面就按同学们设计的方法来进行我们的实验,如果在实验中你们想到了别的方法,也可以试一试。(学生做实验)�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用泡沫板展示在黑板上)�
  (4)认识三种杠杆:�
  师:刚才老师这几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展示在了黑板上,大家比较一下每次实验物重和拉力的大小,是不是黑板上这些实验结果都是省力的呢?(不是)�
  师:谁能说一下,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哪种情况是省力的?�
  生:第2、6、7个。�
  师:除了省力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呢?�
  生1:还有费力的情况,第1、4、5个就是。�
  生:第3、8个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5)三种杠杆的特点:�
  师:我们用同样的实验器材,得出了三种情况,有的时候省力,有的时候费力,有的时候既不省力又不费力。我们在使用杠杆的时候,怎样掌握这三种情况呢? �
  生1: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生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生3: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6)说一说、用一用、比一比――体验生活中杠杆的运用。�
  师:杠杆在应用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工具都应用了杠杆,不过它们大多是变形的或者组合的杠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工具和材料,同学们可以在里面找一找,哪些是利用杠杆制作的,还可以用一用,体验一下它们属于哪种杠杆。�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生1:我们小组发现钳子是一种省力杠杆,我们还用它截了一段铁丝试了试。�
  生2:我们小组发现镊子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一种费力杠杆,�
  ……�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在课堂上的交流就到这里,不过我要告诉同学的是,老师找的这些工具都是杠杆,至于理由请同学们课下继续交流。课后老师还希望同学们用今天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还改造我们身边的工具,老师希望看到你们对杠杆越来越多的发现。�
  【案例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研究者,教师是合作者,教师要对学生适时点拨、引导,为学生顺利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1)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原则。�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材料准备、活动组织、实验设计、课堂评价等方面,应该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在材料准备上,教师能够科学地准备不同层次的研究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能够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瓶颈,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深厚,探究的成效也很高。�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方面,当一个小组交流出实验方案时,教师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他们的方案可行吗?你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在做实验前教师还是在提醒学生“如果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别的方法,也可以试一试”。这种开放性原则,不仅营造了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也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2)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科学课上,学生应在探究中学习的,而不是在记忆或欣赏中学习。没有探究,就不发生科学学科的学习。�
  《杠杆》一课共安排了三次探究活动,三次探究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本课对于简单杠杆的认识,孩子们接受比较快,但从简单杠杆到杠杆尺再到生活中的变形杠杆、组合杠杆,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认识到杠杆尺是一种特殊的杠杆,我将杠杆尺组装好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杠杆的支点、力点、重点,为后面用杠杆尺探究杠杆的特点做了铺垫。在杠杆的应用环节中,由于生活中的杠杆大多不是一根棍子,学生很难发现生活中的变形杠杆,为此我将一些工具带到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并且准备了材料让学生用一用来找到生活中的变形杠杆及类型,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
  (3)本节课做到了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本节课教师由生活中常见问题“如何把大石头移动到路边”入手,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再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顺势引出杠杆的科学概念;在认识了杠杆的作用之后,教师创造性地将一些生活中的工具拿到了课堂上,让学生认一认、试一试生活中的变形杠杆,课后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改造我们身边的工具,使它们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了科学。

推荐访问:要以 探究 学生自主 科学课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 自主探究科学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主题